神品

神品

神品,漢語辭彙。拼音shén pǐn,釋義指極精妙的書畫等。釋義,如同神一般的人格,運用了誇張的手法。

引證解釋


極其精妙的文藝作品
唐·張彥遠《法書要錄·張懷瓘<書斷>中》:“今妙跡雖絕於世,考其遺法,肅若神明,故可特居神品。”
元·歐陽玄《贈畫工黎仲瑾》詩:“碧山畫欲入神品,表裡神光碧瞳炯。”
明·陶宗儀《輟耕錄·敘畫》:“氣韻生動,出於天成,人莫窺其巧者,謂之神品。”
明·楊慎《升庵詩話·王昌齡<從軍行>》:“此詩可入神品。
神品
神品
簡介
神品(Holy Order)亦稱“聖品”或“聖秩”。基督教會神職人員權力、職分的品級。天主教會的神品共七級,分為大品三級和小品四級。東正教會與天主教會大體相同,僅大品和小品的分法略異。領受神品的儀式須由主教主禮。新教少數教派聖公會也有類似制度。
大品(Major Order)亦譯“正級神品”。天主教、東正教正級神職人員的品位。指司祭(七品,即主教和神父)、助祭(六品,即。執事)和副助祭(五品,即副執事)三個品級;授職須由主教施行神品聖事祝聖儀式。東正教一般把主教、神父和助祭(六品)列為大品,而把副助祭(五品,即副執事)列為小品。
小品(Minor Order)亦譯“次級神品”。天主教、東正教次級神職人員的品位。天主教小品神職計有:司門員(一品)、誦經員(二品)、驅魔員(三品)和襄禮員(四品)。中世紀教會接受神職者從剪髮禮開始,即領受小品,可享受教會俸祿。后小品神職在現代天主教會內雖已名存實亡,但仍是晉陞到大品的必經階梯;在領受神品過程中,仍先舉行小品禮儀。東正教會的拜占庭教會和迦太基教會只承認副助祭(五品,即副執事)及誦經員是小品。衣索比亞、科普特和敘利亞等教會中也只有誦經員、唱經員和副助祭等小品神職。東部的教制、教職其他教會,除亞美尼亞教會外,都沒有“小品”或“低級神品”。
歷史發展
在有些新教教會中,如摩門教等,每位成員都擔負有傳教的義務。在許多新教教派中,神職人員與一般信徒之間的差別也趨於縮小。但是在天主教會,正教會等主教制教會中,這種差別仍然很明顯。在主教制教會中,神職人員的品級分為七品,即司祭(主教和神父)、助祭(執事)、副助祭(副執事)、襄禮員、驅魔員、誦經員和司門員。天主教將司祭,助祭及副助祭列為“正級神品”,稱“大品”,而正教將司祭和助祭列為“正級神品”,其餘的是“次級神品”。
基督教複雜的教階體系是長期歷史發展形成的。公元二世紀,基督教會逐漸形成了以監督(主教),長老和執事為主體的教會管理體系。隨著教會的發展及國教化,它參照羅馬帝國官階體制及區域劃分,形成了比較完善的等級制體系。主教是教區負責人,教區上面是教省,教省是按照當時羅馬帝國的行省設置的。教省設大主教,省會設都主教,在東部以州為建制的區域里設督主教。另外,早期教會幾個中心如羅馬、耶路撒冷、安提阿、亞歷山大以及君士坦丁堡等教會設有位置最高的宗主教。西部在實行教皇制后,宗主教僅次於教皇,東部正教會實行牧首制,宗主教改稱“牧首”。東儀天主教會則仍舊稱“宗主教”,表明各自相對獨立的傳統。在教區之下設置若干堂區,堂區由主教指派神父負責。每個教堂還設有助祭,副助祭及其他次品神職人員協助處理教務。不同等級的神職人員有不同範圍的管轄區域,在舉行聖事禮儀時具有不同等級的“神權”與次序。各級神職人員還有不同的法衣,權標及飾物。在中世紀,這種權力往往同世俗權力的大小相關聯。隨著時代的發展,次級神職人員的角色逐漸為神父或平信徒擔任,次級神職成為虛設的教職。1972年天主教會正式廢除次級神職即襄禮員,驅魔員、頌經員和司門員,只留品級作為修士晉鐸的過渡性品級。在正教會及東儀天主教會中,次級神職亦逐漸被淘汰。
新教聖公會也採用聖統制,設有主教,牧師等聖品。主教區下轄牧區,牧區由牧師負責,由副牧師,會吏等人員協助。在英國聖公會,設有約克大主教和坎特伯雷大主教。坎特伯雷大主教被視為全世界聖公會的精神領袖。
新教其他教派不承認神職,廢除了教階體制,只設有負責教務行政工作的各級會議、長老等,牧靈工作由專職牧師負責。在信義宗教會中雖然設有會督(監督),但他沒有主教的權力和地位,只是教務會議的主席。在公理制教會中,全體會眾以民主方式決定教務,更無教職之分。在某些變種教派中如基督教科學派等,每位信徒都擔負有傳教任務,都是牧師。這些都反映了教會組織管理制度的民主化趨勢。
除了以上所介紹的“正規”教職外,還有許多職能設置,不是教職,只能算作教會職能機構的職務。如在主教制的教區中,設有主教公署,它的職責是協助主教主持教區工作。它可以包括許多機構與人員,如秘書長,,司鐸會議、教區諮議會,教牧委員會,財經委員會等。為了工作需要,每個教區還可設有副主教,助理主教,以及代表主教負責教區一方面事務的主教代表等。各國天主教設有主教團,一些地區設有總主教。另外還有首主教,主教長等稱謂。羅馬教皇還授予一些主教以“樞機”頭街,這是一種榮譽職位,但有很大特權。樞機主教在天主教會任何教區的祭壇上都有“神權”,而其他主教則只在本轄區有此權力。在一些教務無法正常進行的地區,羅馬教皇還可以設置宗座監牧區或宗座代牧區,由教皇委派宗座監牧或宗座代牧負責。在教區或堂區,有作為教士會議主席的教士長,還有大司祭,大牧長,大長老,執事長(會吏總)等職務設置。此外,在衣索比亞科普特教會,還有“阿布拿”的稱謂,他是該教會最高首腦。在聶斯托利派教會、喬治亞正教會以及亞美尼亞教會還有“卡利多可斯”的職務,它高於牧首,是這些教會的最高首腦。君士坦丁堡正教會牧首還有“普世牧首”和“普世法官”的頭銜。在長老制教會中,有長老會議主席,首席長老之設置。在一些新教教派如基督教科學派等教會裡,總部下轄區、會館,區和會館下轄巡迴地區和支部等。這些機構都有相應的職務設置,但在教會內部則只有讀經員等。每個會員都是牧師,是上帝福音的“發布者”。
在基督教其他組織機構如修會,國際及地區機構中亦有一些職務設置,修會中有修道院長,女修道院長,還有直屬於教皇的直屬修道院院長、有各級修會會長及總會長,在救世軍中它有將軍的設置,有總司令、上將、中將、准將等軍事職務。這些職務與教會的教職一樣,都有一定的教務行政權力。從基督教會各級教職設置及發展趨勢可以看出,它們越來越世俗化,同世俗社會的官階的聯繫越來越密切。除了主教制教會外,教會職務越來越趨向於行政化,不再反映其教權大小了。
神品聖事
神品聖事又稱之為祝聖(Consecration)、授神職禮(授聖職禮),聖秩等。基督教認為由祭司(主教、神父)或牧師按照特定儀式,誦念規定經文,可使人(或物)“聖化”,以奉獻上帝,從而為教會所用。從宗教神學的角度看,這項儀式能給領受人賦予施行聖事的神權以及善盡此項職責的特殊聖寵。
洗禮、堅振、聖餐、告解、終傅等聖事的受益者是領受者自身的“致義成聖”,而神品人的領受者則是為他人的致義成聖而接受神聖義務。神品是為人人服務而定立的,但不是人人都能領受它,而只是天主所召喚的人才能領受它。用世俗的話說,洗禮等聖事一般平信徒都可領受,而神品則是特殊的信徒才能領受,這些人接受祝聖之後,就成為基督教會的各級神職人員。
神品聖事的儀式
神品聖事沒有材料,僅用覆手禮作為聖事的外面有形可見的標誌。神品聖事中的擦油,教會一般認為不屬於聖事部分。從宗徒時代直到現在,無論東方教會還是西方教會,都一致認為覆手禮是神品聖事不可或缺的主要部分。神品的形式是主教在行覆手禮的同時念祝禱詞,每一品祝禱詞的內容都不盡相同。
天主教的七大聖事之一
神品聖事與婚姻聖事一樣,被划入服務共融聖事一類。
神品又被稱為聖秩聖事。聖秩即秩序,詞源於拉丁文,原指古羅馬具有不同等級的的社會制度。處身於羅馬帝國的初期教會在組織上承襲了這種等級原則,成為等級性團體。要進入教會這樣的等級團體,要經過“授秩”的禮節。但後來“授秩”被限於指引人進入主教、司鐸和執事等級的神品聖事。神品聖事除有委任、指定的意義之外,還有隨之而來的聖神恩典,使領受者執行來自基督並經教會而獲得的神權。它的目的是為教會的共融服務,領受都要通過實踐對別人的服務而獲得益處。教會的司祭職權來自耶穌的懷祭身份。由於人性與神性在基督身上的完滿結合,他成了人與天主聖父之間真正的中保,並在十字架上向天主奉獻上相宜的祭獻。耶穌離世時將他的事業和生命留給了教會,他的司祭和中保的角色也就隨之留了下來,保存在教會內,正是由於教會內的某些人擔當了基督的司祭職務,基督在十字架上的祭獻才得以真實地在人間不斷重演。司祭的建立因此首先是為了舉行彌撒聖並主持日常的教會儀式,這就形成了圍繞聖祭的職權品級,即神品。它包括四種小品,即一品門衛員,二品讀經員,三品驅魔員,四品輔祭品;三種大品,即五品助理執事,六品執事,七品司祭。司祭品又包括司鐸品神父與主教品。在現今的教會內,真正的神品只有三種:執事品,司鐸品和主教品。神品聖事的儀式主要由覆手和授秩經文構成。只有主教可有效地行此聖事。神品聖事的效果是賦予聖神和不滅的神印。這種神印與平信徒具有的神印不同。平信徒也分有基督的祭職,但方式不同。有效領受神品的必要條件是洗禮和未婚男性。1554天主在教會中所立定的聖職,是由自古以來便稱做主教、司鐸和執事這叄等不同品級的聖職人員來擔任和執行的。就其在教會的禮儀、訓導和恆久不變的實踐上所表示的,天主教的教理承認有主教和司鐸兩個品級分受基督的司祭職。執事的本分則在協助他們,並為他們服務。所以直到今天,司祭一詞仍只指主教和司鐸,而不指執事。但是天主教會的教理也說,主教和司鐸的司祭品位以及執事的服務品位,都是要由一種稱做聖秩聖事的聖事行為來賦予的。安提約基雅的聖依納爵說∶「大家要尊敬執事如同是耶穌基督本人,尊敬主教如同是天主聖父的肖像,尊敬司鐸如同是天主的議院和是宗徒的團體。沒有他們,也便沒有教會。」在主教、司鐸和執事叄個品級中,主教的地位最高。《天主教教理》闡述主教職務的起源和流傳說∶1555在一開始便在教會中施行的各種聖職中,地位最高的是主教的職務。主教們是由宗徒一脈相傳而來,因此是宗徒的嫡系繼承人。1556為了完成他們的使命,「宗徒曾從基督那裡領受了降臨在他們身上和充滿了他們心靈的聖神。他們自己又藉著覆手的禮儀把這聖神的恩寵傳授給他們的合作者,這恩寵也在祝聖主教的禮儀中傳授到我們這一代。」天主教教理》繼續闡述主教職務的崇高以及使命的偉大說∶1557梵二大公會議教導說∶「在祝聖主教時授與聖秩聖事的圓滿性,這在教會的禮儀習慣中並按教父們的說法,稱為最高的司祭職,是教會中的聖職的巔峰。」1558梵二大公會議的《教會憲章》又說∶祝聖主教時,連同聖化的職務,也授與訓導及管理的職務。原來,覆手禮及祝聖的經文,賦與聖神的恩寵,並留下神印,致使主教卓越地,有形可見地接替基督為導師、為牧人,為首長的身分,並代表基督作事。同一大公會議的《主教在教會內牧靈職務法令》也說∶「所以,主教因為接受了聖神,成為真正的信仰導師、司祭及牧人。」要成為一個主教,不但需要領受聖秩聖事,而且還必須參入以教宗為元首的主教團。《天主教教理》這樣解釋說∶1559要成為主教團的成員,第一要領受主教祝聖禮,第二要與主教團的元首和其他成員維持聖統性的共融。主教品級的特點及其集團性可以從教會一些古老習慣中看得出來,其中之一是在祝聖一位新主教時,要有幾位主教來共同參與祝聖禮。要合法地祝聖一位主教,今日必須有羅馬主教的特別允許。這是因為他是各地教會與普世教會共融的至高而有形可見的聯繫,又是各地教會的自由的保證人。接著,《天主教教理》便強調教區主教與普世教會的主教團的關係說∶1560作為基督的代權人,每一位主教都對託付給自己管理的地方教會負有牧靈職責。但是同時也與主教團中所有的弟兄集體地對所有的教會懷有關心。教宗比約十二世說過∶「如果說,嚴格而論,每一個主教只有對託付給他管理的那一部分羊群是牧人;那麽,他那是宗徒的合法的繼承人的身分,卻使他對普世教會的使徒使命也連帶地負起責任。」最後,《天主教教理》又援引梵二大公會議的《禮儀憲章》和《教會憲章》,以教會的慶典來闡明主教在教會中的實在形象。1561上面的話說明為什麽主教所主持的彌撒聖祭有特別的意義。在這樣的禮儀中,我們可以看出教會團聚在祭台四周,主教坐在信友的中間,有形可見地代表著基督,他是好牧人,他是教會的元首。
領受神品聖事人員著裝
神父的著裝
不同情況下舉行的彌撒,神父當穿著不同顏色的外套,分別有白、紅、黑、綠、紫、黃幾種顏色。儘管外套不同,但穿在裡面的衣服是一樣的白色長衫,俗稱大白衣。樣式有以下幾種,差別不大。沒有嚴格的要求使用哪一個種,一般是根據各地喜好自行決定。天主教曆法將一年分為不同的時期,分別是四旬期、復活期、將臨期、聖誕期和常年期。在不同時期舉行的彌撒,祭服會選用不同顏色的外套。白色:指純潔、喜樂、表示信德的勝利。用於復活期和聖誕期的彌撒。也可以用於重大的節日慶典(苦難節日除外)以示慶祝。紅色:表示熱愛、殉道,用於紀念耶穌苦難的聖枝主日,聖周星期五,聖神降臨及所有紀念耶穌苦難的日子,宗徒與聖史節,以及殉道聖人的慶節。紫色:是刻苦、補贖的象徵。用於將臨期和四旬期,也可適用於追思彌撒。黑色:是死亡、末日的象徵;可用於追思彌撒。綠色:是生命、希望的象徵。用於常年期的彌撒。由於華夏民族以黃色為尊,故特別申請聖座讓華人用黃色祭衣。得到比約十二世的批准。且在沒有其他祭衣的情況下,除追思黑色外,黃色祭衣可代替一切顏色。
主教的著裝
主教的標誌性顏色為紫紅色,與一般神職人員的黑色長衫相對,主教會有一套紫紅色的長衫作為常服,其樣式和黑色長衫無異,唯一區別是顏色。主教長袍對於一般神父在剪裁上區別不大,只是多了一條披肩,而且除了通體黑色之外,還會鑲上紫紅色或紅色的邊,紐扣也是紫紅色或紅色的。但腰帶和小圓帽一定是紫紅的。用於參加隆重典禮的大禮服,也是主要以紫紅色調為主。最裡面是紫紅色的及腳長衫,中間套一件白色的及膝罩衫,外面是一件紫紅色的大披肩。這種大禮服的穿著非常講究,要佩戴紫紅色的方形帽,佩戴由綠色條紋繩子懸掛的十字架。注意我說綠色條紋,這一點很重要,這些細節也主教的特徵。在參與聖事(宗教活動)時,主教所穿著的祭衣,與普通神職人員相比要相對華麗一些,不過基本著裝要求是一樣的,顏色變化也是根據不同時期、和不同主題聖事而相區別。但主教除了服裝較華麗外,還佩戴有象徵主教權利的主教冠冕,同時手持同樣象徵主教權利的牧羊人權杖。除服裝之外,可以標誌主教權利的東西有:主教冠冕、紫紅色方形帽、紫紅色小圓帽、牧徽、牧羊人手杖、權戒。
樞機主教的著裝
樞機主教在天主教會的地位僅次於教宗,由教宗親自擢升,協助教宗管理教會。在教宗逝世后,只有樞機有權利選舉教宗。理論上說,所有的天主教男性都可以被選舉為教宗,但一般情況下,新的教宗都是由樞機中選出。樞機有一個更廣為人知的名字,即紅衣主教。機的標誌性顏色為紅色,與一般主教的紫色長衫相對,樞機會有一套紅色的長衫作為常服。樞機所使用的紅色,在顏色系統中直接以樞機命名,被稱為樞機紅(Cardinal樞機的黑長袍與一般主教的黑長袍在樣式和剪裁是上完全一致的,但是鑲邊是紅色而不是紫紅,紐扣、腰帶以及小圓帽都是紅色的,而且都是樞機紅。標誌樞機權利的:樞機冠冕、紅色方形帽、紅色小圓帽、牧徽、牧羊人手杖、權戒。較主教所有的有一定的區別。
教宗的服裝
教宗的服裝相對其他神職人員是比較特殊,特殊就特殊在以白色為主。在基督宗教文化中,白色是喜慶、崇敬、莊嚴的象徵,教宗身著白色服裝,象徵了其宗教地位的崇高。教宗常服、和禮服長袍與樞機、主教相比,在樣式和剪裁上是基本相同的,唯一的區別就是顏色。無論是常服長衫、還是加了披肩的禮服長袍,都是一律的白色。
擴展:神職候選人的頭銜
中世紀英格蘭的天主教會不是一個孤立於世俗社會之外的宗教機構,而是整個社會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當時英格蘭世俗社會的各方面都有緊密聯繫。作為教會中的神職人員,教士(主要是俗界教士,即secular clergy)不僅來源於世俗社會中的不同階層,還肩負著為廣大世俗教眾提供屬靈服務(cure of souls)的職責。因此,與教會一樣,教士同樣與當時的世俗社會密不可分。在中世紀的英格蘭,作為“祈禱的人”和接受過教育的階層,教士擁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和穩定體面的收入。擁有良好家庭和社會背景或者接受過大學教育的教士還會有機會躋身教會高級神職人員的行列,為教會高層與世俗王權服務。因此,成為教士並獲得教職,對於世俗大眾具有很強的吸引力。
中世紀英格蘭的教會組織結構以及有關教士的規定是在12世紀最終形成並完善的。根據教會法(canon law),教士須以聖職候選人(ordinand)的身份在聖職授予儀式(ordination)中獲得正級神品(major order),才具備取得正式教職的資格。在聖職授予儀式之前,主教區主教或者其代理人會針對聖職候選人的資質進行嚴格檢查。在諸多資質中,聖職候選人的“頭銜”(title)最為教會重視。
天主教士神品服飾
天主教士神品服飾
“頭銜”是一份經濟來源的證明,表明聖職候選人在獲得正級神品的過程中以及在找到可以取得聖俸或者薪俸的神職工作之前有經濟能力維持自身的基本生活。如果聖職候選人在參加授職儀式時無法提供一份“頭銜”,即缺乏一定的經濟來源,教會法規定授職主教必須承擔在經濟上資助候選人的義務。由此可見,“頭銜”旨在不增加主教和主教區經濟負擔的前提下,確保教士不會因陷入貧困而損害教會和神職人員的神聖性。“頭銜”的具體信息會在聖職候選人參加聖職授予儀式時由專門的抄寫員記錄在神職人員授職名單( ordination list) 中,最後匯總到主教文件彙編( episcopal register) 中。教會法並沒有明確規定聖職候選人如何取得經濟資助,因此出現在主教文件彙編中的“頭銜”的具體形式呈現出千差萬別的特點。根據所代表的經濟來源,聖職 候選人的“頭銜”可分為四類: 修道院“頭銜”( monastic title) 、世襲“頭銜”( patrimonial title) 、私人“頭銜”( private title) 和聖俸“頭銜”( benefice title)。“頭
天主教士神品服飾
天主教士神品服飾
銜”所包含的豐富信息為進行有關中世紀英格蘭教會、教士群體以及教俗關係的研究提供了直接的證據。通過對不同種類“頭銜”所提供信息的梳理、歸納和分析,諸如“頭銜”提供者、資助方式等,不僅可以了解有關中世紀英格蘭教會的發展情況,還能窺見教士群體在正式進入教職界之前在當時世俗社會中的家庭背景與社會關係。
項元汴(1525—1590),字子京,號墨林。明國子生,為項忠後裔,明代著名收藏家、鑒賞家。常見主要印記有“項元汴印”、“子京”、“檇李項氏世家珍玩”、“神品”等。“神品”印的尺寸約為1×2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