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寅恪墓

江西省知名歷史遺跡之一

嚴格地說,沒有“陳寅恪墓”這一說法。一般地,人們把位於江西九江廬山植物園的“陳寅恪唐篔夫婦永眠於此”的地方稱為“陳寅恪墓”。

建設背景


下面就以“陳寅恪墓”的稱呼對廬山植物園上這一幽靜、神聖之所做一點介紹。
2003年6月16日,陳寅恪、唐篔夫婦永眠於廬山植物園。此處由數塊形態各異的岩石組成。其中一塊呈豎長狀的岩石正面寫著“陳寅恪唐篔夫婦永眠於此”,反面寫著“陳流求陳小彭陳美延廬山植物園敬立”等數字。另一塊略呈橢圓狀的岩石上面寫著黃永玉的手書“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等數字。
眾所周知,陳寅恪、唐篔夫婦在1969年相繼離我們而去。幾經周折,才最終長眠於廬山。但是,為什麼是2003年?為什麼是廬山植物園?我們就沒有必要去細細考究了。
不管怎樣,這是值得九江人民高興的事。我相信這也是令先生的後人們欣慰的事。
陳寅恪墓
陳寅恪墓

文化活動


艱難的歸葬

先生逝世於1969年10月17日,生前遺願,必葬於乃父陳三立墓側(三立先生盧溝橋事變后憂憤於日軍入侵,絕食拒葯,殉國於北平,遷葬在杭州西湖)。時當“文革”,先生之女萬難奉靈柩葬於西湖,乃供厝在家。
80年代初,先生之女陳流求覺落實先生遺願有望,奔杭州。雲南李一平先生因策劃龍雲反正有功,解放后頗受禮遇,他也曾從高層入手,幫助陳家將陳三立老人在杭州的墓地確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迎葬陳寅恪之事則力不從心。最近幾年,西南聯大校友會等組織都曾出面呼籲,但也毫無結果。有關部門出以一紙文件:風景區不能建墓。告以其父乃文化名人,答以文化名人亦不例外。一紙如海,十餘年西湖斷橋難渡!
先生女兒憶及父母曾有另一遺言,身後能葬於廬山松門別墅(“月照松林”側的“松門別墅”是陳三立生活了四年的故居,江西省已將其確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亦無憾矣。乃轉赴江西廬山求告,仍是那份文件,一紙如山。2000年9月,雖有全國政協委員黃永玉先生奔走,2001年7月,時任全國政協副主席毛致用過問。2002年4月17日,毛致用、黃永玉抵達南昌,第二天就陳寅恪夫婦骨灰遷葬一事與江西省委書記、省長交換了意見,指定專人具體負責此事。當天下午,江西省民政廳安排小車開赴廬山,實地考察松門別墅周邊情形。廬山管理局沒有明說反對入葬松門別墅附近,但反覆強調了幾點困難:廬山屬於世界文化景觀,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原有景觀不容破壞;國家風景名勝區內,不能出現新的墓葬,即使是在門前巨石上鑿挖孔穴安置骨灰盒,也還存有違反規定的成分,不便操作;巨石堅硬無比,施工難度極大。
轉眼又入新年。正當所有人都不復奢望時,事情卻出現了戲劇性的變化。2003年2月,時任江西省科技廳廳長李國強至廬山植物園檢查工作,與時任植物園主任鄭翔感嘆此事。鄭翔立刻答道,我們植物園是中科院直屬單位,不屬風景名勝區管,可葬先生!
廬山植物園與陳氏姐妹接觸,了解到此事後,始終覺得能夠迎葬陳寅恪夫婦骨灰是植物園的光榮,上上下下均高度重視此事,連退休的老主任們都出來出謀劃策,選擇基址,安排施工,迎來送往,事無巨細均做得十分體面周到。從植物園來看,陳寅恪1955年曾當選中科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與中科院早有關聯;其次,北京植物園此前已經迎葬梁啟超家族的幾位重要人物,可謂有例可循;再次,義寧陳氏於中國植物園事業貢獻良多,陳封懷是廬山植物園的創始人之一,1993年辭世后,遵從其遺願,將其骨灰與另一位創始人秦仁昌的骨灰一同埋葬在胡先驌墓塋兩側,即今日植物園內的“三老墓”,坐落於松柏區水杉林內,離松門別墅不遠。有此三大因緣,廬山植物園覺得責無旁貸。從陳氏姐妹來看,山窮水盡之時,誰能料到柳暗花明?此為第一重驚喜;父母身後既有親人陪伴,永眠之地又鄰近祖居,此為第二重安慰;“三老墓”已成景點,遊人穿梭,常年不乏管理,此為第三重放心。有此三大欣慰,自然是樂觀其成。
2003年4月30日,植物園在事先徵得陳氏姐妹同意后,選擇吉時良辰將骨灰入土。入葬當日,天空難得地放了晴,而且出現了日暈,一片吉祥。在此前後,安置骨灰的小山岡已被正式命名為“景寅山”,連接“三老墓”與“景寅山”的小路也已開通,地面建築也在陸續添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