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聖閣

三聖閣

三聖閣,位於安徽省寧國市南極鄉江村境內獅峰山麓,距寧國市區40公里,與著名的“浙西大峽谷”旅遊景點僅隔25公里。佔地面積五千多平方米,豐陀殿、靈宮殿、文昌亭、輪轉亭,山門,錯落有致。

歷史沿革


弘治十五年(1502)進士王廷相,於明正德十一年(1510)任寧國縣知縣,到江村巡視時,即興賦詩《江村》(錄自嘉靖寧國縣誌》)。
康熙四十八年(1711),任寧國縣令,到南極(十七都)、寧墩(十八都)一帶視察鄉情時,見江村石壁山山水險奇,留有詩詞《過十七八都》(錄自道光《寧國縣誌》)
清代貢士俞欽(南極鄉梅村人)有詩讚之曰(錄自《江村吳氏宗譜》)。
2006年元月初,應三聖閣管理組禮請,並報請寧國市宗教局同意,有重慶佛學院畢業的悟證法師擔任住持。

建築結構


三聖閣
三聖閣
三聖閣佔地面積五千多平方米,建築面積400多平方米,主殿有三座,中間伽藍殿供奉關羽大帝,右邊大願洞窟殿供奉的是地藏菩薩,明公、道明二尊者侍立兩旁;大悲樓石窟殿供奉的是四十八臂觀音聖像。
還有小巧別緻的豐陀殿、靈宮殿、文昌亭、輪轉亭,山門,錯落有致。閣樓以山環抱,伽藍殿氣勢宏偉,大悲樓、大願洞府為石窟性質,懸於懸崖之上嵌入岩腹,一半凌駕懸空,頗為奇險壯觀。它與山西恆山懸空寺,浙江大慈岩懸空寺,有氣勢同曲之妙,故美名為“江南懸空寺”。三聖閣坐落山脈是由石灰岩構成,由於地殼運動,山體成斗拱型,山崖的左上方立有一獅子型的巨岩,像雄獅望月般盤踞其澗,構成了雄獅面部,尤其殿堂及石窟殿位置恰到好處。廟宇由來很久以前,梅村有個梅員外,因祖上幾代經商,賺了很多錢,購買了上千畝山場,到了他這一代,已是家財萬貫,享不盡的榮華富貴。可他常常愁眉不展,鬱鬱寡歡。原來,梅員外家人丁不旺,五十好幾,仍膝下無子。族中長老勸其曰,多做些好事,積德行善,興許能添個一丁半口。梅員外尋思長老說的也對,便變得樂善好施起來,修橋補路、濟困助殘、照顧孤寡老人、收養孤兒。誠心誠意,無怨無悔,年復一年。鄉民稱讚他是個大善人。俗話說,善有善報,蒼天不負好心人,梅員外花甲之年,果然喜得貴子,他善事做得更多更勤了。盛夏的一個傍晚,十分悶熱,梅員外正抱著兩歲的兒子在庭院中納涼,天空中突然電閃雷鳴,大雨傾盆而下,河水暴漲。梅員外想起住在河對面一位80多歲的孤寡老太,她的房屋地勢低,肯定危險,跑到河邊一看,果然洪水已經進屋。他把兒子往老妻懷裡一放,拔腳奔過木橋,把老太太背到自己家中,又反身去搶救家什,就在他跨上橋往回跑時,咆哮的洪水一個浪頭打來,連人帶橋一起被沖走了,老妻嚎啕大哭,村民們點著火把沿河尋找了好幾里路,也沒見到梅員外的影子。梅員外沒有死。第二天蒙蒙亮時,梅員外隨波逐浪,被洪水衝到一座石山腳下,似乎有人把他托上了一塊巨石上。恍惚中,他聽到有人說話,睜開眼看見山上似獅子頭般的巨石上,三團金光閃耀,仔細一看顯示出關公大帝、觀音菩薩、地藏菩薩,一晃又消失了。這是在夢中,還是在陰曹地府?梅員外把手指放在嘴裡一咬,好痛,還活著,自己被洪水衝到十幾里以外居然沒死,一定是三位菩薩搭救。梅員外立刻翻身起來,朝著石山,匍匐在地,拜了又拜。為了報答菩薩救命之恩,梅員外傾其家中所有財產,請來能工巧匠,在菩薩顯現的石壁之上蓋起了三座寺廟,廟中分別供上關公觀音地藏三尊貼金菩薩,取名三聖寺,請來高僧住持。明末清初,千頃山高僧瞭然大師,康熙朝奉聖寺的名僧雲屋和尚均來此弘法。康熙朝名僧寧國惟勤在此作《山樓夜雨》詩,詩曰:“不看經書不坐禪,藜羹糲飯只隨緣。夜來睡穩渾無夢,雨過山樓響似泉。”梅員外月月初一、十五到此燒香拜佛,虔誠之至。不僅如此,他還四處遊說,三聖有求必應,如何如何靈驗。不幾年,除了本縣外,廣德歙縣績溪、郎溪、宣州以及浙江的臨安、於潛、昌化、淳安等沿天目山一帶,來三聖寺燒香拜佛的人絡繹不絕。梅員外老伴去世后,他辭別兒孫削髮到三聖寺做了和尚,自取法號閣空,天天撞鐘念經,常做善事,還勸眾人積德行善。直到90歲無病而終。人們為了紀念梅員外建造三聖寺的功德,把他法號中的“閣”字,放在三聖兩字後面,稱“三聖閣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