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理論

SIT理論

SIT理論是系統創新思維(Systematic Inventive Thinking )理論的縮寫,是一個起源於90年代中期以色列的思維理論,該理論源自根里奇·阿奇舒勒(Genrich Altshuller)的TRIZ工程學,SIT是針對創造力、創新和問題解決的實用方法,成為了著名的創新方法理論。SIT方法的核心:創新問題解決理論(TIPS),是由自根里奇·阿奇舒勒的TRIZ工程學演變而來,即創新解決方案的模式是大同小異的。這一理論更關注創新解決方案的共同點而非不同點,這就是SIT方法的關鍵。

歷史起源


1.1概述-創造力辯論
SIT主要處理兩方面的創造力:新概念的創造能力以及問題解決。在19世紀70年代,認知心理學的學者建立了一套測試創造力的定量評判標準:具有創造力的人被定義為某個具有大量想法的人。
短時間能產生大量想法的速率被認為是衡量創造力的指標。這一理論假設,一定量的想法的積累最終會產生高質量的想法,並基於此產生了一系列方法。其中為人所知的方法有:大腦風暴類比法,隨機刺激和橫向思維
最近的研究展示出一些不同的理論。這些研究證明問題解決者所面對的主要困難並不是去產生大量的想法,而是產生最原始的想法。之前的量變到質變理論不再具有可信性。結果發現,大量想法的產生並不一定能產生原始或者更進一步的想法,反而一些常規的想法會阻礙創造想法的產生。這些發現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理論,認為原始而有趣的想法產生於有組織的思考和有結構的處理,而不是隨意的思考。組織性思考的其中一個特點是“低刺激”,支配大量想法。在這一理論里,原始性替代量變成為主導標準。
組織性或結構性的想法產生理論成為SIT理論的起點。
1.2TIRZ的延續
SIT是根里奇·阿奇舒勒的研究理論的延續。這位俄羅斯工程師分析了20多萬種專利,發現了40多個創新原則並形成了其獨特的理論,稱為TRIZ。根里奇·阿奇舒勒的主要發現是創新解決方案包括消除問題的矛盾。為了獲益,矛盾是一個狀態里必須被改變的參數。但是改變一個參數必然會惡化另一個參數。一般的工程師在設計處理這種情況時會尋找“最合適“來妥協,這是對不同的可用輸入參數的具體配置,負面最小化和利用最大化之間的一個交換。
根里奇·阿奇舒勒發現工程矛盾可以通過參與參數的類型而索引(最初有39種一般參數被定義)。
檢查大量的創新可以對每一個矛盾指定一套關於如何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案的跡象或策略。三種不同的跡象被用到:原則,標準和物理影響。
一共有40種原則,每一種可以幫助定義高水準的解決問題的策略。一共有70種標準,這是基於已解決方案集合之上的詳細想法。一共有大約400多種物理影響,涵蓋了物理,化學和幾何領域,根據各種影響所帶功能的索引。
在19世紀70年代,根里奇·阿奇舒勒的學生Ginadi Filkovsky移民到以色列,並加入了特拉維夫大學,他開始教授TRIZ工程學,並將其融入到以色列和國際高科技組織的需要中來,大量重要學者參與到研究中。
兩個博士生Jacob Goldenberg和Roni Horowitz,加入了Filkovsky,開始研究發展和簡化這個方法論。他們的研究工作是如今我們所見到的SIT方法的基礎。TRIZ和SIT的假設是一致的-一個人可以在某一領域研究已存在的創新想法,並在這些想法中識別共有的邏輯形式,將這些形式轉化成一套思維工具,最後再運用思維工具產生新的創新想法。儘管擁有很多共同點,SIT與TRIZ最大的不同點則在與實際運用上。
1.3從TRIZ到SIT
從TRIZ工程學到SIT創新思維方法的演變,其動力來自於渴望創造更容易學習的方法論(即通過更少的規則和工具而實現),渴望在實際中更廣泛的運用(即通過減少工程特定工具而實現),渴望在實際創新構架中保持問題解決者更緊密(即封閉世界環境原則)。
TRIZ也偏好使用現有的資源來解決問題,但SIT理論中,這一原則(使用現有資源)在方法中隨處可見。在理想最終結果原則中也可以發現TRIZ(最好的系統即沒有系統——阿奇舒勒)。TRIZ和SIT在這點上最大的不同是,在SIT中封閉世界環境是最重要的原則。尤其當這一模板運用到問題解決中。
使用SIT方法解決問題的第一步是定義問題世界。一旦作出定義,問題解決者知道所有解決問題的建築磚塊就在其眼前,以問題解決的簡化只需要重新構建現有目標。這加強了方法的力量和關注點。同時也將每一個實際的問題轉化成謎題。

原則


2.1封閉世界原則——盒內思考
封閉世界環境是SIT方法的關鍵。
封閉世界環境處理問題世界和解決世界的相似性。這個環境刺激新產品的開發-或強調一個問題-只有在一個在產品或問題中已經存在問題時使用,或者在一個立即環境中。這個環境是我們關注在處理問題時已經存在的資源,而不是引入一個外在的新的資源。
封閉世界環境經常會引起反對的聲音,因為它與傳統的關於創新思維的觀念截然相反,尤其是“跳出思維的框框”概念。“跳出思維的框框”概念的核心觀點是認為為了產生新的和不一樣的想法,你需要跳出常規思維方式,進入到一個隱喻盒子之外的宇宙世界。
封閉世界環境,相反的,迫使思考者在有限可能性的空間里發現創新解決方案。因為可能性的空間被人為的限制,思考者沒有別的選擇,只得重新,並進一步仔細考慮問題內部各要素之間的關係:這些要素之間的空間和時間上的安排;它們各自被賦予的功能和可能性。
因此,封閉世界環境將我們放置在我們固有思維的衝突中,使我們找到創新(不同於一般的)並且簡單(基於現有已知要素)的問題解決方案。
2.2質變
質變原則指出主要問題元素或存在變數可以在總體上消除,甚至被逆轉,可以通過這一點找到解決方案。換一句話說,特定情況中的問題元素是可以被中和的,所以也將不再是障礙。也有可能,問題元素成為關鍵的積極因素;情況被逆轉,不利因素變成了有力因素。
2.3形式決定功能
形式決定功能原則由RonaldFinke創造,其經常被認為是相反程序,因為創新思維的起點是基於現有資源的,而不是基於市場中的特定需求。這些需求從來沒有被忽視過,在之後的階段會簡單介紹。
這個程序以現有產品或服務開始,通過系統操作形成SIT稱作的虛擬產品(形式),然後檢測這個產品是否符合現有或潛在客戶的需求(功能)。形式決定功能原則被用作SIT思維工具運用的總體框架。
2.4最大阻力途徑
在自然界中,瀑布從山頂一傾而下總是遵循最小阻力途徑的-最容易的路徑。在思考中也是如此,我們的大腦總是會尋找最小阻力的思維方式-我們最熟悉的方式。因為這樣,我們就很難發現創新的想法。SIT創新思維方式鼓勵從相反的一面進行思考-最大阻力途徑。
認知定勢是一種思維狀態,在這個狀態中,目標或情況會通過一種特定的方式被認識到。這種固有狀態有很多中不同的形式:
2.5.1功能性定勢
社會學家Karl Dunker引入了“功能性定勢“的概念。功能性定勢是指傾向於對不同的目標賦予特定的功能性。Dunker在其認知表現測試中(著名的”鄧克蠟燭疑問“測試問題),將功能性定勢看作一種“思維障礙,它再解決額時阻止以新的方法使用目標”。
2.5.2結構性定勢
結構性定勢傾向於將目標看成一個整體,如同格式塔,很難想像如何可以將產品重組並看起來不一樣。舉例來說,為什麼電視控制板總是在電視機底部?如果在上半部分,會不會更容易呢?在最初發明電視機的時候,控制板是由蠟製作出的電位器,如果安裝在上部,通過陰極射線管散出的熱氣會融化控制板,所以安裝在底部。即使在新的電視機被研發出來,控制板還是安裝在底部,這就是結構性定勢。
2.6近-遠-最佳模型
大部分產生新產品的想法要麼是枯燥的,要麼是不實際的。找到“最佳點”需要可以產生巧妙和可行的思路的平衡。這個概念在哈佛商業評論文章里被闡述-“找到你的創新最佳點”。當我們創新時,我們迫使自己向外思考,試著創造出一些新的,與眾不同的東西。當然,我們也不希望走的太遠。
一個好的想法必須是有趣的以及可實行的。近-遠-最佳原則確保我們構思過程足夠脫離現有情況使得創造出的想法足夠有趣,同時儘可能的接近我們的技能使得創造出的想法具有可實施性。SIT思維程序使用形式決定功能程序和5個思維工具來產生新的形式(虛擬產品)。這些形式如果不加以約束就會導致無關緊要的想法的產生。
此時,例如封閉世界環境就如同抑製劑,確保我們不會走的太遠。這兩種相反力量的結合使我們保持在最佳區內產生理念

模板方法


SIT方法在適用到發展新產品時,通過識別以及運用一定完整定義的主題,這些主題是由對產品趨勢,模式或模板的歷史分析得出的。這些模板可以幫助理解和預測新產品的出現。新產品創意傳統上都會包括幫助產生大量想法的方法。產生大量想法的回報遠遠大於所付出的成本,這個概念可以追溯到這個領域的早期研究。
事實上這個過程很容易變得複雜以及非正式,參與產生新主意的人就會去尋找更有效的方法,因為他們從一個一個創新概念任務中不斷進化。另一些從識別創新模式中獲得成功,這些模式是不同內容共享的,而且可以運用到一定的產品類型,或者甚至可以運用到其它產品類型。一些吸收運用認知策略的個體會希望勝過其他將每一個任務視為新的和與之前的創新想法無關的人。
但是,即使被證明有效,這些模式也很有可能很特殊,或者很難用語言定義。因此,他們就缺少持續性和普遍性。SIT創新方法建立特定理論上,這些理論認為模式是可識別,客觀證實,廣泛運用以及可被學習的,而且這些模式或模式可被用作可使用的工具來梳理概念化過程,使得個人變得更效率更集中。
通常產生新產品的過程是以定義的市場需求開始的。其執行建立於直覺或市場研究、討論小組等方法。在定義需求后,發展新產品開始強調這些需求。這個過程被稱作功能決定形式,新產品的形式來自其滿足的功能。這個過程有一些缺點:
1.大部分客戶在思考不存在的需求或產品時會有困難。尤其當思考不重要的需求。舉例來說:多少顧客會想到類同播放器的隨身聽?有多少顧客會想到使用網路溝通來代替電話功能?
2.找到這些真正思考新需求和新產品的客戶,需要大量昂貴的調研。即使你能夠成功的找到這些人,他們願意免費分享想法的可能性也很小。
3.如果這些需求很清楚,而且容易被定義,很有可能你的競爭對手也已經定義,並且已經著手關注這些需求了。
為了客服這些問題,SIT方法建議從產品本身開始研究產品的發展。在分析產品中運用系統思維工具可以幫助開發新產品或定義新需求。這些方法的優點是:
1.這個過程只需要很少的時間,可以在室內執行。
2.這個方法的運用需要很多新的想法和一個對很多潛在需求的定義。
3.新產品是基於舊產品的,並不需要在產品上做大的改變。
SIT創新方法中一個重要元素是個性化系統和環境變數。在定義這些變數后,參與者被要求檢查這些變數之間的相關性,同時檢測操作新產品潛在使用中一種或多種產品變數的影響,這種改變如何影響產品,環境和想要使用這類產品人之間的相關性。

運用


SIT創新思維理論在全球很多大學和商學院都有教學。該方法經常在創新項目、商業行政、市場營銷、組織發展、領導力和管理學中被教授。(按字母順利排列)
· Bar Ilan University巴伊蘭大學
· Ben-Gurion University of the Negev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學
· Brigham Young University楊百翰大學
· Columbia University 哥倫比亞大學
· Duke University約克大學
· Hebrew University of Jerusalem 以色列希伯來大學
· INSEAD 歐洲工商管理學院
· London Business School 倫敦商學院
·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新加坡國立大學
· Tel Aviv University 特拉維夫大學
· Universidad de Los Andes Bogota 波哥大洛斯安第斯大學
· University of Cincinnati 辛辛那提大學
· Wharton Business School 沃頓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