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漢簡
武威漢簡
武威漢簡,西漢時期,涼州出土的簡牘,武威漢簡統稱涼州漢簡,時間是西漢到新朝王莽時期。包括《儀禮》簡、涼州王杖詔令簡和涼州醫藥簡牘等。《儀禮》簡1959年出土於甘肅涼州磨嘴子6號漢墓。計有《儀禮》簡469枚,其他日忌雜占簡11枚。《儀禮》簡分三種:甲本木簡398枚,每枚長55.5~56厘米,寬0.75厘米,包括《士相見》、《服傳》、《特牲》、《少牢》、《有司》、《燕禮》、《泰射》7篇。乙本木簡37枚,每枚長50.05厘米、寬0.5厘米,內容僅《服傳》一篇。丙本竹簡34枚,每枚長56.5厘米、寬0.9厘米,內容僅《喪服》一篇。
涼州漢簡,以其數量多、保存好、內容豐富、史料可貴等獨有的特點構成了中國簡牘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儀禮簡、王杖簡、醫藥簡都被定為國寶級文物。
武威漢簡
1972年涼州旱灘坡漢墓出土,計木簡78枚,每枚長23~23.4厘米,一類寬0.5厘米,另一類寬1厘米;出土木牘14枚,每枚長22.7~23.9厘米,厚0.2~0.6厘米。簡牘內容涉及臨床醫學、藥物學、針灸學等。臨床醫學方面,有對疾病癥狀的描述和病名、病因、病理的記載以及治療方劑。方劑有“治傷寒逐風方”、“治久咳逆上氣湯方”、“治金創止痛方”、“治婦人膏藥方”、“治目痛方”等30多種,涉及內科、外科、婦科、五官科、針灸科等。藥物學方面,列舉了100多種植物、礦物葯,並且詳盡地記載了這些藥物的製作、劑型及用藥方法等。針灸學方面記載了三里、肺輸、泉水等穴位及用針方法、禁忌等。這些醫藥簡牘是研究中國古代醫學,特別是漢代醫藥學的重要資料。
1959年,人們在涼州磨嘴子墓群中發現了469枚27298字的儀禮簡。這批漢簡絕大部分是木簡,每簡長約55.5——56.5厘米,每簡有字60個左右,都是用漢代通行的隸書寫成,上有削改和閱讀的記號。這批簡可貴之處在於,首先它是九篇完整的《儀禮》。《儀禮》是古代經典的組成部分之一,這對於我們研究漢代經學和《儀禮》版本提供了第一手資料;其次它不是散亂的殘簡零札,而是完整齊全具有頁碼的書冊,是西漢經書的樣本;同時它還是所有出土木簡中保存最完整的簡冊,大多數墨跡如新,雖稍有殘損,但每一篇的首尾俱全,保存了原書的篇題、頁碼和順序。像這樣完整的《儀禮》簡,是出土漢簡中空前的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