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三里

足三里

足三里穴,是“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之一,位於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犢鼻與解溪連線上,淺層布有腓腸外側皮神經。深層有脛前動、靜脈的分支或屬支。主治胃腸病證,下肢痿痹,神志病,外科疾患,虛勞諸證。操作方法為直刺1~2寸。

功能作用


燥化脾濕,生髮胃氣。

簡介


● Zúsānlǐ ST36
● 來源:《靈樞·本輸》
● 別名:三里、下陵、鬼邪
● 歸經:足陽明胃經
● 功效:健脾和胃,調暢氣機,扶正培元,通經活絡,通腑化痰
● 屬性:合穴,胃下合穴

穴名釋義


● 足,下肢;三里,指三寸。本穴位於膝下三寸,故名。

取穴


精準取穴

● 在小腿外側,犢鼻(ST35)穴下3寸,犢鼻(ST35)穴與解溪(ST41)穴連線上。
● 犢鼻(ST35)穴的精準定位:在膝前區,髕韌帶外側凹陷中。
● 解溪(ST41)穴的精準定位:踝區,踝關節前面中央凹陷中,拇長伸肌腱與趾長伸肌腱之間。

簡便取穴

● 伸直腿,張開手,虎口對齊髕骨上緣,其餘四指向下,中指指尖所在位置,即為此穴。
● 先找到犢鼻,直下4橫指(即3寸),即為此穴。
本穴的精準取穴使用了骨度分寸的方法,其中,腘橫紋至外踝尖為16直寸。簡便取穴是臨床上常用的一種取穴方法,是長期臨床經驗總結的方法,操作簡便,便於記憶。一般情況下,簡便取穴的方法只適合日常按摩、拔罐、艾灸等養生防病時運用。如果使用穴位進行疾病的治療,則需要使用精準取穴。本穴簡便取穴中扥4橫指即“3寸”可通過指寸定位法的橫指同身寸比量取穴,以手指的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併合,以中指第一指橫紋為水平,四指的寬度即為3寸。需要說明的是,指寸定位法在應用時較為便利,但取穴的準確性稍差,且操作時應以被取穴者自己的手為準。由於每個人的高矮、胖瘦與手的比例不完全成比例,因此,指寸定位法必須在骨度分寸的基礎上運用,而不能以指寸全部量取全身各部,否則長短失度。https://pic.baikemy.com/obj/project-l-cdn/apgc/notice/2020-07-17/4c69c30f-147c-4f4e-9eb4-45037deda5c7.jpeg

局部解剖


● 皮膚,皮下組織,脛骨前肌趾長伸肌,小腿骨間膜,脛骨后肌
● 淺層分佈有腓腸外側皮神經。
● 深層分佈有腓深神經肌支,脛前動脈;小腿骨間膜深面有脛神經,脛后動、靜脈分支或屬支。

主治


● 頭面部病症,例如鼻疾、頭暈、耳鳴、眼目諸疾、面神經麻痹。
● 穴位局部病症,例如下肢麻痹、腳氣、膝脛酸痛、坐骨神經痛、膝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疾患。
● 消化系統病症,例如胃痛、嘔吐、腹脹、腸鳴、消化不良、疳積、便秘,痢疾、泄瀉、急慢性胃腸炎、胃或十二指腸潰瘍、肝炎、急慢性胰腺炎、細菌性痢疾闌尾炎
● 心肺病症,例如咳嗽、痰多、心悸、氣短、高血壓、動脈硬化、支氣管哮喘。
● 乳腺病症,例如乳癰、乳腺炎
● 其他病症,例如癲狂、中風、水腫、虛勞羸瘦、休克、內臟下垂、白細胞減少症、精神分裂症。

操作


治療操作

● 直刺1~2寸。
● 可灸。

日常保健

● 指壓按摩:用指腹按揉,每次1~3分鐘。
● 灸法:艾條懸灸5~10分鐘;艾炷灸3~7壯。

臨床運用


現代常用於治療急慢性胃腸炎、十二指腸潰瘍、胃下垂、痢疾、闌尾炎、腸梗阻、肝炎、高血壓、高脂血症、冠心病、心絞痛、風濕熱、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腎炎、腎絞痛、膀脹炎、陽痿、遺精、功能性子宮出血、盆腔炎、休克、失眠等。

古籍摘要


●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胃合入於三里。
● 《靈樞·熱病》:風痙身反折,先取足太陽及腘中及血絡出血,中有寒,取三里。
● 《靈樞·五亂》:氣在於腸胃者,取之足太陰陽明,不下者,取之三里。
● 《針灸大成·卷之六》:主胃中寒,心腹脹滿,腸鳴,臟氣虛憊,真氣不足,腹痛食不下,大便不通,心悶不已,卒心痛,腹有逆氣上攻,腰痛不得俯仰,小腸氣,水氣蠱毒,鬼擊,癖,四肢滿,膝胻酸痛,目不明,產婦血暈。
● 《針灸甲乙經·卷之三》:三里,土也。在膝下三寸,胻外廉,足陽明脈氣之所入也,為合。刺入一寸五分,留七呼,灸三壯。

常用配伍


● 配百會、氣海、脾俞、中脘,治脾虛氣陷之內臟下垂。
● 配脾俞、氣海、腎俞、天樞,治脾虛慢性泄瀉、腎虛型泄瀉。
● 配中脘、內關、公孫,治胃脘部疾病。
● 配大椎、氣海、肝俞、脾俞、三陰交,治貧血虛弱。
● 配豐隆、三陰交、陰陵泉、內關、中脘,治痰濕中阻之眩暈。
● 配三陰交、神門、心俞,治心脾不足之心悸。
● 配脾俞、胃俞、肝俞、腎俞、陽陵泉、髀關、風市,治足痿。
● 配梁丘肩井太沖合谷膻中,治乳癰。

功效


生髮胃氣、燥化脾濕。

附註


(1)足陽明經所入為“合”。
(2)本穴有強壯作用,為保健要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