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關
內關
內關穴是手厥陰心包經的常用腧穴之一,出自於《靈樞·經脈》,位於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現代常用於治療心絞痛、心肌炎、心律不齊、胃炎、癔病等,直刺0.5~1寸。
● Nèiguān PC6
● 來源:《靈樞·經脈》
● 別名:陰維
● 歸經:手厥陰心包經
● 功效:寧心安神,和胃降逆,寬胸理氣,鎮靜止痛
● 屬性:絡穴;八脈交會穴,通於陰維脈
● 內,內外之內,指胸膈之內,前臂內側;關,關隘,指聯絡、關要。
● 本穴在前臂內側要處,猶如關隘,通達聯絡表裡二經,故名內關;一說內,指內臟;關,指關隘。本穴為八脈交會陰維,陰維為病在臟,本穴擅治內臟疾患,故名。
● 在前臂前區,腕掌側遠端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
● 微握拳,屈腕,肘橫紋(平肘尖)與腕掌(背)側橫紋距離的一半,靠近腕橫紋側的一半再分3份,下三分之一,兩筋之間處,即為此穴。
本穴的精準取穴使用了骨度分寸的方法,其中,肘橫紋(平肘尖)至腕掌(背)側橫紋為12直寸。簡便取穴是臨床上常用的一種取穴方法,是長期臨床經驗總結的方法,操作簡便,便於記憶。一般情況下,簡便取穴的方法只適合日常按摩、拔罐、艾灸等養生防病時運用。如果使用穴位進行疾病的治療,則需要使用精準取穴。
● 皮膚,皮下組織,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旋前方肌。
● 淺層有前臂內、外側皮神經和前臂正中靜脈分佈;深層有正中神經干及其伴行的正中動脈經過,並有骨間前神經和骨間前動脈分佈。
● 心繫疾病,例如心痛,心悸,胸悶,胸痛,風濕性心臟病,心肌炎,心絞痛,心動過速,心律不齊。
● 上肢疾病,例如上肢痹痛,偏癱,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 消化系統疾病,例如胃痛,嘔吐,哮喘,胃炎,膈肌痙攣,急性膽囊炎。
● 其他疾病,如月經不調,甲狀腺功能亢進,脫肛,熱病。
● 直刺0.5~1寸;可灸。
● 指壓按摩:用拇指指端按揉,每次1~3分鐘。
● 灸法:艾條灸5~10分鐘;陰側盡量少直接灸,容易皮損。
● 《靈樞·經脈》:手心主之別,名曰內關。去腕二寸,出於兩筋之間,循經以上,繫於心包絡。心繫實則心痛,虛則為頭強。取之兩筋間也。
● 《針灸甲乙經》卷七:面赤皮熱,熱病汗不出,中風熱,目赤黃,肘攣腋腫,心暴痛,煩心,心惕惕不能動,失智,內關主之。
● 《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主治傷寒發熱,胸滿,腹脹,腸鳴冷癇,脾黃癖塊,瀉痢,食積,咳嗽哮喘,腸風痔漏,五淋。
● 《針灸大成》卷五:主中滿心胸痞脹,腸鳴泄瀉脫肛,食難下膈酒來傷,積塊堅橫脅搶,婦女脅疼心痛,結胸里急難當,傷寒不解結胸膛,瘧疾內關獨當。
● 《百症賦》:建里、內關,掃盡胸中之苦悶。
● 配足三里、中脘,治胃脘痛。
● 配三陰交、合谷,治心氣不足所致心脈痹阻之心絞痛。
● 配神門,治失眠。
● 配公孫,治呃逆、嘔吐。
● 配太淵,治無脈症。
● 配足三里,治急性乳腺炎。
寧心安神、理氣止痛。
寒則通之或補針多留或灸之,熱則瀉之或水針。
在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在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深部為旋前方肌。有前臂正中靜脈、正中動脈和骨間前動、靜脈分佈;布有前臂內、外側皮神經,深層有正中神經干及骨間前神經分佈。
現代常用於治療心絞痛、心肌炎、心律不齊、胃炎、癔病等。
《針灸甲乙經》:“心澹澹而善驚恐,心悲,內關主之。”
徠《備急千金要方》:“凡心實者,則心中暴痛,虛則心煩,惕然不能動,失智,內關主之。”
《針灸大成》:“主手中風熱,失志,心痛,目赤,支滿肘攣。實則心暴痛瀉之,虛則頭強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