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家浜

1971年譚元壽主演革命現代京劇

《沙家浜》由北京京劇團出品,汪曾祺、楊毓珉、肖甲、薛恩厚執筆,該劇是根據上海市人民滬劇團創作的現代滬劇蘆盪火種》改編而成的革命現代京劇劇目。

該劇講述了抗戰時期,江南新四軍浴血抗日,某部指導員郭建光帶領十八名新四軍傷病員在沙家浜養傷,“忠義救國軍”司令胡傳魁、參謀長刁德一假意抗戰,暗投日寇,地下共產黨員阿慶嫂依靠以沙奶奶為代表的進步抗日群眾,巧妙掩護新四軍傷病員安全傷愈歸隊,最終消滅了盤踞在沙家浜的日偽武裝的故事。

1968年該劇被確定為八部革命樣板戲之一。

作品內容


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某部指導員郭建光,帶領18名傷員,來到沙家浜養傷,與當地群眾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為找到這批傷員,日偽軍對沙家浜地區展開了瘋狂的大掃蕩。為避開敵人鋒芒,黨組織安排傷員轉移到陽澄湖的蘆葦盪,敵人的掃蕩一無所獲。日寇並不甘心,命忠義救國軍進駐沙家浜,設法找到這批傷員。忠義救國軍司令胡傳魁、參謀長刁德一向阿慶嫂打探傷員下落,阿慶嫂與敵人巧妙周旋,並引誘敵人開槍,利用槍聲通知了蘆葦盪的傷員,使傷員提高警惕。沙家浜被敵人長期佔據,阿慶嫂按縣委批示派沙四龍把傷員轉移到紅石村。敵人找不到傷員,抓來群眾拷問,一無所獲,氣急敗壞地殺了一些群眾。幾個月後,傷員痊癒,沙四龍也參加了新四軍。指導員郭建光率領新四軍戰士,組成突擊排,連夜奔襲,殺回沙家浜,此時正值胡傳魁舉辦婚禮,新四軍突然殺入,將敵人一舉全殲。
沙家浜經典劇照
沙家浜經典劇照

經典唱段

1、祖國的好山河寸土不讓
郭建光唱
朝霞映在陽澄湖上,
蘆花放稻穀香岸柳成行,
全憑著勞動人民一雙手,
畫出了錦秀江南魚米鄉。
祖國的好山河寸土不讓,
豈容日寇呈凶狂!
戰鬥負傷離戰場,
養傷來在沙家浜,
半月來思念戰友與首長,
也不知轉移在何方。
軍民們日夜反掃蕩,
何日里奮臂揮刀斬豺狼,
傷員們日夜盼望身健壯,
為的是早早回前方。
2、《智斗
胡傳魁:想當初,老子的隊伍才開張,
攏共才有十幾個人,七八條槍。
遇皇軍追得我暈頭轉向,多虧了阿慶嫂,
她叫我水缸裡面把身藏。
她那裡提壺續水,面不改色,無事一樣,
哄走了東洋兵,我才躲過大難一場。
似這樣救命之恩終身不忘,俺胡某講義氣,終當報償。
阿慶嫂:(白)胡司令,這麼點兒小事兒,您別凈掛在嘴邊兒上,當時我也是急中生智,事過之後您猜怎麼著?
胡傳魁:怎麼著?
阿慶嫂:我呀還真有點兒后怕呀。
參謀長,煙不好,請抽一支。
胡司令,抽一支!
刁德一:這個女人(哪),不尋常。
阿慶嫂:刁德一有什麼鬼心腸?
胡傳魁:這小刁,一點面子也不講。
阿慶嫂:這草包倒是一堵擋風的牆。
刁德一:她態度不卑又不亢。
阿慶嫂:他神情不陰又不陽。
胡傳魁:刁德一,搞的什麼鬼花樣?
阿慶嫂:他們到底是姓蔣還是姓汪?
刁德一:我待要旁敲側擊將她訪。
阿慶嫂:我必須察言觀色把他防。
刁德一:(白)阿慶嫂,
適才聽得司令講,
阿慶嫂真是不尋常。
我佩服你沉著機靈有膽量,
竟敢在鬼子面前耍花槍。
若無有抗日救國的好思想,
焉能夠捨己救人不慌張。
阿慶嫂:參謀長休要謬誇獎,
捨己救人不敢當。
開茶館,盼興旺,
江湖義氣第一樁。
司令常來又常往,
我有心,背靠大樹好乘涼。
也是司令洪福廣,
方能遇難又呈祥。
刁德一:新四軍久在沙家浜,
這棵大樹有陰涼。
你與他們常來往,
想必是安排照應更周詳。
阿慶嫂:壘起七星灶,銅壺煮三江。
擺開八仙桌,招待十六方。
來的都是客,全憑嘴一張。
相逢開口笑,過後不思量。
人一走,茶就涼。
有什麼周詳不周詳。

創作背景


1959年,上海市人民滬劇團編劇文牧和黨支書兼團長陳榮蘭,計劃寫一部反映新四軍在江南艱苦奮鬥的現代滬劇,在閱讀了崔左夫的紀實文學《血染著的姓名》后,兩人頗受啟發。后又看到劉飛將軍的回憶錄《火種》,兩人一致認為,這兩部作品可以作為素材,創作一部抗日傳奇劇。於是,他們採訪了劉飛將軍。不久,由上海市人民滬劇團集體創作、文牧執筆的現代滬劇《碧水紅旗》誕生。1960年,文牧把劇名改為《蘆盪火種》。1960年11月27日,上海人民滬劇團於共舞台首次演出,隨後經過一次大的修改。後來該劇被北京京劇團看中。1963年,北京京劇團決定將其改編為京劇,隨即成立由汪曾祺、楊毓珉、肖甲、薛恩厚組成的創作組,四人中以汪曾祺為主。改編為京劇后的《蘆盪火種》最初取名為《地下聯絡員》,由趙燕俠扮演阿慶嫂,高寶賢扮演郭建光,萬一英扮演沙奶奶,周和桐扮演胡傳魁,蔣元榮扮演刁德一。1963年12月5日,該劇迎來第一次審查,審查后被認為沒有脫離傳統戲的框架。隨後編導們重新加工劇本,並在演員陣容上做了加強和調整。由譚元壽扮演郭建光,馬長禮扮演刁德一,王夢雲則參加沙奶奶的排練。北京市長彭真還要求文化部請來了上海市人民滬劇團的《蘆盪火種》劇組,進行了專場表演,並在表演結束後進行一對一的經驗交流。此後,修改過的《地下聯絡員》又改成了滬劇原名《蘆盪火種》,並在1964年3月底通過了第二次審查,隨後進行了正式公演。
1964年4月27日,黨和國家領導人劉少奇、朱德、周恩來、鄧小平、陳毅等觀看了京劇《蘆盪火種》,在全國各大報刊進行了詳細報道。7月23日,毛澤東觀看了《蘆盪火種》。他對該劇提出了三點意見:第一,新四軍的音樂形象不飽滿,要鮮明地突出新四軍戰士的音樂形象。第二,軍民魚水關係不夠突出,要加強軍民關係的戲。第三,戲的結尾是新四軍利用胡傳魁結婚,化妝成吹鼓手、橋夫,搞出其不意的襲擊。這樣的結尾成了鬧劇,全劇就成為風格不同的兩截子了,應該改為新四軍正面打進去,突出武裝鬥爭的作用,強調用武裝的革命消火武裝的反革命。在談到戲的名稱時,毛澤東說:蘆盪里都是水,革命火種怎麼能燎原呢?再說,那時抗日隊伍已經不是火種,而是火焰了嘛。既然故事發生在沙家浜,中國有許多戲用地名為戲名,這齣戲就叫《沙家浜》 吧。隨後,劇組人員立即根據毛澤東的意見,進行了認真的修改,新修改的戲大大加強了郭建光的戲,並將結尾改成郭建光率隊伍連夜奔襲,攻進胡傳魁的宅字。劇名也根據毛澤東的建議改為《沙家浜》。
沙家浜演出照片
沙家浜演出照片

人物介紹


演員表

演員角色備註
譚元壽郭建光簡介 新四軍某部指導員
洪雪飛阿慶嫂簡介 沙家浜鎮黨支部書記、地下聯絡員
萬一英沙奶奶簡介 革命群眾
賀永英程謙明簡介 縣委書記
張敦義沙四龍簡介 沙奶奶的兒子,后參加新四軍
馬長禮刁德一簡介 忠義救國軍參謀長
周和桐胡傳魁簡介 忠義救國軍司令

職員表

導演武兆堤、馬爾路、姜樹森
編劇
汪曾祺、楊毓珉、肖甲、薛恩厚

作品鑒賞


《沙家浜》中的智斗,由於有了阿慶嫂、胡傳魁、刁德一之間從各自的性格各自的利益各自的處境出發的勾心鬥角,才使正面角色與反面角色在一個暫時排除了簡單的政治價值判斷的語境中展開生動的智力對壘。角色之間才有了比較平等的鬥爭。儘管被硬性規定阿慶嫂這個角色要比郭建光低一等級,但這位壘起七星灶,銅壺煮三江的阿慶嫂卻是《沙家浜》中、也是樣板戲戲劇中難得的一個不是依靠政治身份,而是用心計和膽識於不動聲色中戰勝敵手的樣板戲英雄人物。阿慶嫂的這一特性使她在眾多“金剛怒目”式的樣板戲英雄中間格外醒目。智斗是最精彩的一場,刁德一的狡猾多疑、阿慶嫂的虛與周旋、胡傳魁的“江湖義氣”,各有各的心思,各有各的算盤。特別是刁德一、胡傳魁、阿慶嫂的三人輪唱,表面上不動干戈,但刁德一、阿慶嫂間的內心角斗已經充分展開,而胡傳魁的愚蠢,恰恰折射出刁德一的狐疑和阿慶嫂的機智,也折射出這兩個人智斗加暗鬥的高度緊張。像智斗這樣讓敵我雙方的三個人物在智力、勇氣、情感獲得了多樣化的表現的樣板戲片段似乎僅此而已。但恰恰是這個片段,讓現眾欣賞到了英雄的智,而不是再次確證英雄居高臨下、理所當然的身份價值。
可惜,在樣板戲中,《沙家浜》的智斗這樣的片段是例外的例外。就是阿慶嫂這位女英雄,也因為從事的是地下鬥爭,在政治上應該從屬於從事武裝鬥爭的郭建光,因此,阿慶嫂這個角色在等級劃分上理所當然比郭建光低一層次。儘管《沙家浜》這齣戲最早的劇名就叫《地下聯絡員》,以地下工作的傳奇故事取勝,但為了突出武裝鬥爭而不是地下鬥爭的主導地位,這齣劇在修改為《沙家浜》過程中不得不遵命加重郭建光的分量,讓郭建光在戲劇的關鍵處不時地發揮些重要作用,多說些有覺悟的階級話政策話。但不管怎麼改,觀眾欣賞的依然是說話滴水不漏帶點江湖氣的阿慶嫂,欣賞阿慶嫂如何周旋於胡傳魁和刁德一這兩男人之間。(余岱宗《論樣板戲的角色等級與仇恨視角》評)
沙家浜劇照
沙家浜劇照

唱腔設計

為了給潭元壽加工”朝霞映在陽澄湖上”這段西皮原版唱腔,劇組請來了譚富英張君秋李慕良、李金泉、王瑞芝等人,逐字逐句地進行精磨細刻:例如,”朝霞映在陽澄湖上”從旋律和結構上幾乎與《甘露寺》中劉備唱的“深 宮何處不飛花”完全一樣,但是時代不同,意境不同,角色身份不一樣。要用老戲的曲調唱出人民戰士的革命激情,那麼在吐字、發聲和行腔中,就必須要充滿青春的勃勃生機,而不能像劉備那樣用純正老生的唱腔唱得那麼蒼勁、深沉和厚重。
又比如,唱”朝霞”二字時,就必須要融合進武生的勁頭,讓觀眾感受到萬道霞光噴薄而出的意境。在唱到”蘆花放,稻穀香,岸柳成行”時,儘管也是借景抒情,但抒發的是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和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因此,同樣的旋律,同樣的借景抒情,就不能像《武家坡》中身為西涼王的薛平貴那樣悠閑地唱出“青是山,綠是水,花花世界”的韻味和感覺,而應該靠近《野豬林》中的林沖所唱的“柳陰下,綠野間,百鳥聲喧”的英武剛烈氣息,在唱腔的勁頭中要大幅度地加強力度。到關鍵的地方,唱腔還要”大搬大撤”。當唱到”祖國的好山河……”時,旋律明顯趨於低緩,以抒發革命軍人對祖國山河的真摯情感,所以不能過快,否則就讓人感到情感上的草率。再如,郭建光的核心唱段,第一句西皮導板“聽對岸響數槍聲震蘆盪’",這句的開頭和《王佐斷臂》《黃金台》的導板“聽譙樓……”的旋律幾乎是一樣的,最後的”’聲震蘆盪”則趁吸取了《戰太平》中‘”頭戴著紫金盔齊眉蓋臉”翻高八度的嘎調旋律。
劇照精選
劇照精選

幕後創作


《沙家浜》是八大樣板戲之一。京劇《沙家浜》的前身是滬劇《蘆盪火種》。《蘆盪火種》是由上海市人民滬劇團於1958年根據真人真事創作的一個抗日傳奇。滬劇《蘆盪火種》上演后,在戲劇界和觀眾中引起了廣泛興趣和強烈反響,僅上海一地,就有不同劇種的9個劇團對《蘆盪火種》進行移植。而在全國演出《蘆盪火種》的竟有31個劇團之多。
1963年,北京京劇團在改編滬劇《蘆盪火種》的過程中把功夫放在了劇本的文學性上。京劇劇名最後由毛澤東主席一錘定音,他幽默地說:“蘆盪里都是水,革命火種怎麼能燎原呢?再說,那時抗日革命形勢已經不是火種而是火焰了嘛……戲是好的,劇名可叫《沙家浜》,故事都發生在這裡。”於是劇名定為《沙家浜》。
京劇沙家浜劇照
京劇沙家浜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