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學

幸福學

幸福學是一門研究人類幸福的本質規律,用以指導人類獲得幸福的綜合性科學。幸福學也可以稱之為幸福哲學。幸福學是一門新學科,涉及到倫理學、心理學、文藝學、經濟學、法學、生態學、生命科學、精神病理學等許許多多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中的學科,同時與哲學也有不解之緣。幸福學不是一門高深莫測的學科,與其他側重某一領域研究的學科相比,幸福學屬於一門將幸福問題作為迫在眉睫的問題來研究的學科,這種針對性強的學科正是人類所急需的。

定義分類


一 科學的定義
科學就是人們關於事物存在的理論或學說。
什麼是存在?存在就是不依賴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事物。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客觀世界包括已知存在和未知存在兩種,而科學就是將人們未知的存在變為已知存在的學說或理論。
二,科學的分類
人們的所有追求是利益,根據科學與人們利益的相關程度,科學可分為利益科學和非利益科學。當人們認為某種科學有可能涉及或影響人們的利益時,那麼這種科學就是利益科學。當人們認為某種科學不可能涉及人們的利益,或影響很小可以不考慮時,這種科學就是非利益科學。
人是時代的產品,因為人們所處的時代不同,所以,同一個科學對有些人來說可能是利益科學,而對於另一些人來說可能是非利益科學。比如,克隆科學對於當代的絕大多數人民來說它就是一個非利益科學,因為在可見的將來,它不會影響人們的利益。但是科隆科學卻可以給某些科學家帶來利益,所以對於某些科學家來說,科隆科學就是利益科學。
利益科學可以被分為自然利益科學和社會利益科學。自然利益科學就是涉及人們利益的自然科學,比如核科學就是涉及人們利益的自然科學,因為核武器可以害人,可以毀滅人類,也因為核科學可以被利用來發電為人們造福。社會利益科學就是涉及人們利益的社會科學,比如市場經濟科學(俗稱市場經濟規律)就是社會利益科學,因為市場經濟規律必然導致貧富兩極分化,從而損害絕大多數人民的利益,當然也會為少數人造“福”。
同理,非利益科學也可分為自然非利益科學和社會非利益科學。自然非利益科學就是不涉及人們利益,或感覺不到會涉及人們利益的自然科學。社會非利益科學就是不涉及人們利益,或感覺不到會涉及人們利益的社會科學。
對於利益科學和非利益科學的認知往往和人們的認知水平有關。比如釣魚島問題就是如此,對於一些中國人民來講,釣魚島問題並不涉及他們的利益,所以,釣魚島問題就屬於非利益科學問題。但是對於愛國主義情節很深,對於具有戰略眼光的中國人民來講,釣魚島問題就屬於利益科學範疇,因為失去了釣魚島就傷害了他們的愛國主義的不滿足利益,因為失去了釣魚島中國海軍就不能自由和便利出入太平洋。釣魚島問題的科學性(或規律性)就在於失去了釣魚島就必然會損害中國人民的自尊心,就必然會損害中國軍隊的戰鬥力。
根據科學所涉及事物的不同,科學可分為物科學和事科學。
通常而言,物科學就是有關物質存在的科學。物質為構成宇宙萬物的實物、場等客觀事物;是能量的一種聚集形式。例如空氣和水,食物和棉布,煤炭和石油,鋼鐵和銅、鋁,人工合成的各種纖維、塑料,以及各類能量波(如光、熱)和場(電力、磁力、引力),甚至更高級形態,如人及人組成的集團、民族、國家等等,都是物質。
事科學就是事情科學,就是由物質而衍生的相關知識的科學。比如星球就是一個物存在,而星球運行的軌跡就可以認為是事存在;比如,人是一個物存在,“人會說話”就是一個事存在,“中國(人)是一個有五千年歷史的民族”就是一個事存在。
為什麼當今世界自然科學的發展要遠遠快於社會科學的發展,因為自然科學研究的很多對象都是物存在,因為社會科學研究的對象幾乎都是事科學,比如,幸福,科學,民主,真理,主義等等事存在。
社會科學要有大發展就必須“固化”社會科學所研究的對象,也就是說必須給出“幸福,科學,民主,真理,主義”等事存在一個科學的定義,然後從中發現科學規律,然後去指導人們的社會實踐。唯有如此,社會科學才會有一個大的發展。

具體相關詞


幸福是指人感知自己的需要、活動和條件相對和諧的生活狀態。
拼音:xìng fú
英文:well-being;happiness;blisshappy

類似定義


幸福有很多類似的定義,如:幸福是快樂而有意義,是愛得和諧,是人對自己生活比較滿意,是主、客觀的和諧統一,是更好的生活等等。
用最通俗的話說就是:比如你餓了,發現手上有帶錢,又比如你要上廁所,發現旁邊就有廁所,那麼你就是幸福的。

幸福原理


當代人學家張榮寰2007年11月重新定義“幸福”和推論了幸福原理:幸福是人在創造生活條件的社會實踐中,由於感受和理解到個人,集體乃至人類的目標,理想和正義公益之事業的實現而得到人格上的滿足。幸福是人與人激情的熱流從心河馳向愛之深海的溫馨;是善良人的單純。當人們付出責任的汗水,其額頭必然散發出幸福的光芒。為幸福學的產生奠定了論論基礎。
以下是根據張榮寰2008年相關學術中闡述和總結的幸福原理:
1.幸福不是宗派神學的禁慾體驗,也不是禮教理學的享樂感受,更不是金錢地位的無限慾望,而是信念和嚮往實現的人格滿足。
2.幸福來自從我做起的祝福,即來自每個人由衷的祝福,只要你選擇首先祝福他人,幸福就從此開始蔓延。這種蔓延將使你的身心都發生變化,從思想上無私的給予,而首先達到了人格上的滿足。這種滿足將引領人的命運發生根本性轉變,即便你是個不幸的人,因著習慣性的祝福他人,幫助他人實現幸福,就會得到相應的幸福。
3.幸福來自依靠,最直接的是依靠自我人格的提升,將人格、生態、產業和一切公共事物賦予理性,最有價值的幸福就此誕生。人的幸福只能是人格社會的產物;是新淑女,是新君子和諧共進的結果。人與人相互正面的影響,將提升這種響應的滿足感,這種他人或者自身帶來的滿足感就是幸福。我就是你的幸福,因為你就是我的幸福。彼此確指的是什麼?只能是人格的升華、生態的凈化、產業的更新。
4.幸福是自我人格影響的正面結果,幸福不是以往社會的剝削壓迫,也不是災禍人格的謬誤思想,偏激情感、野蠻意志、低賤個性,而是人格社會的為真理信仰、為命運修養、為幸福負責、為統一開放、為未來優先的公益意識和行為。是幸福人格的正確的思想、仁愛的情感、文明的意志、高雅的個性、光明的行為。
5.幸福是與生具來的使命,幸福不是有可能實現的想象,而是奔赴偉大榮譽之路的忠實感情;幸福不是隨波逐流或者任性施威的情慾,是幸福的人格、崇高的理想、合理的生活過程、文明的風尚和逐步完善的幸福生活,幸福的幸仰是與生具來的使命。
6.幸福是價值觀的實現,只有幸福觀念才能引導和導引幸福,幸福實現人生目的,社會價值。理智支配慾望,敬業壓倒苟安;道德消長於真理,利益增減於人格。如此意志,過去賢聖有之,今日之世人則更易掌握,失敗有加,非入卑微,信仰丟棄,方墜低賤。宇宙之悠悠,衰微只及肌膚;人格之拋卻,頹廢必致靈魂。真理之漠視、冷漠、懈怠、過敏、懦弱、喪失自信、定史生活乏味,意氣如灰;專制、壓迫、野蠻、違背責任心,讓社會動蕩,生態失衡!一旦擁有正確的幸福觀和應用獲得幸福的原理及其方法,就會產生有價值的幸福。
7.幸福是生命樂趣的抒發,幸福一旦繼續,博愛般的奇迹就會久盛不衰。學習的是榜樣、垂範的是德行、宏揚的是永負責任、知恩報恩、合理的是生活過程;誰是正確反映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人,誰的激情在燃燒著歲月、誰的時代就會來臨、誰的幸福就會來臨!
8.幸福是正視人生的信仰,幸福的信仰一旦被漠視,人格便會墮落,社會便會倒退。玩世不恭,自以為是,自暴自棄,假公濟私,先己後人油然而生。社會公眾不能安居樂業,自然災害不斷,人生悲劇難料,人的發展堪憂,即便是宗教精英,抑或政治英雄,皆不免災禍之憂苦,傳媒之笑柄,更淪為後代之罪人!然則,只要以幸福人人的人格標準進行人的修養和行為,以合理的生活過程進行社會的行政,將幸福的信仰進行到底。如此人人修養,不管是個人,還是種族,乃至整個人類,只要以幸福的信仰精神去正視人生,就一定會實踐獲得幸福的基本方法:即幫助任何能觸及到的人獲得幸福!
9.幸福是終極信仰,一切信仰終極目標是一種人格的最終滿足,或者說超越暫時的幸福,以一種階段性的幸福狀態表現一個人的信念乃至步入最後永恆幸福的大門時所證明自身認同真理的正確性。對此,古今中外的哲人雖有各自的表述與理解,但卻證明了不幸福的人千差晚別而幸福的人只有一門,那就是融入到自己的信仰當中去,以一種人格滿足來給予愛,回應愛。

獲得幸福前提


紅淺學認為,成功和幸福是人生的終極目標,能否達成目標,取決於自身的正能量,在其代表作《能量決定命運》中,提出了四種基本方法,即為別人注入正能量、為自己注入正能量、為別人提升形象、為自己提升形象等,提倡合作而非競爭,提倡包容而非對抗,促使人們成功,獲得幸福。紅淺學的終極使命是通過提升能量,進而改變命運。
此外,《能量決定命運》建議,想獲得幸福,不要設定競爭性目標,而是設立自己的人生價值觀。因為樹立人生目標是件不可靠的事情,人們並不了解真正的自己,也不一定知道自己真正追求的什麼,人的很多目標是受環境影響盲目設定的。回首以往設定的目標,人們會不由自我地感到可笑。事實上,樹立人生目標不如設立人生價值觀。通過傾聽內心的聲音,可以幫助樹立人生的價值觀。你的人生價值觀不是通過教育、或者學習來的,他發自於你的內心深處。有些人背叛了自己的家庭、階層,僅僅是因為自身價值觀。
幸福學
幸福學
人生價值觀決定了個人的行為方式和戰略選擇。了解了自己的人生價值觀,就會理解以往的行事方式,不會埋怨、否定自己,更懂得欣賞自己,學會和自己對話,也更加確定了以後的做事原則和目標。這樣就強化了自己的行動效果,減少了能量自耗,相當於補充了正能量。

幸福測量


近日,“積極心理學”之父-美國知名心理學者馬丁·塞利格曼首次訪華,並出現在“中國國際積極心理學大會開幕式暨馬丁·塞利格曼《持續的幸福》新書首發式”上。
馬丁·塞利格曼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1998年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他主要從事習得性無助、抑鬱、樂觀主義,併發出了“積極心理學”的召喚幫助普通人增加幸福感。
同時出席當天活動的中國知名教育學家孫雲曉表示,中國以升學考試為中心的教育,最容易讓孩子習得性無助,所以中國特別需要積極心理學。
馬丁·塞利格曼表示,中國現在很流行談論“幸福”,他認為幸福是可以測量的,並包括五個元素“積極情緒”“投入”“良好的人際關係”“意義”和“成就”。他認為這五項元素是一個自由的人在不受強迫的狀態下要追求的目標。在書中,他試圖告訴讀者:“幸福”是怎樣被測量的;怎樣提升自己的幸福;怎樣把這些教給我們的下一代。

幸福哲學


幸福學是陳孟雲開創的一門新時代的哲學,是一門研究人類幸福的本質規律並總結為一定的理論方法,用以指導人類獲得幸福的應用性科學。幸福學也可以稱之為幸福哲學。幸福學具體理論和應用詳見《中國幸福學研究》網站。《中國幸福學研究》理論的基本內容有一個核心,兩個基本原理和六個基本推論。

基本原理

第一基本原理,人的本性是不滿足。人類為什麼能從一般動物裡面脫穎而出?就是由於人類不斷增強的不滿足本性導致了人類的渴求(求知)欲,以及實踐欲不斷增強,從而導致了人類自身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從而使人類能從一般動物種類中能脫穎而出,成為現在的人類;其他動物,則由於容易滿足,也就難於進步,或進步緩慢。所以人的本性是不滿足。這也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所在。
第二基本原理,幸福的定義。幸福的定義就是:幸福是人們的渴求在被得到滿足或部分被得到滿足時的感覺,是一種精神上的愉悅。

基本推論

第一基本推論,人類的最終追求是幸福。因為人類的本性是不滿足,所以人類的本性就是追求滿足。因為幸福就是渴求被滿足后的結果,所以追求滿足就是追求幸福,所以,人的本性就是追求幸福。所以人類的最終追求就是幸福。
第二基本推論,人的定義。什麼是人?從人的本性,或者說從廣義上可以講,人是具有不滿足本性的動物。這種定義是從人的共性方面來定義的,其實呢,人類中的任何人,就像大自然中的任何一片葉子一樣,與其他的同類都是不一樣的,都是具有其個性的,特別是人的意識。根據馬克思理論我們知道,物質決定意識。因此,關於“人”我們就可以如此定義:人是具有不滿足本性,且具有在特定環境下形成有特定意識的動物。
第三基本推論,人生的定義。什麼是人生?因為人的本性是不滿足,——不滿足導致了人們的渴求——渴求獲得了滿足——人們就獲得了幸福。根據幸福第一定理我們還知道,幸福的感覺都是暫時的,隨著時間的流逝,每一個幸福的感覺都是會消失的,又因為不滿足是人的本性,所以,人們會繼續尋求新的渴求,尋找新的幸福。如此循環往複,就是一個人的人生。所以,人生就是人們渴求幸福和享受幸福的過程。
第四基本推論,人是時代的產品。因為人是具有不滿足本性,且具有在特定環境下形成有特定意識的動物。所以人是時代的產品,也就是說一個人的一言一行,一生的所作所為都是時代的影響所致,也就是說,好人,壞人,偉人,小人都是時代的產物,與個人本身無關,只需研究個人的時代背景就行了。什麼是時代呢?就個人而言,時代就是能決定和影響某個人意識的所有客觀環境。
第五基本推論,存在就是真理。因為客觀存在是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的東西,所以存在就是真理。
第六基本推論,人類最終追求的社會是和諧幸福社會。因為人類的最終追求是幸福,因為保持人類能持續繁衍也是第一要務,所以能給人類(而不是少數人)帶來持續和諧幸福的社會才是人類最終追求的社會。

主要核心

是人類(包括人類子孫)的幸福是檢驗實踐的唯一標準。因為人類的最終追求是幸福,所以人類的任何一個實踐都是手段,最終目的是為了人類的幸福,為了人類子孫的和諧幸福。所以人類必須和諧發展,去尋求更廣的,更遠的和諧幸福。所以那些為了少數人的幸福而損害多數人的幸福,為了當代人的幸福而損害人類子孫的幸福的實踐都是錯誤的,都是必須加以糾正的實踐。
在此理論基礎之上,《中國幸福學研究》又給出了許多幸福學在社會實踐中的具體應用和理論創新。比如哲學的新定義,民主的新定義,真理的新定義,感情的新定義,尊嚴的新定義,愛國的新定義等等很多詞和概念更科學,更直觀的新定義。
幸福學具有終極意義
因為幸福是人類的最終追求,所以幸福學具有終極意義。如果站在科學的幸福學立場,就可以對人類所有的行為及其研究這些行為的學科進行重新審定,判明其存在的價值。凡是有助於增進人類幸福的學科,就是應優先發展的,凡是與幸福關係不大,甚至損害幸福,或者削弱人類自控能力,助長人類破壞生態系統的學科,就是屬於須控制乃至取消的學科。

幸福定律


一 幸福第一定律——幸福感都是暫時的
人們獲得的幸福感都是暫時性的,就像不幸一樣,隨著時間的流逝,幸福感以及不幸感都會逐漸淡化的,所以,我們如果想繼續擁有幸福,想過幸福的生活,就必須去不斷地滿足更多的渴求。
幸福的暫時性可以形象地用房子定理來理解,假如一個人渴求並擁有了一座新房子時,那麼他就獲得了這個幸福,但當他住進去三、五個月的時候,這座房子,在他心目中也就感覺不到再是新房子了,也就沒有新鮮感和幸福感了;同樣、同時,假如一個人住進了一個他所不喜歡的舊房子,三、五個月後,在他的心目中,這所舊房子,也就感覺不到是舊房子了。也就是說,三、五個月後,他們在幸福的道路上,又處在同一起跑線上了(對於大多數人而言)。
二 幸福第二定律——幸福感的遞減性及推論
人們得到一個幸福后,那麼人們對同一個或同一類幸福的渴求度就會遞減,當人們再次獲得這個或這類時幸福時的幸福感就會逐漸遞減,當達到足夠多的N次時,渴求度會變為零,幸福感也就變為零了。
推論 1 幸福資源的不可再生性
因為幸福的遞減性,我們進而可以進一步得知,當我們享受過一個幸福N次后,在一般情況下,這輩子,我們是再也享受不到這個幸福了。
推論 2 幸福資源的遞減性
因為幸福資源的不可再生性,以及人們認知世界,改造世界的有限性,所以,人們能享受的幸福資源是有限的,也是在遞減、減少的。
三 幸福第三定律——人們獲得幸福的經歷越曲折,獲得的幸福感越大
從幸福公式里我們可以知道,渴求度是與幸福感成正比的,所以,如果獲得幸福的經歷越曲折,那麼人們的渴求度就會相應變大,那麼獲得的幸福感就會越大。
渴求度越大,就是渴求的幸福越難被滿足,但這樣的渴求被滿足時,人們所獲得的幸福感越大。
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喝水,在正常情況下,喝水是不會給人帶來快樂 和幸福的,但如果在你很渴的情況下想喝水、身邊又有水的時候,這時喝水的感覺就是"快樂"的感覺。但這時的感覺還不是幸福的感覺,因為你這個快樂的享受是在不存在曲折的情況下獲得的。假若你在沙漠里旅行,迷失了方向,而身邊又沒有了水(假設還有食物),在這種恐懼的氣氛里,你又堅持了許多時日,在你口渴難奈,身體虛脫,生命面臨威脅,希望幾乎絕望的時候,突然有了水,有了救命的水,此時你喝到水的感覺,就是幸福的感覺,這是一種巨大的幸福,幸福得能讓你哭,讓你笑,讓你捶胸頓足,讓你狂呼吶喊。平常生活中你是很難感覺到的,甚至很難見到,但在電視里經常見到,比如在奧運會 比賽的畫面中,運動員奪得金牌時,常有這種表現。這種幸福是拿金錢買不來的.。
一般地講,經歷過死裡逃生的人,都享受過這種巨大的幸福,經歷過大風大浪大波折的人,都享受過較大的幸福,經歷過一般曲曲折折的人,都享受過一般的幸福,而那些碌碌無為,順風順水,衣食無憂,要什麼有什麼等沒有渴求的人是享受不到幸福的。
幸福第四定律——沒有渴求就沒有幸福 及推論
因為幸福感與渴求度成正比,所以當人們對某事物沒有渴求時(也就是渴求度為零時),那麼,某事物也就不會給人們帶來幸福。
推論一 幸福與金錢沒有直接關係
《美》格雷戈·伊斯特布魯克先生在《幸福為什麼越來越少》的文章中敘述到“假如你用鉛筆和方格紙繪製一張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歐美民眾生活變化的線圖,你會發現所繪製的曲線多呈向上的走勢。可以說幾乎每一項體現社會福利的客觀指數,如人均收入、‘實際’收入水平、人均壽命、住房面積、小汽車的人均擁有量、每年撥打的電話次數、每年旅行的次數、所獲得的最高學位、智商分數等都在提高。然而,當我們轉至人們的內心,幸福指數在近50年來沒有任何增長,認為自己‘.非常幸福’的人口比例自20世紀40年代以來一直在下降,歐美人擁有的一切都在增多,只有幸福除外。幾乎所有的一切都變得越來越好,但人們卻沒有覺的更幸福。社會進步中的這一悖論引起許多學者的關注,他們開始研究“幸福”或“主觀幸福感”這個課題。耶魯大學政治學教授羅伯特·蘭研究發現,在1950年,約60%的美國人說自己是幸福的,此後這個比例除偶爾起伏之外幾乎沒有大變動,同時認為自己“非常幸福”的美國人的比例卻由1950年的7。5%降至今天的6%,而且還在繼續下降。最突出的變化是抑鬱症患者增多,此外還有數百萬人雖然沒有明顯的抑鬱癥狀,卻感受不到生命應有的快樂與滿足。” “金錢和物質與幸福感僅略微相關—— 幾乎所有有關幸福的研究都支持這一基本結論”
由此我們又可以得出幸福第四定律推論二:
推論二 隨著物質財富的增加,人們在物質財富方面所能獲得的幸福次數卻越來越少,幸福感的強度也越來越小。
不同時期,處在不同環境中的人民的渴求是不一樣的:
在脫離貧困時期的人民,渴求的是能吃飽肚子,渴求的是能吃上白面饃,過年時渴求能穿上新衣服,能吃上幾粒糖,能吃上一塊點心,能看上一場戲或一場電影以及後來渴求能擁有一輛自行車,一塊手錶,一台縫紉機等等都是一些簡單生活的渴求。當這些簡單的渴求一個又一個不斷地被滿足時,人民也就獲得了一個又一個的幸福。
進入小康時期的人民,渴求的是吃得更好一些(例如小孩渴求吃漢堡包,肯德基,大人渴求吃上大魚大肉),穿得更好一些,渴求能看上電視,能騎上摩托,渴求能到外面旅遊一次等等是一些檔次稍高一些的渴求。
西方發達國家的人民渴求的是擁有自己的別墅,豪華的轎車,能到國外度假等等。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隨著人民擁有的物質財富的增加,人民的渴求資源卻變得越來越少,所以在物質財富方面人民能獲得的幸福也就越來越少,而且獲得幸福的成本也越來越高,同時對地球資源的消耗,對環境的破壞也越來越大。這也是西方發達國家幾十年發展 所得出的結論,即: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的物質財富等一切都在增加,唯獨幸福除外。所以說,如果我們一味地搞經濟發展,結果只能走上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發展的老路,最終人民得到的幸福反而會越來越少,這是一條得不償失的發展道路。
推論三 人們在精神文化,精神文明,精神生活等非物質財富方面所能獲得的幸福數量遠遠大於人們在物質財富方面所能獲得的幸福數量
渴求既包括物質財富方面的渴求,也包括精神方面的渴求。我們在關注人民幸福的時候,首先考慮到的往往是人民在物質財富方面的渴求(具體表現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思路上),經常忽視了人民精神方面的渴求,這是一種本末倒置的思維方法,是一種得不償失的發展思路。
解決了溫飽問題,進入了小康生活水平的 人民,對物質財富方面的渴求的數量是屈指可數的,比如對電腦的渴求,對空調的渴求,對摩托車的渴求,對住房方面的渴求,對汽車方面的渴求等等,同時滿足人民對物質財富的渴求的成本也越來越高,時間的耗費也越來越長。所以在物質財富方面人民能得到的幸福不但數量要少,而且成本也越來越高。相反,人民在精神方面的渴求資源不但數量大,取之不竭,而且成本相對也很小,如果我們能科學地加以研究,大力加強黨在精神文明方面的建設和領導,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人民就能夠在精神方面,就能夠獲得足夠多的幸福,從而過上健康向上,充滿歌聲笑語,充滿陽光,欣欣向榮的幸福生活。所以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過多地去解決人民對物質財富方面的渴求,而忽視或不重視精神方面的渴求,對於黨的宗旨,對於能讓最廣大人民都過上幸福生活的理念來講是一種本末倒置的思維方法,是一種得不償失的發展思路。
想當年,女排姑娘們的五連冠,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多麼大的自豪感和幸福感;如今無數關注姚明的球迷,從姚明的每場勝利中也能得到很多快樂和幸福;08年的奧運會,必將給全國人民帶來更多的快樂和幸福。
人民也渴求好的文藝作品,好的文藝作品既能教育人民,比如早些年前的評書《岳飛傳》,電視劇《渴望》,電影《一個都不能少》,以及近些年聾啞人表演的震撼人心的系列舞蹈等等文藝作品,也能給人民帶來許許多多的幸福。
人民不僅需要好的體育成績和好的文藝作品,人民更渴求能親身參加到許許多多的文體活動中去,各級黨委,各企事業單位,各個社區應該組織更多的文體活動,更多的文體比賽,來豐富人民的文化生活,讓更廣大的人民在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中,從中得到更多的快樂和幸福。比較好的方式例如巴西人民的狂歡節,西班牙人民的鬥牛節,美國人民的籃球運動,歐洲人民的足球運動等等都很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
只要我們的黨堅持以人為本,以人為中心,下大力氣去關注人民的精神渴求,下大力量去抓精神文明建設,對於人民的幸福生活水平的提高,將起到事半功倍甚至事半功十倍的效果。
當人民富裕起來的時候,當人民的思想充滿了金錢意識的時候,那麼人民的思想就開始腐朽墮落了,社會就開始沉淪沒落了,人民幸福,人民的幸福生活,就再也找不到了。到那時即使我們比美國人更有錢,比美國更強大,又有何用。金錢是換不來幸福的。
五 幸福第五定律 幸福第五定律——幸福是需要感覺的
當你渴求金錢而購買了彩票時,如果你中了大獎卻還蒙在鼓裡,這時你雖然中了大獎,但你還沒有感覺到,所以此時的你還不會有幸福的感覺。
當你渴求考上名牌大學,當錄取通知書在途中但你還不知曉的時候,你還是不會感覺到幸福的,只有當你知曉了這個消息后,你才會有幸福的感覺。
所以,幸福是需要有感覺的,當你沒有感覺或感覺不到渴求被滿足的時候,你仍然是不會有幸福的感覺的。
六 幸福第六定律 幸福感的獲得是需要有愉悅的心情
比如馬加爵因不堪忍受他人對自己的人格侮辱,而渴求殺人解恨,雖然他的渴求被滿足了,但他也感知到殺人後的不幸結局,在此陰暗的心情里,他是很難有幸福的感覺的。

主要區別


“幸福”和“快樂”是我們經常使用,而且經常混用的兩個詞,比如幸福的生活 和快樂的生活,幸福的家庭和快樂的集體等,特別是在英文里“幸福”和“快樂”更是作為一個詞來使用。在國人的心目中, “幸福”和“快樂”的含義應該是有區別的,比如,見到我們朝思夢想的親人時,我們會用“幸福”一詞來形容我們的心情,顯然用“快樂”一詞來形容是不太準確的;當我們做了一次我們喜歡的體育運動,我們會有一種快樂的感覺,而不會有“幸福”的感覺。那麼, “幸福”和“快樂”究竟有什麼區別呢?
想了解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先了解什麼是幸福。
問兩個問題:1 任何人獲得的任何一個幸福是不是都存在有一個前提,即渴求?2 任何人獲得的任何一個幸福是否都是在渴求被滿足或部分被滿足的時候得到的?
仔細想想,您就會以完全肯定的方式回答上述兩個問題。如果上述兩個問題能夠得到肯定,那麼幸福的定義就完全可以這樣理解:
幸福是人們的渴求在被得到滿足或部分被得到滿足時的感覺,是一種精神 上的愉悅。
渴求就是人們希望實現某個不太容易實現的事情的願望。仔細體會一下不難理解,在我們生活里,任何人任何一個幸福的獲得都來自於渴求沒有渴求和滿足,就沒有幸福。
知道了“幸福”的定義,那麼“幸福”和“快樂”的區別就容易顯現出來了,即:相對快樂而言,幸福是不容易獲得的;相對幸福而言,快樂是較容易獲得的。其區別在於:
通常情況下,幸福是在渴求不斷地積累后得到滿足時的精神愉悅的感覺。快樂則是在沒有或者很少有渴求積累的情況下,渴求獲得滿足時的精神愉悅的感覺。也就是說幸福的感覺厚積薄發的產物,而快樂則是隨心所欲的產物。

幸福分類


幸福是每個人的渴求,根據每個人所渴求事物性質的不同,幸福大致可以分為利人幸福和利己幸福,害人幸福和害己幸福等四種。
利人幸福就是自己在追求幸福的過程中,同時又有助於社會其他人獲得幸福,這樣的人所獲得的幸福就是利人幸福。比如抗震救災中的人們,都渴求能為災區盡一份力,都渴求救災中能多救出一個人,當他們在得到滿足的過程中,他們獲得幸福的同時,也為他人帶來了溫暖和幸福,他們所享受的幸福就是利人幸福。
利己幸福就是自己在追求幸福的過程中,不對他人的幸福構成影響,這樣的人所獲得的幸福就是利己幸福。比如登山愛好者,自己征服了一座高山,他所享受的征服者的幸福,就是利己幸福。
害人幸福就是自己在追求幸福的過程中,損害了他人及社會的利益,這樣的人所獲得的幸福就是害人幸福。比如社會中有坑蒙拐騙,投機倒把行為的人,他們因此所獲得的幸福,都是害人幸福。
害己幸福就是自己在追求幸福的過程中,同時也損害了自己的長遠利益,這樣的人所獲得的幸福就是害己幸福。比如吸食毒品的人所享受的幸福就是害己幸福,再比如有網癮的青少年所享受的幸福就是也是害己幸福,因為他們因此而荒廢了自己的學業。
在現實生活中,許許多多的幸福都不是單純的害人幸福,害己幸福,利人幸福和利己幸福,他們往往都是相互關聯的。資本主義社會是所倡導的自由主義更多的是損害了他人及社會的利益,他們追求的幸福往往是利己害人的幸福,因為他們追求的是個人利益第一,個人利益至上的自由主義。他們往往為了自己的利益和幸福而犧牲或損害他人的利益和幸福,比如美國的先發制人的戰爭政策就是典型利己主義政策。而馬克思所倡導的大公無私,互相幫助,捨己為人的共產主義思想,更多的是利己利人的幸福。所以共產主義思想和資產階級思想,誰先進,誰落後,誰偉大,誰渺小應該是明白無誤的了。共產主義思想和道德觀才是真正代表了人類先進文明的思想。
第四產業——幸福產業
第四產業就是幸福產業,因為人生的根本追求是幸福,因為追求富裕就是追求墮落,因為精神文化方面的追求可以給人民帶來更多和諧持續的幸福,所以人類應該大力發展精神文化產業。
精神文化建設就是除了傳統的經濟建設(姑且稱之為物質經濟建設)以外的非物質產品的經濟建設,是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包括旅遊文化建設,體育文化建設,娛樂文化建設,慈善文化建設,教育文化建設以及和諧文化(反腐、公平、正義)建設等等。
精神文化建設是世界和諧發展的必然趨勢,因為地球本身擁有的資源是極其有限的,如果我們任由經濟高速發展,最終只能加速地球資源的枯竭,只能加速人類的生存危機。物質經濟的高速發展已經嚴重地造成了地球水資源的日益匱乏,可采能源的日益減少,環境污染的日益加劇,以及溫室效應愈演愈烈等等的惡果,因此,為了地球的未來,為了人類的未來,我們必須減緩物質經濟建設的步伐,大力加強精神文化的建設,力求在較短時間內,把精神文化建設發展成為支柱產業。
發展精神文化建設,離不開政府的支持,政府應儘快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鼓勵扶持精神文化建設,限制高消費產業的發展。比如政府應大力限制汽車產業的發展,應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限制汽車在城區內行駛,鼓勵人們乘坐地鐵和公交車,獎勵和方便人們出行騎自行車。
從人民幸福的角度來看,人民幸福的獲得更多的來源於精神文化方面,所以,大力發展精神文化建設,對於人民幸福具有事半功倍,功十倍的效果。

幸福公式


根據定義

幸福就是人們的渴求在被得到滿足或部分被得到滿足時的感覺,是一種精神上的愉悅。根據以上定義以及每個人的不同情況,我們就可以得出如下幸福的公式。
就某人的某一個幸福而言,某人對某事物的幸福感(F)與其對某事物事前的渴求度(Q),以及事後的被滿足度(Z)以及每個人所特有的幸福係數(K)是成正比的,即:
幸福感(F)=幸福係數(K)*渴求度(Q)*被滿足度(Z) .
根據以上公式我們可以知道:
1 在幸福係數(K)和渴求度(Q)一定的情況下,被滿足度(Z)越大,幸福感(F)也越大。滿足度(Z)=渴求的事物實際被滿足值/(除以)所渴求事物的期望值
當被滿足度(Z)小於零時,說明渴求的事物不但沒有進步反而倒退了,那麼,幸福感將是一個負數,也就是渴求的結果不但沒有獲得幸福,反而陷入不幸當中。比如,炒股票渴求本周贏利10%,結果卻虧了10%,結果當然是不幸的了.
當被滿足度(Z)等於零時,那麼幸福感F也為零,炒股情形中,相當於不賠不賺.
當被滿足度(Z)大於零小於1時,說明渴求的事物有進步,但還沒有達到預期目標,結果是有幸福感,但還有欠缺. 炒股中就好比渴求本周贏利10%,結果是盈利小於10%.
當被滿足度(Z)等於1時,說明渴求的事物完全被滿足了,此時獲得的幸福感是完美的。炒股中就好比渴求本周贏利10%,結果也是10%.
當被滿足度(Z)大於1時,說明渴求的結果超出期望值,那麼獲得的幸福感也就超出想象。炒股中就好比渴求本周贏利10%,結果贏利大於10%.
2 在幸福係數(K)和滿足度(Z)一定的情況下,渴求度(Q)越大,則幸福(感)F也越大。渴求度=所渴求事物的期望值/(除以)所渴求事物正常的期望值
渴求度通常情況下為1,也就是設定事物的目標值與你正常的期望目標值是一樣的,。
如果設定的目標超出自己在一定時間,在正常情況下的力所能及,那麼,這樣的渴求度就會大於1,當然,這樣的渴求是不容易被滿足的,因為超出了你的正常期望。但如果被滿足,那麼幸福感也會是更大的。炒股中就好比渴求本周贏利10%較符合實際,但如果設定贏利20%,那麼此時的渴求度就是2.
如果設定的目標小於自己在一定時間,在正常情況下的力所能及 ,那麼說明渴求目標容易實現,那麼,此時的渴求度就是小於1的。炒股中就好比渴求本周贏利10萬元較符合實際和有把握,如果你渴求本周贏利5萬元,那麼你的渴求度就是0.5.那麼,如果你的渴求被滿足,那麼你的幸福感就會打對摺的。
3 在渴求度(Q)和滿足度(Z)一定的情況下,幸福係數(K)越大,幸福感(F)也越大.
在同樣的條件下中,在擁有對同樣事物的渴求度(Q)和被滿足度(Z)的情況下,因為每個人的性格以及愛好等自身特性不一樣,從而導致每個人獲得的幸福感也不一樣,簡單地講就是說,有些人愛激動,而有些人不易激動,幸福係數也可以稱之為激動係數。這個幸福感的差別係數就是幸福係數,假如設定幸福係數K最小值為1, 那麼,在通常情況下每個人的幸福係數都是大於1的。

簡化公式

因為 幸福感(F)=幸福係數(K)*渴求度(Q)*被滿足度(Z) .
因為 滿足度(Z)=渴求的事物實際被滿足值/(除以)所渴求事物的期望值
因為 渴求度(Q)=所渴求事物的期望值/(除以)所渴求事物正常的期望值
所以 幸福感=幸福係數(K)*(乘以)所渴求事物實際的被滿足值/(除以)所渴求事物正常的期望值。

計算公式


前邊我們講了幸福的計算公式,即:幸福感=幸福係數(K)*(乘以)所渴求事物實際的被滿足值/(除以)所渴求事物正常的期望值。今年我國四川發生了嚴重的地震災害,我們不妨舉幾個關於抗震救災的幸福計算題。

題目舉例

某解放軍戰士很渴求能救出一位被掩埋的災民,在幾天的救人挖掘中,很不幸,他沒有救出一個人,卻挖出了一個個遇難者的屍體,在萬念俱灰的情況下,他有幸這一次救出了一個少年,此時他的幸福就是萬分的幸福。
題解:因為 幸福感=幸福係數(K)*(乘以)所渴求事物實際的被滿足值/(除以)所渴求事物正常的期望值。通過題中的敘述,我們可以知道,某戰士渴求就出一位災民,但經過幾天無數次的救援挖掘,卻沒有救出一個人,反而遇見了一個個遇難者的屍體,經過這些連續地打擊,必然使他產生了對此次能救出一個人(也就是分母“所渴求事物正常的期望值”)概率很小的感覺,假設概率為萬分之一。但實際上,此次救出了一個少年,那麼“所渴求事物實際的被滿足值”(分子)就是1。假設幸福係數此時為1,那麼根據幸福公式我們就可以得出:
(某解放軍戰士的)幸福感=(幸福係數)1*(所渴求事物正常的期望值)1/(1/10000的期望概率)=10000(分幸福)
很多幸福往往都是很難定量來分析的,只能有大概來理解,但有些是可以比較清晰地用數字計算出來的,比如一個渴求金錢的窮人,2 元錢買了張彩票,因為買了無數次了,此次“所渴求事物正常的期望值”是5元就可以了。如果此次“所渴求事物實際的被滿足值”卻是中了500萬,如果不考慮交稅,如果假設此人的幸福係數為1,那麼,此窮人的幸福感就為:
幸福感=1*500(萬元)/5元=100(萬分的幸福)

例題解答

一災民的孩子,被掩埋在瓦礫中已經七天七夜了,此時此災民已沉浸在萬分的悲痛之中,對孩子生還的希望已經是處於絕望之中,也就是說他認為孩子的生還概率幾乎為0.但此時,奇迹發生了,七天七夜后,他的孩子不但被救出了,而且還健康地活著,假設該人幸福係數為1 。那麼該災民的幸福感就是:
幸福感=1/0(近似零)=無窮大(分幸福)

不幸例題

假設上例災民的孩子被證實不幸遇難了,那麼該災民“所渴求事物實際的被滿足值”就是負1,因為事前“所渴求事物正常期望值”幾乎為零,那麼該災民的幸福感就是
幸福感=—1/0(近似零)=負無窮大(分幸福)=無窮大(分不幸)

真理概念


什麼是真理?通常的解釋是:真理是人們對客觀存在的正確反映。為什麼真理不能很好地指導實踐,為人民服務,為人民幸福服務呢?比如當今的經濟危機為什麼不能在真理指導下避免發生呢?其根本原因就像當前哲學的研究一樣,因為很多哲學家都想把自己的真理當作高高在上的,統領一切的,萬歲不老的,包治百病的聖物。可惜,世界上並不存在這種聖物。如此,那麼我們就讓真理回到人間里來吧,回到現實里來吧,回到群眾中來吧,回到人民中間來吧。脫離了群眾的真理,不能為人民服務,為人民幸福服務的真理,要它何用?
為了使真理能服務群眾,不脫離人民,更能說明問題,講明道理,我們就很有必要將通常的真理定義予以分解因式。只有採取解剖麻雀的方式來分析真理,我們才能夠讓真理返璞歸真,為人民造福。事實證明,那些假、大、空的真理對人民,對社會,對人類貽害無窮。
真理就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正確認識,真理分解因式就是將不同的“人們”分別代入真理的定義中,從而得出不同的真理,比如西方真理,孔子真理,無產階級真理和資產階級真理等等。即:
西方真理就是西方人們對客觀世界的正確認識。
孔子真理就是孔子對客觀世界的正確認識。
無產階級真理就是無產階級對客觀世界的正確認識。
資產階級真理就是資產階級對客觀世界的正確認識。
當然,“人們”也可以包括單個的人,比如馬克思,列寧,毛澤東,凱恩斯,希特勒,……甚至包括你、我、他。於是,當我們把這些單個的人們代入真理的定義,於是我們又可以得出無數個被不同人認可的大大小小的真理,比如:
馬克思真理就是馬克思對客觀世界的正確認識。
列寧真理就是列寧對客觀世界的正確認識
毛澤東真理就是毛澤東對客觀世界的正確認識。
凱恩斯真理就是凱恩斯對客觀世界的正確認識。
希特勒真理就是希特勒對客觀世界的正確認識。
你、我、他的真理就是你、我、他對客觀世界的正確認識。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真理中對客觀世界的“正確認識”是針對他們自己認為的“正確認識”以及他們這一類人認為的“正確認識”。
什麼是大真理?真理被認同的人數大就是大真理。
什麼是小真理?真理被認同的人數小就是小真理。
什麼是最大真理?在理想情況下,被全人類都認同的真理就是最大真理。當然這種情況是不可能出現的。
什麼是最小真理?最小真理就是只有一個人認同的真理。
所以,只要任何一個人認為自己講得是正確的,而且“這種說法”是一種客觀存在,那麼,他講的話就可以被認為是真理(至少是一種最小真理),即:存在就是真理。
很多人都認為自己的媽媽是世界上最好的媽媽,很多人都認為自己的媳婦最漂亮,很多人都認為自己的孩子最可愛,很多人都認為改革開放好,很多人都認為改革開放不好……。難道這些人根據親身感受而得出的“真理”不是真理嗎?——顯然不對。所以,任何一個人,只要是有根據的判斷,就應該是真理,至少是一個最小的真理。而每一個有根據的感受或判斷,都是一個客觀存在,所以存在就是真理。
至於某個真理能不能成為大真理,能成為多大的真理,能不能被你認可,能不能被我認可,這都有待於時間的檢驗,這都是后話,但這都不能影響某個真理在某個時刻存在的正當性和合理性,這就是“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也就是說,只有承認存在就是真理的概念,才能夠真正落實“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比如法院在審判前允許被告和控告雙方充分表達自己的真理意思,就是體現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
哲學和真理的關係
哲學是真理的發展動力。因為哲學是對一般世界觀更新和更先進的看法,所以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的發展,原來的“更新和更先進的看法”就會變成一般的世界觀,又會有更新的和更先進的哲學觀來取代他們。所以隨著哲學的不斷發展,真理也是隨著向前發展的。
真理是哲學發展的目標。哲學的發展是有一定目標的,不是漫無目的的空談,他的目標就是人們追求的某一個絕對真理。
絕對真理是哲學的墳墓。當哲學的發展越來越接近絕對真理或達到絕對真理的時候,哲學就很難再有“更新和更先進”的看法了。所以,當關於某個事物的哲學發展到絕對真理的水平時,那麼,關於這個事物的哲學就不會再存在了。所以絕對真理就是哲學的墳墓或者說是哲學的最終歸宿。比如勾股定理就是絕對真理,比如萬有引力就是絕對真理,人們如果還想在這方面再有哲學發現就是很難很難的事了。再比如封建、奴隸社會已經被證明是腐朽落後的社會,如果還想在這方面有更新和更先進的哲學發現,也是很難很難的事了,倒不如去追求資本主義社會腐朽和沒落的哲學發現吧。

真理標準


人民和諧幸福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因為人的最終追求是幸福,因為人的幸福要包括最廣大人民的幸福,也要包括人類子孫的幸福,才可能是最大的真理,所以人類和諧幸福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哲學概念


哲學含義

什麼是哲學呢?顧名思意,哲就是聰明的意思,學就是學問、學說或看法,所以,哲學的定義就是:哲學是人們對客觀世界更新的看法。簡單的講就是:哲學就是更新的世界觀。平常我們常常說某篇文章很有哲理,某個人講的話很有哲學味兒,就是這個道理。
因為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正確反映,因為哲學是更新的世界觀,因為世界觀就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正確反映——所以,哲學用真理的概念來解釋就是:哲學是更新的真理。
為了使哲學能服務群眾,不脫離群眾,更能說明問題,講明道理,我們就很有必要將哲學定義予以分解因式。
什麼是哲學分解因式?哲學分解因式就是將不同的人們分別代入哲學的定義中,從而就可以得出許許多多不同種類的哲學觀點和學說。比如:
什麼是無產階級哲學?無產階級,或者代表無產階級利益的人們對於一般世界觀更新和更先進的看法,就是無產階級哲學。比如馬克思主義哲學,毛澤東思想等。
什麼是資產階級哲學?資產階級,或者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的人們對於一般世界觀更新和更先進的看法,就是資產階級哲學。
什麼是毛澤東哲學?毛澤東哲學就是在毛澤東時代,毛澤東對於一般世界觀更新和更先進的看法。當然鄧小平哲學就是在鄧小平時代,鄧小平對於一般世界觀更新和更先進的看法。
所以,任何人,任何集體,以及任何組織都可以有自己的哲學。
就像真理有大小一樣,哲學也有大哲學和小哲學。
什麼是大哲學?得到更多人認同的哲學就是大哲學,比如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是大哲學,因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得到了廣大的無產階級人士的認同。希特勒哲學也屬於大哲學,因為他的哲學得到了廣大的納粹分子的認同,從而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當然大小哲學也是相對而言的,希特勒哲學相對無產階級哲學來講就是小哲學。
什麼是小哲學?得到一個人或者少數人認同的哲學就是小哲學。比如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華羅庚的數學論以及各個最新的理論觀點等等都是小哲學。

哲學關係

小哲學與大哲學的關係是什麼?
第一 像大真理一樣,任何大哲學都是由小哲學發展起來的。因為任何一個理論都是首先由某一個人或少數人研究出來的,然後必須逐漸贏得更多人的認同和支持才可能逐漸變成大哲學。馬克思哲學如是,希特勒哲學如是,毛澤東哲學如是,軍國主義哲學也是如是……。所以說,沒有小哲學就沒有大哲學。
第二,大哲學是少數的大真理,小哲學是無數的小真理。所以小哲學只有變成大真理才能發揮他的應有的價值。

哲學價值

因為哲學是人們對於一般世界觀更新和更先進的看法,所以不同的時代的哲學都會逐漸被新時代的新哲學所取代,或者由於被廣泛長期認同而變為一般的世界觀。比如人的進化論,比如階級鬥爭理論,比如自由市場經濟理論等等都因為過期而不能再被視為當代哲學,而僅僅變成了一種學說和一種真理。所以哲學的價值就在於它的更新性、先進性和時代性。
同樣,將不同時代的人們代入哲學的定義就分別可以得出新哲學和舊哲學的定義:
什麼是新哲學?新哲學就是新時代的人們對於一般世界觀更新和更先進的看法。
什麼是老哲學?老哲學就是不同舊時代的人們對於當時一般世界觀的更新和更先進的看法。
什麼是國學?相對外國人而言,國學就是中國不同時代的人們對於當時一般世界觀的更新和更先進的看法。
什麼是新國學?新時代的國學就是新國學。新國學就是中國新時代的人們對於一般世界觀的更新的更先進的看法。
什麼是老國學?相對新時代國學而言,新時代以前的國學就是老國學。
由於近代中國乃至二十一世紀的2008年的中國,至今還沒有出現過在世界上有影響意義的新國學,所以,通常意義上講的國學,就是指中國近代以前的,在中國或世界較有影響的老國學。比如四大發明,比如孔孟之道等等。

專家介紹


王天誠:是名師學院簽約《誠信公約》會員講師,幸福力學院院長,幸福天使俱樂部創始人,眾智天誠教育諮詢董事長,天誠心理諮詢中心創始人,美沃中國合作導師,私人成長教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