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升

大夏國末位皇帝

明升(1356年―1416年),湖北隨州(今湖北隨縣)人。

大夏國末位皇帝,夏太祖明玉珍之子,繼位時年方十歲,改元“開熙”。公元1366年~1371年在位,時大夏朝廷大臣們不和,由其母彭氏垂簾聽政。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致力於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為此掃蕩各路割據勢力,大夏國也遭到打擊。明升被明太祖朱元璋降封為歸義侯。

人物關係


人物生平


國勢衰弱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明升的父親明玉珍去世,明升即位,改年號為開熙,將明玉珍安葬於今重慶江北區江北嘴,稱其陵墓為永昌陵,廟號太祖。明升尊奉母親彭氏為皇太后,共同聽政。明升德行性純雅,通《孝經》《論語》。他在當年秋主持廷試時曾寫過一首《桂花詩》賜給新科進士龐百里等人,詩曰:“萬物凋殘我獨芳,花心金粟帶微黃。莫言些小難堪玩,露冷風清大地香。”
明升即位時年僅十歲,各大臣都很粗暴,不肯居於他人之下。而右丞相萬勝與知院張文炳之間存有隔閡,萬勝暗中派人殺死張文炳。張文炳與明玉珍的養子、內府舍人明昭友善,所以明昭又假託太后彭氏旨意,召萬勝入宮議事,縊殺萬勝於崇文樓下。萬勝為明氏立功最多,他被吊死,巴、蜀人大多同情他。
吳友仁以清君側為名,從保寧傳來檄文聲討明昭。明升命戴壽前去討伐。吳友仁給戴壽寫信說道:“不殺明昭,國家不安,眾心不服。如果明昭早晨被處死,我傍晚將會趕到。”戴壽於是奏請處死明昭,吳友仁則入朝謝罪。於是諸大臣各司其職,而吳友仁更加專橫放縱,致使國權旁落,國勢日益不振。萬勝死後,劉楨為右丞相,三年之後也去世。這一年,明升派使者告哀於朱元璋,不久,又派使者前去問候。朱元璋也派侍御史蔡哲回訪。

書信勸降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攻克元朝都城,明升送信祝賀。
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派使臣前來徵求木材。明升便將巴、蜀兩地特產一併獻上。朱元璋以璽書作答。同年冬天,朱元璋派平章楊璟諭示明升回京復命,明升拒不聽從。楊璟寫信給明升說:“古之從政治國者,同力度德,同德度義,故而能身家兩全,流芳百世,反之則敗。足下如此年幼,便繼承先人功業,佔據巴、蜀,卻不考慮長遠之計,而聽從群屬之言,認為有了瞿塘、劍閣之險,便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這些都是他們不懂時勢變化,將使足下蒙受傷害的言論啊。昔日佔據巴、蜀兩地最強大者,莫過於蜀漢昭烈帝劉備。而且有諸葛武侯輔佐,考核守官,訓練士卒,物資不足,均取於南詔。但是仍然朝不謀夕,僅能自保而已。而今足下的疆域,南不過播州,北不過漢中,以此求彼,相隔萬里,而想憑藉一隅之地,延長頃刻壽命,可以說這是明智嗎?我主上仁聖威武,神明感動,對於順從歸附者無不施以恩惠,而對於頑固背棄者才出兵征討。因為足下的先人曾通好我主上的緣故,而不忍用兵,屢次派人向你諭示此意。又因足下年紀尚幼,從未經歷事變,惟恐你受狂言迷惑,喪失長遠之計,又派楊璟前去面諭禍福。我主上仁德深厚,待明氏實在不薄,足下難道能不深念於心?而且以往陳、張之輩,竊據吳、楚,造船堵塞江河,糧食堆積如山,又有強將勁兵,因此自謂無敵。但是鄱陽湖一戰,陳友諒被殺,我軍隨即東征,張氏投降。此非人力所為,實乃天命所歸啊。足下是怎樣看待此事的呢?陳友諒之子竄歸江夏,王師前往征伐,陳友諒之子走投無路,被迫投降。我主上寬恕其罪,並剖符賜爵,恩榮之盛,天下所知。足下未犯像他那樣的過錯,如能幡然醒悟,自求多福,則必定可以享受土地之封,保住先人之祀,世代不絕,這麼做豈不是明智之舉嗎?如果你一定要逞強一隅,苟延頃刻,就好像魚兒浮遊於沸騰的鼎水,燕子在危險的帷幕上築巢一樣,大難將至,而恬不自知。楊瞡惟恐大兵一到,凡是現在為足下出謀劃策之人,他日也許會為自身打算,各自求取富貴。到了那時,你們老母弱子,何處才能安身呢?其中的禍福利害,一目了然,足下好好想想吧。”明升最終還是沒有聽從楊璟的勸告。

投降封侯

洪武三年(1370年),興元守將獻城投降。吳友仁幾次前往進攻,都未能攻克。同年,朱元璋為征伐雲南,派遣使者前往借路,明升拒不遵從詔令。
洪武四年(1371年)正月,朱元璋命征西將軍、中山侯湯和統率左副將軍、江夏侯周德興,右副將軍、德慶侯廖永忠等率領京衛、荊襄水師由瞿塘峽直趨重慶,進攻巴地。征虜前將軍、潁川侯傅友德統率副將軍顧時等率領河南、陝西步兵、騎兵由秦、隴直趨四川成都,攻打蜀地。
當初,戴壽對明升說:“以王保保李思齊的強大,仍不能與明軍對抗,何況我們巴、蜀兩地呢?一旦出現緊急情況,我們怎麼去應付呢?”吳友仁則說:“你說得不對,我們巴、蜀兩地依山傍水,非中原能比,不如對外結交友邦,對內則修整軍備。”於是便派莫仁壽用鐵索橫斷瞿塘峽口。而今又命戴壽、吳友仁、鄒興等增兵援助。北倚羊角山,南倚南城砦,鑿穿兩岸石壁,牽引鐵索成為鐵橋,使用木板安置炮彈來抵禦敵軍。營陽侯楊璟率軍首先抵達大溪口(今重慶巫山縣大溪鄉),與莫仁壽爭奪瞿塘天險。楊璟派指揮韋權出長江北岸赤甲山,進攻夔州(今重慶奉節),指揮李某出南岸白鹽山,進攻南城寨,自統軍出大溪口。進攻瞿塘峽守軍,各路俱被夏兵阻扼,楊璟初戰不利,退還歸州(今湖北秭歸)。湯和大軍繼進,數攻瞿塘關,皆因江水暴漲,舟行困難,只好駐兵大溪口,等待戰機。
傅友德偵察到階州(今甘肅武都)、文州(今甘肅文縣)沒有防備,暗渡陳倉(今陝西南鄭),攀山援谷,晝夜兼行,進軍將其攻破,又攻克江油、綿州(今四川綿陽),並刳制木牌數千,書“克階、文、綿州月日,投之於江,順流而下,既將軍情通知湯和,配合行動,又瓦解夏軍鬥志。蜀守者見之,為之解體。
戴壽於是留下鄒興等防守瞿塘,而自己則與吳友仁返回,會合向大亨軍援救漢州(今四川廣漢)。幾次交戰均遭大敗,戴壽、向大亨逃往四川成都,吳友仁逃往保寧。
當時廖永忠也已攻破瞿塘關。飛橋鐵索均被燒斷,鄒興中箭而死,夏軍皆潰。明軍然後攻下重慶夔州,駐紮銅鑼峽。明升大為恐懼,右丞劉仁勸他逃奔四川成都。明升的母親彭氏哭著說:“我們可以去四川成都,但這也只能延長旦夕壽命。因為大軍所過,勢如破竹,我們不如早一點投降,以挽救百姓的性命。”於是派遣使者攜帶奏章前去乞降。明升反綁雙手、車載棺材,與母親彭氏及官屬前往軍門投降。
湯和接受璧玉,廖永忠則為他解開綁繩,秉承朱元璋旨意,對其加以撫慰,並下令諸將對他們不得有所侵擾。而戴壽、向大亨也以成都降於傅友德。明升等全被押送京城,禮臣奏道:“皇帝御臨奉天殿,明升等俯伏待罪於午門外,有關官員宣讀赦免詔令,就像從前孟昶降宋一樣。”朱元璋說道:“明升年幼弱小,凡事聽由臣下,與孟昶不同,所以應當免去他伏地上奏待罪之儀。”當日,朱元璋封明升為歸義侯,並賜居京城。

遷徙高麗

洪武五年(1372年),將明升遷徙到高麗。明升娶高麗總郎尹熙王之女為妻,后育有四子,從此在朝鮮半島代代相傳。
洪武五年五月底,明升陳理一行二十七人抵達高麗,收到高麗恭愍王的接見,並被賜給布匹等物品。時年十八歲。(《高麗史》卷四十三,恭愍王二十一年五月乙丑)
洪武二十六年,朝鮮李成桂二年,二月二十五日,明升的長子明義向朝鮮李成桂:“告其父歿”。(朝鮮《太祖康獻大王實錄》卷三,太祖二年二月庚子。)

史籍記載


《明史·卷一百二十三·列傳第十一》

家庭成員


關係人物備註
父親明玉珍夏太祖
母親彭太后
妻子皇后王氏
郡夫人尹氏坡平人,高麗總郎尹熙王之女
兒子明義資憲公資憲大夫
明見總郎公嘉靖大夫
明俊副使公嘉靖大夫
明信侍郎公通訓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