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尾車
龍尾車
龍尾車指農田水利排灌用的水車,是利用圓筒內螺旋輪轉上升而提水的一種工具,也稱阿基米德螺旋管。明代徐光啟《農政全書》卷十九:“龍尾車者,河濱挈水之器也。”清代齊彥槐《龍尾車歌》:“無事靜觀龍取水,製為水車像龍尾。”徐珂《清稗類鈔·舟車·龍尾車》:“嘉慶己巳,﹝徐朝俊﹞制龍尾車,為灌田之用。”
龍尾車
龍尾械阿基米螺旋運,產古希臘時期的技術。它的內部構造嚴密,具有較強的邏輯性,比如,它運用螺旋輸送原理,利用內部軸的旋轉帶動螺旋葉的反方向運轉,托水向上平移,達到升水目的(與目前斡輪抽水機原理相同)。又比如,龍尾車的傳動方式是齒輪傳動,而從動齒輪的安裝位置因地勢和原動力的不同有七種變化,即圍的中間和兩端、軸的兩端、樞的兩端。具體到在不同位置安裝從動齒輪,又有不同的技術要求。它所有重要構件都密封於滾筒內,工作原理無法通過直觀來領悟,需要有一定的幾何學知識才能揣摩清楚。
明朝萬曆,傑科徐啟翻譯熊拔《泰》卷,傳羅馬時代的西方灌溉水車——龍尾車介紹給我國。但在明代,這種西方技術的介紹還只停留在宣傳階段,並沒有被一般農民所採用,更沒有用它來取代龍骨車的意識。到了清代,特別是後期,隨著學習西方科學技術思潮的不斷擴大,龍尾車逐漸被一些有見識的政府官員所提倡,為一些農民所接受,而運用到生產實踐中去。
嘉道時期,在江蘇省荊溪縣進行了一次震動極大、效果最好的龍尾車試驗活動。這次試驗,是在開向西方學習風氣之先的江蘇巡撫林則徐大力支持和直接參與下進行的,製造龍尾車並負責試驗活動的,是著名的金廈被罷官的知縣齊彥槐。
與龍骨車相比,龍尾車具有用力省(一人可抵十人)、效率高(一車抵五車)的突出優越性。根據《履園叢話》中所談,龍尾車一人一日可灌田三、四十畝,比龍骨車要高出五、六倍至十來倍。林則徐對此十分欣賞,認為有利於農田水利,表示要大張旗鼓、雷厲風行地推廣使用。可惜在當時腐敗的政治環境中,雖經向朝廷申請,但均沒有結果,他們的抱負也始終沒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