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餾油

木餾油

來源由山毛櫸或類似植物乾餾得到的酚類混合物。主要成分為愈創木酚(Guaiacol)、木餾油酚(Crosol)及其他酚類。外觀是無色或黃色油狀液體。是一種消毒劑和防腐劑。

信息


性狀

為無色或淡黃色澄清油狀液;根據生產環境和質量標準的不同,有醫用級和工業用兩種,工業用木餾油有竄透性煙臭,味灼烈,有腐蝕性。醫用木餾油,相對溫和,但生產工藝和質量標準都更高。微溶於水與沸水,能與乙醇、乙醚、氯仿、冰醋酸、脂肪油與揮髮油任意混合,易溶於氫氧化鹼溶液,難溶於氨溶液。

作用與用途

作用與酚相似,但其毒性與刺激性均較小。有殺菌、防腐、除臭作用。主要用於木材防腐,能破壞、殺死細胞。

成分

愈創木酚、木餾油酚、苯酚、O-甲酚、P-甲酚、4-乙基愈創木酚這六種成分佔75%以上,其他還有二甲苯酚等

注意事項

若發生事故或感不適,立即就醫(可能的話,出示其標籤)。
不慎與眼睛接觸后,請立即用大量清水沖洗並徵求醫生意見。
禁與金屬鹽類、強氧化劑、蛋白質或樹膠溶液配伍。
避免接觸,使用前須獲得特別指示說明。

貯藏

避光,涼處密閉保存。

獲取工藝

櫸樹放在隔絕空氣密閉的環境中乾餾,收集揮發出的油狀物質,然後將這些揮髮油進行反覆多次分餾,取其中200-220T、餾程段的淡黃色透明油層,就是木餾油。因為提取工藝區別於傳統中藥炮製方法,藥物有效成分明顯提高,屬於現代植物葯範疇。

藥學價值

木餾油提取工藝是後人發明的,雖然在古代中醫典籍中沒有相關記載,但是木餾油從櫸樹中提取出來的,前人對於櫸樹的藥用價值有大量記載。
櫸樹皮的藥用價值,最早見於公元498年的梁代道教思想家、醫學家、文學家陶弘景編撰的《本草經集注》中。櫸皮的藥用價值,就是陶弘景在吸取了魏晉名醫經驗的基礎上發現的新葯,並親自進行了採集和印證之後歷史上第一次加入到藥學典籍之中。書中記載:“主時行頭痛,熱結在腸胃”、“夏日作飲,去熱”。
櫸樹皮的藥用價值在之後各類醫學著作中亦有大量繼承和發展。唐《古今驗方錄》:“治小兒渴痢:櫸皮十二分,栝樓茯苓各八分,人蔘六分,粟米二合”。五代《日華子本草》:“山櫸樹皮,治熱毒風,熁(xie,意烤)腫毒”。宋《聖惠方》:“治痛身水腫:櫸樹皮煮汁日飲”。歷史上最著名、有中藥百科全書之稱的明《本草綱目》中也都有櫸樹皮藥用價值的記錄:“櫸樹,山中處處有之,皮似檀槐,葉如櫟槲”,“毒氣攻腹,手足腫痛。用櫸樹皮和槲樹皮煮汁”。可見,櫸樹的藥用價值是得到了歷代中醫藥名家驗證的,且流傳久遠,應用廣泛。
木餾油根據生產環境和質量標準的不同,有醫用木餾油(wood creosote)和工業用煤餾油(coal-tar creosote)兩種,和胃整腸丸的主要成分為木餾油(Creosote)。

風險術語


穿戴適當的防護服、手套和護目鏡或面具。
引起灼傷。
吸入、皮膚接觸及吞食有毒。
可能有不可逆後果的危險。
可能致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