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6條詞條名為歐陽文的結果 展開
歐陽文
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
歐陽文,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優秀的政治工作領導者、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
歐陽文[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將]
中將歐陽文(照片1)
1930年7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
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他的傳奇人生令了解他的人都驚嘆不已。他經歷了艱苦卓絕的中央蘇區五次反“圍剿”,走過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在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中,他的人生是無畏的:18歲扛起槍,從湖南到江西,從江西到陝北,從陝北到晉西、魯西、膠東,從膠東到東北,又從東北到平津,到兩廣,戰鬥的足跡遍及大半個中國。同時他的人生也是多彩的:經歷了紅軍時期,奔赴了抗日前線,參加了解放戰爭,領導了廣東剿匪。
建國后,歐陽文將軍依然一路征程未下鞍。擔任四十一軍政治委員兼粵東區黨委書記,中南軍區公安部隊政治委員兼廣東省軍區政治委員,《解放軍報》總編輯,第四機械部第十研究院黨委書記,第四機械部副部長,電子工業部顧問、黨組成員。是全國政協六屆、七屆常委會委員。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1962年9月,英華當年的歐陽文將軍任西安軍事電信工程學院(我院前身)政委。
1963年7月任院長。在學校,他大膽提出並實施了一整套辦學思路:1.以教學為中心,一切工作為教學服務;2.科研工作貫徹“嚴肅的態度,嚴格的要求、嚴密的方法”三嚴作風;3.根據學院特點,貫徹執行管理教育工作條例,學校按軍隊各種條例、條令、規章制度來管理;4.貫徹“三八”作風;5.開展體育文娛活動,搞好清潔衛生,保證健康。在他的主持下,調整了學生的津貼,師生通過義務勞動修建了游泳池、露天電影院,學校建立了計算機房,修路、綠化,……在百忙中他還親自為學生講黨史課。這一時期,學校的規模更上一層樓,專業由於調整和發展迅速走向時代的前沿。特別是由於狠抓了科研建設,使重大課題“流星余跡通信設備”的研製得以完成,這一項目獲得了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當年的“西軍電”教學嚴謹,科研突出,作風樸實,紀律嚴明,呈上升趨勢出一派團結、奮進的熱烈氣氛。他為學校的發展投入了極大的熱情,至到1977年12月離開西電。15年的西電生活對歐陽文將軍來說,刻骨銘心,在以後的幾十年中,他時刻牽掛著這所學校。不管是學校的學科發展,還是“211工程”,凡是西電的事,老將軍總是一一過問並親自關心,都當成份內的事去做。他一次次為西電的騰飛加入助燃劑,為西電取得的每一項成就歡欣鼓舞。他說:“我曾在西電度過了許多年,對那裡的一草一木,一往情深。”2001年秋天,他又一次回到了學校,參加了西電70年校慶盛典,並為學校提詞:“70春秋桃李滿天下,21世紀再造更輝煌”。
1998年,年屆耄耋的老將軍寫下了《戰鬥的足跡》一書,江澤民同志為該書提寫了書名,曾培炎同志為書作序。他寫道:“歐陽文同志扛過槍,打過仗;還拿過筆桿,編過《解放軍報》;辦過重點高等院校;參與過祖國電子工業建設的領導……他的這些寶貴的閱歷,至今還可供我們在加強新時期思想政治工作中借鑒和參考。”
2003年6月12日,歐陽文將軍帶著他對新世紀的眷戀與世長辭,享年92歲。
41軍政委歐陽文(後排左1)
41軍政委歐陽文(二排左3)
紅軍渡過湘江后,12月4日,部隊翻越30多里高的老山界。歐陽文所在團奉命擔負青龍界(潯江上游)的警戒任務,掩護主力西進。這時突然遭到廣西敵軍的襲擊。歐陽文臨危不亂,沉著應戰。在團長、政委的直接指揮下,激戰一天直至主力部隊完全通過,才撤出戰鬥,還沒喘過氣來就翻越海拔2000多米高的主峰越城嶺,經長安、通道等地,進入貴州省境,12月15日,佔領貴州的黎平縣城。歐陽文激動地吟詩道:秋風颯颯戰馬鳴,紅軍被迫遠征行。突破四道封鎖線,飛越五嶺占黎平。
中將歐陽文(照片3)
當遵義會議精神傳達到部隊后,全軍歡欣鼓舞。歐陽文同團長謝嵩、政委蘇振華一起高唱“炮火連天響,戰號頻吹……”等威武雄壯、慷慨激昂的歌曲,挺胸昂首,闊步前進,參加了重占遵義,再奪婁山的戰鬥。在戰鬥勝利的行軍間隙,歐陽文在小小的筆記本上揮筆寫道:遵義會議挽艱危,全軍將士喜上眉。重占遵義施計巧,再奪婁山顯神威。
1963年9月軍事電訊工程學院歐陽文在上黨課
中將歐陽文二級八一勳章
水草地,一望無際,滿目荒涼,雜草叢生,不辨方向。走在水草地上,腳下軟綿綿的,像走在鋼絲繩上一樣,搖搖晃晃,顫顫悠悠,一不小心就要掉進爛泥坑裡。如果在爛泥坑裡使勁掙扎,身體就會越發向下沉,想爬也爬不出來。別人也不敢去拉,一拉就會同樣陷了下去。水草地的下面,顧名思義,全都是水。這個水有毒,根本不能喝,如果腳破了,沾上這種水,傷口就會馬上紅腫潰爛,嚴重的甚至會造成殘疾。
1986年歐陽文視察老部隊戰士宿舍
在茫茫原野上,歐陽文遙望天際,回味爬雪山過草地的情景,這位紅軍詩人詩興大發,一氣呵出了如下詩句:腳踏夾金千秋雪,目覽瑤池九寒天。空氣稀薄難呼吸,雪花飄撒鋪雙肩。時雲時雨又時晴,蒼茫無際草地行。遍地泥潭無寸木,缺水短柴斷火星。烏雲覆蓋無飛鳥,曠野相依任雨淋。靜坐待更難合眼,遙望天際盼黎明。
經過漫漫長夜的艱苦奮戰,紅軍的期盼如願以償。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勝利會師。歐陽文和他的戰友們用鮮血和生命譜寫的長征詩永垂史冊,光耀千秋。
中將歐陽文一級獨立自由章
中將歐陽文一級解放勳章
從總政治部報到后回來不幾天,歐陽文把家搬到了報社的臨時駐地——前門外打磨廠“鄉村餐廳”,以便和先期到達的同志們,朝夕相處。向他們了解情況及意見和建議。歐陽文一方面抓了修改、補充或建立有關報紙的編輯、出版、發行、採訪、組稿、讀者來信、檢查評比等一系列規章制度,一方面對原有的機構設置和他們的任務,作了必要的調整,選派有經驗、有能力的同志充實政工組織,並幫助他們迅速開展工作。此外,歐陽文還著重了解各級黨團組織的情況。與此同時,歐陽文和有關同志一道制定了試版計劃、編輯方案;建立了新聞通訊員網點(從一開始,報社便加強了和部隊的聯繫,建立新聞通訊員約1400多名,來稿非常踴躍)。所有這一切,為迎接即將到來的試版工作,創造了有利條件。
歐陽文在解放軍報社工作的短短6年中,牢記毛主席關於“從戰爭學習戰爭”的教導,邊干邊學,邊學邊干,在干中逐漸熟悉業務;在學中逐漸得到提高,經歷了一個從生疏到入門,從望而生畏到漸入佳境的艱苦過程。
這一段時間的學習,一是學習理論和政策,包括革命導師、特別是毛主席有關搞好宣傳工作,做好新聞工作的教導和中央軍委、總政治部以及有關領導對報紙工作的決定和指示,並組織報社全體同志,特別是骨幹同志學習。
二是向地方報紙學習,向地方“老報人”學習。歐陽文到報社不久,便到《人民日報》編輯部,拜訪鄧拓、吳冷西、王楫等同志,他們對辦好《解放軍報》提出了許多寶貴的意見。再就是通過實踐,通過不斷檢查、總結經驗教訓,開展內部評報活動,研究讀者的意見等等,使軍報越辦越好。1956年夏秋,為了了解部隊對軍報的意見和要求,歐陽文曾兩次到大連、青島、萊陽和保定等地的駐軍中,進行調查研究,聽取了許多有益的意見。
但是,更重要、更經常的學習,是向報社內部人員學習。初創時期,報社人才薈萃,能手如雲,可以說,集中了全軍最優秀的辦報人才。如趙易亞、李希庚、唐平鑄、邱崗、胡痴、呂梁、杜越凱、姚遠方、畢永暢、薛真、李傑、肖穎、和谷岩、徐逸人、林欣、曹曲水等同志,都長期從事部隊新聞工作,有的是大軍區或軍兵種報紙的主編、副主編、編輯、記者;有的是成名的記者或作家;有的是有豐富工作經驗的政工幹部;有的是人民功臣、戰鬥模範。他們都有較高的理論水平和文字寫作能力,有豐富的辦報經驗。他們既是歐陽文的助手,又是歐陽文的益友,更是歐陽文的良師。為了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9月初,經報請總政治部批准,成立了以歐陽文和趙易亞、李希庚、唐平鑄、邱崗、胡痴等人組成的編委會。其任務是:研究和決定貫徹執行黨中央、中央軍委、總政治部有關方針、政策和指示的具體方法;制定各個時期軍報的宣傳報道方針和實施計劃;決定報社內部機構的設置、人事的調動和獎懲,以及行政管理中的重大問題,等等。編委會的成立,對報社工作的開展和提高,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報社初創時期,人員來自各大軍區。從西南軍區、華北軍區調來的較多。共約120多人。其中,師級以上幹部15人,團營級幹部60人,連排幹部25人,此處,還有行政幹部20人。他們大多是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參加革命的,“三八式”的就有30多個。他們仍保持著革命戰爭年代那種吃苦耐勞、團結友愛、奮勇向前、朝氣蓬勃精神。
這個時期,報社的工作條件和生活條件非常差,和他們在大軍區時相比,相去很遠。有同志說:到北京工作,“汽車是越坐越大,房子是越住越小,擔子卻越挑越重。”當時,大家都散住在前門外一些衚衕里的客棧、“雞毛小店”中。有一個同志原來是大軍區政治部的一名正團職幹部,全家5口人,只能住在不到10平方米的小房間里。副總編輯趙易亞是正師職幹部,全家人口不少,也只能分給兩間卧室。呂梁住的也是大雜院里的一間低矮小屋。一般幹部的住宿條件就更差了,大都是幾個人擠在一間小屋裡。至於這些客棧、“雞毛小店”的內部設施,簡陋得就無法評說了。
每天清晨,大家從那些鴿子籠似的房間里走出來,穿過大街小巷,精神飽滿地趕到編輯部的所在地——前門外打磨廠“鄉村餐廳”,開始了一天緊張的工作。這個“鄉村餐廳”十分簡陋,中間是一個40-50平方米的天井,四周是兩層的木質樓房。樓房上下布滿了象鴿子籠一樣的小小辦公室。當時,8個編輯室(組)都擠在這裡,甚至沒有一張象樣的辦公桌椅。更令人難以相信的是:副總編輯趙易亞夜以繼日審改稿件的辦公桌,是一塊放在馬桶蓋上的木板。類似的事情還有許多,至今仍在報社中流為美談。條件非常艱苦,但同志們的工作態度卻非常認真,為了修改一篇稿件、排好一個版面,都要細細緻致商量,認認真真推敲,直到滿意為止。“不行,推倒重來”,已是常事。白天,緊緊張張地過去了,夜間還有窗戶透出亮光,那是有些同志在挑燈夜戰,繼續完成一天應完成的任務。當時的排字車間在西城,每天送取小樣4-5次,到新華社取通稿兩三次,而僅有的交通工具只是一輛摩托車、一輛只有一個門的破汽車(還是借來的)。如果任務急,或者跟不上趟,有的同志只有騎自行車,或坐公共汽(電)車,來回地跑。後來在“鄉村餐廳”架起一個排字架,情況稍好一點。當時,由於人員沒有按計劃調齊,有不少缺額,大家都是一個人要干兩三個人的工作,其緊張程度可想而知。儘管當時的工作條件和生活條件如此之差,但是大家都沒有把它當為一回事。什麼名呀!利呀!什麼我這個編輯、這個記者相當什麼級呀!享受什麼級呀!從沒有人問過,叫幹什麼就幹什麼。什麼個人興趣呀!什麼生活不方便呀!
中將歐陽文(1997年)
經過報社全體同志的努力,中央軍委、總政治部的機關報《解放軍報》試版第一期,於10月1日和全軍讀者見面了。到12月底,試版共出了26期。在軍報試版的過程中,歐陽文深深感到要辦好一張報紙實在不易。從組稿、催稿、選稿到修改稿件;送印刷車間排字、印出清樣、校對;到總編輯室設計、調整版面;特別是一定要在晚上12時前,送值班領導審查大樣,通過後於凌晨1時開始印刷;次日上午8時前送郵局發行;等等。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
1956年1月1日,《解放軍報》終於正式出版。
中將歐陽文中將軍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