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鴻勛

凌鴻勛

凌鴻勛,1894年4月15日生於廣州,畢業於上海工業專門學校(交通大學前身),中國土木工程專家、教育家、鐵路史研究專家。

個人履歷


凌鴻勛
凌鴻勛
中國土木工程專家、教育家、鐵路史研究專家。字竹銘,江蘇常熟人,1894年4月15日生於廣州,1981年8月15日卒於台北。1915年畢業於上海工業專門學校(交通大學前身)。同年赴美,在美國橋樑公司實習並在哥倫比亞大學進修。1918年歸國后,20年代歷任代交通大學教授、教授、代理校長、校長等職;20年代末至40年代,歷任鐵道部和交通部技正;隴海、粵漢、湘鄂、湘桂、天成、寶天鐵路或路段工程局(處)長兼總工程師、管理局局長;交通部次長、代理部長以及中央設計局設計委員等職。他長期從事鐵道工程建設,1929年起先後主持修造了隴海、粵漢、湘桂、寶天、天成、津浦、廣九鐵路等重要幹線,負責開發了西北地區的公路幹道,成為繼詹天佑之後國人自己修建重要鐵路的又一先驅。1945年起擔任過交通部常務次長、政務次長。1950年由香港遷居台灣,創記錄地連任中國石油公司董事長長達20年之久。一生著譯甚多。1931年12月當選為美國土木工程學會(ASCE)正式會員。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40年代末辭去公職,在香港從事著譯。50年代初去台灣,任台灣大學教授,后連任台灣石油公司董事長,1971年退休後任顧問;還擔任石門水庫籌建委員會委員等。
在台灣,原本沒有交通大學。由於清華大學在新竹"復校",美國交通大學同學會趙曾珏等在1956年借交通大學創建六十周年紀念之際,建議在台灣也進行交通大學"復校"。 1958年6月1日,"台灣交通大學電子研究所"成立,並在台北市羅斯福路設立辦事處,並決定在新竹建校。先是稱"工學院"。1979 年,"台灣交通大學"在新竹正式掛牌。
新竹交通大學以電子工程為重點,成為新竹工業園區的頂樑柱。如今台灣的電腦大亨、宏碁電腦集團董事長施振榮,就是新竹交通大學的畢業生。
為什麼以竹來代表新竹交通大學呢?這與新竹的"竹"無關,因為新竹清華大學也在新竹。
新竹交通大學之所以用"竹"來代表,是因為他們擁有一位與新竹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先生旗鼓相當的資深校長凌鴻勛(1894-1981)先生。
凌鴻勛,字竹銘,這"竹"就來自他的字。他是廣東番禺人,著名的道路工程專家。他早年就讀於交通部上海工業專門學校(交大前身)土木科,1915年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畢業,被派往美國實習,1918年回國。1924年12月,他被任命為交通部南洋大學(交大前身)校長。他擔任校長三年,建樹甚多:他舉辦了工業展覽會,修訂了規章制度,恢復了每年一次的國文大會,創辦了工業研究所,確定了交通大學校徽,規模宏大的體育館也竣工落成。
跟梅貽琦先生一樣,凌鴻勛先生也在1948年從內地來到台灣。他在台灣仍念念不忘交通大學。1956年美國交通大學同學會請求在台灣進行交通大學"復校"工作的電報,就是由凌鴻勛先生在台灣紀念交通大學六十年校慶的大會上念的。此後,著手"復校"時,就由凌鴻勛先生擔任主任委員,牽頭進行這一巨大的工程。
仿效英國牛津、劍橋兩大名校每年舉行划船賽,相鄰的新竹清華大學與交通大學也決定每年舉行體育對抗賽。這一比賽,從兩校的兩位老校長梅貽琦和凌鴻勛(竹銘)先生的姓名中各取一字,命名為"梅竹戰"、"梅竹賽"。

成就及榮譽


凌鴻勛一生從事土木工程,主要是鐵路工程的教學和修築,曾負責修建隴海鐵路、粵漢鐵路等,其中如粵漢鐵路株(洲)韶(關)段的地質、地形情況複雜,工程艱巨,他用三年半時間,使粵漢鐵路在1936年日本帝國主義侵華前通車。抗日戰爭時期,他輾轉於隴海鐵路、粵漢鐵路、湘桂鐵路、南鎮段鐵路以及西南、西北各省的築路工地,實地指揮鐵路、公路的修築、搶修工程以及開闢國際通道等,對抗日戰爭時期的軍民運輸作出了貢獻。凌鴻勛的主要著作有:《鐵路工程學》、《橋樑學》、《中國鐵路概論》、《中國鐵路志》、《詹天佑先生年譜》、《詹天佑與中國鐵路》(合編)《台灣工業概況》、以及由他主編的《現代工程》等。
凌鴻勛早年在美國曾參加發起組織“中國工程學會”,后與中國國內的“中華工程師學會”合併為“中國工程師學會”並多次被選為副會長、會長。1970年10月被選為台灣“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名譽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