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順高

中華茶人聯誼會榮譽理事

張順高,湖北五峰人,1933年生,土家族,1960年於湖南農學院茶葉專業畢業后赴到雲南茶葉科學研究所工作。

詳細資料


1961年,張順高和劉獻榮先生前往勐海巴達大黑山考察,發現了野生大茶樹,並於1963年在湖南《茶葉通訊》上發表考察報告,這是我國首次公布國內發現的樹齡最大野生大茶樹,被冠以“野生型茶樹王”名號,引起了國內外茶界專家極大關注。1967年至1974年,張順高受國家農業部派遣到非洲馬里援建茶場,並栽培組長,歷盡艱難,完成援建茶場的任務,被馬里授予二等國勛。1977至1980年,張順高又赴上沃爾特考察種茶可能性,任該國茶樹試種中國專家組組長。
1980年至1988年,張順高任雲南省茶科所所長期間,帶領幹部、職工、科技人員全力推進全省茶葉科技研究、推廣,積極主動幫助勐海縣發展規範化密植速成生態茶園。1983年,張順高被選為全國少數民族地區先進科技工作者代表赴北京領獎。1990年,調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工作。先後當任中華茶人聯誼會榮譽理事、雲南省茶葉學會(1981~1997)副理事長、雲南省茶業協會榮譽理事,西雙版納州茶業協會副會長、顧問,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享受者,昆明民族茶文化促進會會長等。2007年4月,張順高榮獲第二屆“全球普洱茶十大傑出人物”。
經過多年實驗,張順高大膽地提出了雲南大葉茶密植速成高產穩產栽培新技術。1986年,又推出“生態茶園”新理念導向,獲國家科技成果獎。張順高主編過《馬利共和國法拉果茶農場技術規範》、《西雙版納州文史資料(茶葉專集)》、《雲南茶園建設技術規範》;參編過《西雙版納
張順高
張順高
國土經濟學研究》,《巴達野生茶樹的發現及其意義》、《論茶樹速成高產栽培法》、《雲南茶葉發展戰略》、《中國茶葉戰略轉移的思考》、《生態學學習筆記》、《中國茶園建設生態之路》、《茶樹太陽光譜考察》、《西雙版納南糯山哈尼族諾博(茶葉)文化研究》、《雲南茶葉發展和我的茶海之夢》、《茶文化與21世紀議程》等書籍。1992年10月,他作為專家組成員,參與思茅地區瀾滄邦崴大茶樹考察論證會。1993年4月,他在中國普洱茶國際學術研討會暨中國古茶樹遺產保護研討會上交流了他與梁鳳銘副研究員合寫的論文《古生態學與茶樹起源傳播馴化的系統猜測》。1996年11月中旬,他作為專家組副組長,參與了“哀牢山國家自然保護區雲南省鎮沅千家寨野生古茶樹考察論證會”,提出了“凈光合值法”類推測算出了千家寨古茶樹樹齡。他與梁鳳銘副研究員合寫的論文《普洱茶和普洱茶文化》、《茶文化是茶葉生產力》發表在《雲南茶葉》等雜誌上,生平簡歷入載《中華當代茶界茶人辭典》。促進了雲南民族茶文化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人物事迹


“貢茶傳習行活動的要旨可以概括成,我們要推廣貢茶文化,怎麼去推廣?”雲南茶界老專家,德高望重的老茶人張順高對此次活動給予厚望,並給了極富智慧的建議:
首先,我們推廣的茶品一定要好。為保證品質最高,貢茶對原料、工藝、管理等都有嚴格的要求。這次易武貢茶傳習行推廣的6個茶樣都是好茶,堪稱傳承貢茶製作工藝的典範。文化是物質與精神的優秀創作物,這些茶品就是優質的物質,能承載貢茶文化之精神。
其次,我們還要一些軟體的東西,來證明我們打造的貢茶文化是好的,是值得傳習的。貢茶有豐富的茶文化,比如乾隆皇帝就寫詩《烹雪》讚賞過普洱茶。如將普洱茶的采、制、運輸、上貢等聯繫起來進行展示,貢茶文化就有完整的表現。比如說,易武鬥茶大賽、貢茶開採儀式、再現皇帝老兒喝茶的場景等,就是很有說服力與感染力的行為藝術活動,能很好的深入宣傳貢茶文化。把這些軟的東西濃縮起來配合到實際中去,在活動中把這些東西演示出來。我想我這個建議做起來有點難度,如果做好了效果就會非常好。
2012年1月7日,在昆明茶文化促進會年會上,《中國普洱茶百科全書》修訂版正式發布,歷史悠久的普洱茶從此有了一本屬於自己的科學的系統的工具書。修訂版的《中國普洱茶百科全書》編委主任為雲南省人大原常委副主任、雲南省普洱茶協會會長張寶三先生,主編是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研究員、雲南省農科院茶葉研究所原所長、昆明民族茶文化促進會名譽會長張順高先生,和雲南省茶葉商會副會長、雲南省茶葉協會秘書長蘇芳華先生。恐怕很少有人知道,這樣一本厚度堪稱普洱茶界牛津詞典的百科全書,在編寫和修訂的過程中,以及最終的順利出版,經歷了怎樣的困難。作為主編的張老,又做出了怎樣的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