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河

烏河

烏河發源於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辛店街道矮槐樹村,全長60千米,境內河段長20.85千米,河床寬30米~50米,流域面積160.03平方千米。

起源


烏河
烏河
烏河又稱耏(nai)水、溡(shi)水、時水、干時、烏龍江。源於臨淄區辛店街道大武村黃山之陰。流經稷下、鳳凰、朱台等3個鎮(街道),後由六天務村西出進入桓台縣,在博興灣頭入小清河。
烏河幾千年來,用她博大的胸襟養育了一代代兩岸的人民,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烏河上游,今辛店街道矮槐樹村一帶,是齊魯干時之戰發生地。公元前685年,魯庄公為助公子糾回國繼承君位,領兵攻齊。魯軍與齊桓公率領的齊軍在此相遇。齊軍以逸待勞,大敗魯軍。魯庄公丟棄所乘戰車,改乘輕車逃回。其御手秦子、車右梁子持庄公的旗幟,在道旁誘騙齊軍,被俘。不久,鮑叔牙率軍至魯,對魯施加壓力,迫使其殺死公子糾,交出了管仲
溡源橋
溡源橋
矮槐樹村東的烏河上,有古橋“溡源橋”,系山東東西古大道的主要橋涵之一。傳說此橋最早建於戰國時期,明朝永樂年(1403年至1424年)重修,清朝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又再次重修。整座橋均用青石砌成,三孔拱式。橋面用56塊石板鋪成,長35.7米,寬5.8米,高3.05米,其左右有石欄,刻28星宿造像(天兵天將)。橋兩端各有石獅一雙。橋西南側有14層太保台階,上雕有一獅子頭,據說是古代測量溡水流量的標尺。若洪水沒了獅子頭,溡源橋頭也將被淹沒。

傳說


關於烏河、矮槐樹村的得名,有一個美麗的傳說。據說宋太祖趙匡胤率軍征討山東時,某年夏日曾在該村古郵亭旁歇息。趙匡胤將汗水浸濕的戰袍脫下,放進了村內的溪流中。突然,戰袍底下鑽出一黑龍,順流而下,竄向西北,頓時此處泉水四涌。原來的小溪流,霎時化作了一條滾滾的大河,水涌如龍,色黑如墨。從此之後,人們將此河稱之為“烏龍河”,簡稱“烏河”。再說趙匡胤手提戰袍,抬首見郵亭不遠處,有一小槐樹,便將戰袍蒙在樹上晾曬,自己則在樹下午睡。醒來時已是日頭偏西,可奇怪的是槐蔭依舊。他的戰袍乃龍袍,重如山嶽,壓得小槐樹從此不再長高,故稱“矮槐樹”,即是臨淄八景“矮矮槐蔭夏日濃”所指。該村也因此而得名。
矮槐樹向北,烏河進入臨淄區稷下街道境內。小杜家莊西的烏河上有一座七孔橋。明清時期,每年正月十六,臨淄西部烏河兩岸的百姓都要在此橋舉行踩橋會,通過“踩橋”的方式祈求一年的吉祥幸福。如今,這項民俗活動已經列入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烏河繼續北流,進入臨淄區鳳凰鎮境內。王家橋村是清代武進士、曾入藏平叛的儒將王友詢之故里;東申村、西申村有元代古橋――申橋;北田旺村北、朱台鎮桐林村南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龍山文化城――桐林-田旺遺址(也是春秋棘邑、戰國畫邑故城遺址)。

流經範圍


烏河沿鳳凰鎮朱台鎮交界線,再往北流,由鳳凰鎮六天務村出臨淄區境。朱台鎮上河頭村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全國稀有劇種鷓鴣戲的起源地;南高陽村有高陽故城遺址,為《齊民要術》作者賈思勰做官著書之地,還是漢代西安縣、唐代高陽縣、時水縣縣治所在地。“高陽館外酒旗風”,為明清“臨淄八景”之一,反映了當地釀酒業的興盛,南高陽村東南,傳說有酒界名人、魏晉名士劉伶的墓葬。
烏河臨淄段,特產豐富。早年,因烏河水質頗好,用河水做出的豆腐鮮嫩香甜;用河水釀出的烏河大麴,醇香濃郁,系山東名優產品,曾被載入《中國名酒》一書。烏河出產蘆葦、藕、魚、蝦等特產,其中的“烏鱔”和“纏絲鴨蛋”更是因味美而久享盛名。
由於近年地下水位下降,河床乾涸,烏河一時勝景難尋。為改善民生、還人民群眾一個美麗的烏河,2010年,區委區政府投資3000萬元實施烏河、運糧河、齊魯石化排洪溝綜合治理工程,並將其列入全區為民辦的十件實事之一。治理河道全長30公里,通過更換河水,兩岸綠化美化,修葺七孔橋等措施對烏河進行綜合治理,恢復昔日風景秀麗的面貌。工程治理完成後,烏河水質將極大改善,兩岸環境將大幅提升,實現“重現魚類”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