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源書院

清源書院

明·崇禎間,一峰書院一度改名為清源書院。士生其間,耳濡目染,必有以繼跡前賢,而教育造就,非加意於書院不可。乾隆丁亥(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前守陳公之銓別購新院,顏曰‘清源’,醵經費千金。

基本介紹


南宋·睦宗院清源書院
南宋·淳佑六年(1246年),南外宗知宗正事趙希袞在州治西南襲魁坊舊睦宗院內建清源書院。元初廢。(參見《南外宗正司》)
明·一峰書清源書院
明·崇禎間,一峰書院一度改名為清源書院。(參見《泉州書院·一峰書院》)
清·集賢鋪清源書院
清·乾隆陳之銓建
道光《晉江縣誌·卷14·學校志·清源書院》載:
“清源書院,在府治東南集賢鋪承天寺之左(南俊巷承天寺南側,今晉光小學)。
原系靖海侯施家(施琅)所建,名曰‘澂圃’(夏園)。其後人分割轉售他姓,日就傾頹。(參見《泉州人名錄·施琅》、《泉州民居·施琅“春、夏、秋、冬”四季園》)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郡守陳公之銓以溫陵書院(參見《泉州書院·溫陵書院》)房屋稀少,五邑士子來學者,多不敷居住,遂捐俸倡率紳士購建興修,名曰‘清源書院’。
中為講堂,前為石亭,方池環繞。對聯云:‘琴書在御,任眼前魚躍鳶飛,悟徹行文旨趣;函丈無塵,看檻外水流山峙,參來養性工夫。’左有小山石橋,橫亘其下。轉而上則得月樓,巋然在望焉。
講堂之後,有內堂東西兩房,窗欞明凈,可為掌教行文之所。左旁有廳,迥向有廊,轉過樓下,房屋較為軒爽。其東邊廂房一連十餘間,諸生可群萃肄業焉。”
清·乾隆楊廷樺擴充
道光《晉江縣誌·卷14·學校志·清源書院》載:
“乾隆癸巳(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郡守楊公廷樺議欲擴充,院前有屋三進,共計十多間,通桂壇巷,原為施家舊業,再行購置,掌教陳繩臯恐日久視為傳舍,親書‘清源學舍’匾額,懸在門首,不許外人借住,以昭畫一。
其山長修金薪水以及諸生膏火,歷任郡守皆有捐置。將銀項發各典鋪生息,立有碑記,以杜侵漁,可按數稽查焉。”
清·嘉慶重修《清源書院經費碑》與馮國柄《記》
道光《晉江縣誌·卷14·學校志·清源書院》載:“嘉慶七年,重修《清源書院經費碑》。署府馮國柄記。”並收錄馮國柄《記》文如下(站長分段按注):
“泉郡為子朱子(朱熹)過化之地,而王梅溪(王十朋)、真西山(真德秀)兩先生皆守茲土,所以啟迪而薰陶之者,至深且久,故有海濱鄒魯之稱,鉅儒名臣后先輩出。士生其間,耳濡目染,必有以繼跡前賢,而教育造就,非加意於書院不可。
乾隆丁亥(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前守陳公之銓別購新院,顏曰‘清源’,醵經費千金。后楊公廷樺守是邦,復鳩金共成四千五百有餘兩,歲費有資,條教章程,燦然大備。
嘉慶辛酉(嘉慶六年,1801年)仲春,余奉檄行郡事,先詣書院而校士焉。核其經費,僅存四之一,蓋為官侵吏蝕,不可復追矣。予懼其由此而廢也,割俸料量終歲計費八百餘緡,是曷可以繼,乃亟先倡捐。復謀之僚友及紳士,鳩金各半,獲符原額,付子錢家生息以供歲費。諸規條略有增改,要不離乎舊章者近是。
抑余聞之,郡治舊有小山叢竹、溫陵各書院(參見《泉州書院·小山叢竹書院、溫陵書院》)處來學者眾,陳公以其隘也而易之,此地有亭池竹木,學舍講堂,藏修息游其間,既有其區,復有其藉,從此咸加刻勵,砥行立名,為邦國之光。是則陳、楊二公之心,而亦即余之殷殷望於多士者也。多士勉乎哉!
是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