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兜鈴內醯胺
馬兜鈴內醯胺
【產品名稱】馬兜鈴內醯胺
【英文名稱】Aristololactam
【別名】Aristololactum
【分 子 式】C17H11NO4
【分 子 量】293.27354
【C A S 號】13395-02-3
【化學分類】Alkaloids生物鹼類
【規 格】>98%
馬兜鈴科的草藥含有一類可怕的物質,叫馬兜鈴酸,能對腎臟造成不可逆的損傷,並能導致上尿路上皮癌。無數人因為服用馬兜鈴科草藥而得了腎衰竭和上尿路上皮癌。馬兜鈴酸在人體內代謝成馬兜鈴內醯胺,進而與DNA結合,損害腎臟細胞和誘發癌症。
有人會說,談毒性不談劑量是耍流氓,馬兜鈴酸有個量的問題,只要不是海量吃,沒事兒。有的毒素的確要達到一定的量才有毒性,達不到那個量的話人體能夠解毒,不會造成傷害。但是有的毒素有積蓄作用,即使每次攝入的量非常少,也能在體內累積,逐漸對身體造成傷害。馬兜鈴酸、馬兜鈴內醯胺就屬於后一種毒素,即使攝入的量極其微小,也能對身體造成不可逆的損傷。所以對馬兜鈴酸、馬兜鈴內醯胺是不存在安全劑量的,並不是只要不海量的吃就沒事兒,而是要能不吃就不吃,吃了覺得沒事兒並非就真的沒事兒,實際上傷害已經造成,還沒表現出來而已。
除了果實部分,植物的其他部分都是不“希望”被動物吃的,因此通常會進化出排斥、毒害動物的成分。只有極少數植物其根、莖、葉部分碰巧適合人類吃,我們就會覺得它們可口,把它們當蔬菜,在長期的培育過程中,讓它們變得越來越可口,實際上就是不知不覺地讓它們變得越來越安全。而對那些含有有害物質的植物,我們會覺得它們又苦又澀,或者有奇怪的味道。這是人類進化出來的本能。所以我們大部分人覺得野菜不好吃是有道理的,這是本能在告訴我們,不要碰這種“純天然”、“綠色”植物。
不過並非所有結構的馬兜鈴內醯胺都有腎毒性。例如馬兜鈴內醯胺A-I、馬兜鈴內醯胺A-II以及馬兜鈴內醯胺B就截然不同,有毒性的僅僅是馬兜鈴內醯胺A-I。早在2001年,韓國一研究機構就定量測了魚腥草的生物鹼含量,用原料2kg魚腥草地面乾草,提取得A族含7mg,B族含量25mg,相應的,算得總馬兜鈴內醯胺含量為16mg/kg。但並沒有證據證明有毒成分馬兜鈴內醯胺A-I的含量。對魚腥草的成分研究多認為其馬兜鈴內醯胺A族成分是腎毒性不明確的A-II ,關於魚腥草致癌的謠言登上了國家食葯監總局的網頁。
國內北京大學第一醫院腎內科及北京大學藥學院等單位在2004年發表過用外源AL-I做細胞體外實驗的報告。摘錄其結論:“AL-I可以在短時間內迅速進入腎小管上皮細胞,其分佈部位在細胞漿,不進入細胞核;AL-I在細胞漿內的蓄積可能與其致腎損傷的毒性作用機制有關,即通過進入腎細胞並蓄積於細胞內在腎病過程中持續發揮毒性作用”。
北京大學李彪等做的《馬兜鈴內醯胺Ⅰ對腎小管上皮細胞的損傷作用》,證實了外源性AL-I與AA-I同樣具有直接細胞損害作用,其作用具有濃度依賴性,在同等濃度情況下,AL-I的致細胞損傷作用較AA-I更強。馬兜鈴酸的代謝產物AL-I能夠造成腎小管上皮細胞的損傷,作用與AA-I相似。儘管其致損傷作用較AA-I弱,但仍有可能是含馬兜鈴酸中藥導致腎臟損傷及其纖維化過程的毒性成分之一。
2011年,南京中醫藥大學張良等發表了用AA-I及AL-I做的動物對照實驗報告,結論是:AA-I及AL-I均能導致腎臟毒性,且AL-I的腎毒性作用強於AA-I。
綜合,馬兜鈴內醯胺對動物腎臟損傷的作用與馬兜鈴酸類似,甚至更強一些,這是因為更高比例的AL-I進入腎細胞並蓄積於細胞內在腎病過程中持續發揮毒性作用的原因。
可以說馬兜鈴草藥製造了人類史上最大規模的草藥災難,1991-1993年,比利時一減肥診所因減肥藥混成了馬兜鈴科廣防已,導致過百婦女因服此減肥藥導致腎衰竭、尿毒、致癌。國內對此沒有及時跟進,10年後造成了“龍膽瀉肝丸”事件,據推測可能有數十萬患者患因此腎衰。而同樣喜用草藥的台灣地區,有一項流行病學調查,從台灣健保1997~2003 年用藥資料庫,隨機抽取其中20 萬人資料,發現12% 可用藥材含有馬兜鈴酸;39% 的人曾服用含馬兜鈴酸的中藥材。台灣泌尿上皮癌(UUC)每年新診斷病人約3,000名,約有1,000 名病人因此去世,發生率數倍於歐美等西方國家;60%腎盂及UUC病人腎含有馬兜鈴酸-DNA加合物證據。
大劑量的馬兜鈴酸可致急性腎炎,而小劑量長時間攝入可造成慢性中毒,甚至有小劑量攝入,長時間無癥狀,多年後突然產生嚴重的腎損傷。而不論急性或慢性馬兜鈴酸腎病,目前均無有效的根治方法。WHO/IARC 將馬兜鈴酸列為1 類致癌物。美國國立衛生院(NIH)將馬兜鈴酸列為明確人類致癌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