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蛉子
白蛉子
白蛉子,由卵變蟲、長出翅膀成了蛾。它成蛾飛時有小咬那麼大,蚊子的半個大。白蛉子有許多種,有幾種唯獨生存於新疆,公的以吸食植物液體為生,母的專食人血動物血。它是一種寄生蟲(利什曼原蟲)的傳播者,使人得黑熱病。它吸人血時就把寄生蟲帶進了人體。那寄生蟲要在人體內潛伏小半年才發作出來,表現為發熱、出汗、怕冷、渾身不舒坦、食欲不振,後來就鼻子和牙齦出血、貧血、肝脾腫大、皮膚變黑,還會轉成支氣管炎、徠肺結核,或致死。
白蛉子(Phlebotomus). 英文名sand flies,屬於蛾蚋科(現在已經成立單獨的白蛉科!注意:以前歸於蛾蚋科)昆蟲,是黑熱病的傳播媒介昆蟲!
白蛉子的高清圖冊
白蛉
白蛉子實拍近景高清圖片
白蛉為完全變態昆蟲。生活史有卵、幼蟲、蛹和成蟲四期(圖18-7)。卵呈長橢圓形,卵殼具紋跡,長約0.4mm,棕褐色。在適宜條件下,6~12天孵化出幼蟲。幼蟲小毛蟲狀,白色。分為4齡。1齡幼蟲長1.0~1.5mm,4齡幼蟲約3mm。幼蟲尾端具尾鬃,1齡幼蟲1對,2至4齡幼蟲2對。
幼蟲以土壤中有機物為食,一般25~30天化蛹。蛹體外無繭,尾端連附有4齡幼蟲蛻下的皮,淡黃色,長約4mm。蛹不食不動,約經6~12天後羽化為成蟲。成蟲羽化后12~13小時內即可交配。雄蛉可交配2~3次,雌蛉通常一生交配一次,多在吸血前進行,吸血后3~4天產卵,可產卵多次,一生產卵60~80個。整個生活史所需時間與蛉種、溫度、濕度以及食物充足與否有關。21~28°C是白蛉發育的適宜溫度,從卵發育至成蟲約需6~8周。中華白蛉有68%的4齡幼蟲產生滯育至翌年春化蛹。雌蛉可存活1個月左右。
1.孳生地 白蛉各期幼蟲均生活在土壤中,以地面下約10~12cm處為多見。隱蔽、溫濕度適宜、土質疏鬆且富含有機物的場所,如人房、畜舍、廁所、窯洞、牆縫或洞穴等,均適於白蛉幼蟲孳生。
2.食性 雄蛉不吸血,以植物汁液為食,雌蛉吸血。各蛉種吸血對象可有差別,白蛉屬蛉種主要吸人及哺乳動物血,司蛉屬蛉種多數吸鳥類、兩棲類和爬行類的血。
3.棲息與活動 成蟲通常棲息於室內外陰暗、潮濕、避風的場所,如屋角、牆縫、畜舍、地窖、窯洞、橋洞、洞穴等處。同一蛉種可因環境不同而表現不同的棲息習性,如中華白蛉在平原地區為家棲型,棲息於人房、畜舍內;在西北山區及黃土高原為野棲型,多見於各種洞穴、空窯等。白蛉的飛翔能力弱,一般為跳躍式短距離飛翔,活動範圍一般在直徑30m以內,活動時間通常於黃昏開始至黎明前停止。家棲種類主要在室內活動。棲息於荒漠鼠洞的種類,黃昏時飛出,子夜后逐漸飛回洞內。
4.季節消長與越冬 白蛉的季節分佈與當地的溫度變化有關,通常1年出現約3~5個月。如家棲型中華白蛉,始見於5月中、下旬,6月中旬達高峰,8月中、下旬消失。一年多數繁殖1代,少數為2代。白蛉多以4齡幼蟲潛藏於lOcm以內的地表淺土內越冬。
1. 中華白蛉指名亞種(Phlebotomus chinensis chinensis) 體長約3.0~3.5mm,淡黃色,豎立毛類,口甲不發達,無色板。咽甲的前、中部有眾多尖齒,基部有若干橫脊。受精囊紡錘狀,分節、但不完全;囊管長度是囊體長度的2.5倍。雄蛉上抱器第2節有長毫5根,2根位於頂端,3根位於近中部,生殖絲長度約為注精器的5倍(圖18-8)。分佈廣泛,在北緯18~42°,東經102~124°之間。是黑熱病的重要傳播媒介。
2. 中華白蛉長管亞種(P. C. longiductus) 型似指名亞種,兩者的區別是該亞種的受精囊管的長度是囊體長度的5.8倍,生殖絲長度約為注精器的10.6倍。僅分佈於我國新疆。
白蛉除叮人吸血外,在我國傳播內臟利什曼病(visceral leishmaniasis) 病原體為杜氏利什曼原蟲(Leishmania donovani),白蛉為傳播媒介。國內主要傳播媒介有:1.中華白蛉是除新疆、甘肅西部及內蒙古額濟納旗以外地區的主要傳播媒介;2.長管白蛉是新疆南部老居民區的傳播媒介;3.亞歷山大白蛉是新疆地區的傳播媒介。4.吳氏白嶺是新疆和內蒙古西部(額濟納旗)等荒漠地區的傳播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