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地鐵11號線

深圳地鐵線路

深圳地鐵11號線(Shenzhen Metro Line 11)是中國廣東省深圳市境內第六條建成運營的地鐵線路,於2016年6月28日開通運營,其標誌色為紫紅色。

截至2021年1月,深圳地鐵11號線大致呈“L形”走向,起於福田站,途經福田區、南山區、寶安區,貫穿大空港地區、城市商務區,前海、后海片區,止於碧頭站。

截至2021年1月,深圳地鐵11號線全長51.936千米,其中地下線39.349千米,高架線11.136千米,過渡段1.451千米;共設置18座車站,地下站14座,高架站4座,列車設計時速為120千米/小時,採用8節編組A型列車,其中6節編組為普通車廂,2節為商務車廂。

建設歷程


11號線商務車廂站台
11號線商務車廂站台
2010年9月12日至17日,深圳地鐵集團有限公司在深圳市麒麟山莊組織召開了深圳地鐵11號線工程總體設計專家評審會。
2012年4月19日,深圳地鐵11號線開工建設;8月,國家發展改革委批准了深圳地鐵11號線可行性研究報告。
2013年12月26日,深圳地鐵11號線首座車站,后亭站封頂。
2015年1月30日,深圳地鐵11號線洞通; 6月30日,深圳地鐵11號線短軌通;7月4日,深圳地鐵11號線首列列車於湖南株洲電力機車有限公司下線;9月28日,深圳地鐵11號線長軌通,首輛列車運抵深圳地鐵11號線松崗車輛段。
2016年3月10日,深圳地鐵11號線最後一座車站,南山站主體結構封頂;3月31日,深圳地鐵11號線實現“三權移交”;4月11日,深圳地鐵11號線開始試運行; 6月28日,深圳地鐵11號線開通試運營。

線路站點


車站列表

站點換乘線路所在地區車站形式
福田站
深圳地鐵2號線
深圳地鐵3號線
福田區地下站
車公廟站
深圳地鐵1號線
深圳地鐵7號線
深圳地鐵9號線
紅樹灣南站深圳地鐵9號線
后海站深圳地鐵2號線南山區
南山站
前海灣站
深圳地鐵1號線
深圳地鐵5號線
寶安站寶安區
碧海灣站
機場站
機場北站
福永站
橋頭站高架站
塘尾站
馬安山站
沙井站
后亭站地下站
松崗站
碧頭站
溫馨提示:以上內容截至2018年8月。

線路走向

深圳地鐵11號線線路圖
深圳地鐵11號線線路圖
深圳地鐵11號線從福田中心樞紐到車公廟,然後轉向濱海大道的濱海醫院,從世界之窗後方經過在建的跨國集團總部基地,到南山前海灣,然後直通深圳寶安國際機場,再到深莞邊界。

運營情況


運營時刻

深圳地鐵11號線工作日周一至周五運營時間為06:30-23:37,休息日運營時間為06:30-23:34,節假日運營時間為06:30-00:00。各站首班車時間有所不同,詳情請查看圖片。

客運流量

深圳地鐵11號線時刻表
深圳地鐵11號線時刻表
截至2017年6月,深圳地鐵11號線日均客流量為31.2萬人次,單日最高客流達到44.3萬人次。

設備設施


車輛設施

深圳地鐵11號線列車
深圳地鐵11號線列車
深圳地鐵11號線列車是中車株洲電力機車有限公司製造的,設計最高速度為120千米/小時,採用編組8節編組A型列車,長23.54米,寬3米,每列核定載客2564人,電機傳動方式為VVVF交流傳動,列車總數共計33列,設計壽命為30年。

運行設施

11號線普通車廂站台
11號線普通車廂站台
深圳地鐵11號線設松崗車輛段1座,控制中心設於深雲車輛段NOCC大廳;全線設變電所3座,其中1座主變電所(機場北主變電所),2座與其他線路共用的變電所。系統最大設計能力27對/小時,牽引供電制式採用DC1500V架空接觸網供電,高架及地面段接觸網為彈性懸掛,地下段接觸網為剛性懸掛。

服務設施

• 持深圳通乘客須在“核准機”處核准
11號線特有的核准機
11號線特有的核准機
核准機的引入也是深圳地鐵11號線的亮點,此類閘機為中國國內的首次使用。持深圳通卡乘坐商務車廂的乘客在持深圳通卡進站時,可由任一閘機讀卡入閘進站;在乘坐商務車廂前,乘客須在站台“商務車廂核准機”處進行核准。待核准機提示“嘀”聲,並在界面顯示“核准成功”後方可乘坐商務車廂;出閘時可使用深圳通卡由車站任一閘機出站。
• 航班信息互聯,自助值機
深圳地鐵11號線車站、車廂設置了快速值機櫃檯,實現機場航班信息和地鐵信息的互通互聯。在福田站、車公廟站、后海站前海灣站安裝了自助值機,便於乘客辦理登機手續。

文化特色


1
1
深圳地鐵11號線18個車站中,9個車站設有公共藝術牆。這些藝術牆既有“傳統與記憶中的深圳”,也有“時尚與現實的深圳”:南山站的《南山紅》展現荔枝豐收的場景;福永站蚝殼作品《記憶》展現嶺南漁村文化;機場北站的《大芬麗莎》則展現了城市的創新精神。

價值意義


深圳地鐵11號線的開通,深圳軌道交通路網連接起高鐵、機場,形成立體交通網路,對促進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有著重要意義。(深圳地鐵評)
深圳地鐵11號線串聯起了福田、深圳灣、后海、前海、寶安中心區、空港新城等多個重點產業集聚區,加速城區發展一體化的功能也得以體現,成為深圳地鐵中的超級換乘線。深圳地鐵11號線具備快速聯繫城市中心區與西部片區的功能。遠期,深圳地鐵11號線還將與穗莞深城際鐵路、深茂高鐵、深港西部快軌接駁,聯繫港澳、廣州、東莞、中山、茂名等地,成為深圳串聯“珠三角”地區的紐帶。(南方都市報 評)

建設成果


技術難點

1、首次建立了軌道交通120千米/小時快線成套技術標準體系。創新性提出6+2混合編組列車、長站台、大區間、適應120千米/小時運營速度的7米直徑大斷面盾構隧道設計;首次引入高鐵CPⅢ控制測量網和精調技術、桁架雙塊式軌枕、橡膠彈簧浮置板道床技術、道床吸聲板和鋼軌吸振器等綜合減振降噪技術。
2、研發了濱海地鐵地下結構高耐久性關鍵技術。首次開展了拉應力與氯鹽侵蝕、硫酸鹽侵蝕、碳化等共同作用下混凝土腐蝕劣化的破壞形態及規律研究,形成了濱海地鐵嚴重腐蝕環境下的混凝土配合比設計、施工及養護技術標準。
3、研發了複雜地質與環境條件下盾構機設計製造及施工關鍵技術。應用了綜合探測、深孔爆破預處理、土倉減容增壓、重疊隧道支撐保護等技術,保證了複雜地層盾構順利推進;開展了盾構機的適應性設計,完成了15台自主知識產權盾構機整機研製及掘進,創造了月成洞600米的新紀錄。
4、攻克了填海區鄰近既有運營地鐵線路深大基坑變形控制難題。綜合運用淤泥鎖定加固、ECR滲漏檢測、支撐自動補償、矮支架蓋挖逆作法等技術,解決了填海複雜軟弱富水地層中長大基坑穩定和運營線變形控制難題。
5、創造性提出“地鐵域空間”建設理念。通過上蓋物業、地下空間綜合開發同步規劃、同步設計、同步建設,提高了城市土地集約化利用。

科研成果

1、“複雜地質條件下土壓平衡盾構綜合施工技術”獲得2016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2、“緊鄰次高壓燃氣管線地鐵基坑及隧道微振控制爆破技術研究”獲得2016年度山西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3、“複雜地質條件下的地鐵施工技術及工藝”獲得2014年度深圳市科技進步獎(重大工程類)一等獎。

榮譽表彰

1、2018年度四川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四川省優秀工程勘察設計一 等獎;
2、2017年度中國勘察設計協會全國優秀工程勘察設計行業獎優秀建築環境與能源應用一等獎、優秀市政公用工程軌道交通二等獎;
3、2018~2019年度中國建築業協會中國建設工程魯班獎;
4、2017年度廣東省建築業協會廣東省建設工程金匠獎、廣東省建設工程優質獎;
5、2019年度廣東省土木建築學會第十一屆廣東省土木工程詹天佑故鄉杯獎;
6、第17屆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獎。

建設規劃


2020年4月10日,國家發改委發布關於調整深圳城市軌道交通四期建設規劃方案的批複,共涉及地鐵20號線、11號線延長線等9條地鐵線路,總里程約76公里。其中,深圳地鐵11號線二期自福田站至紅嶺南站,線路長度5.58公里,為地下線,採用A型車8輛編組;總投資66.34億元,建設工期4年。
深圳地鐵11號線
深圳地鐵11號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