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威效應
權威效應
權威效應,又稱為權威暗示效應,是指一個人要是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那他所說的話及所做的事就容易引起別人重視,並讓他們相信其正確性,即“人微言輕、人貴言重”。“權威效應”的普遍存在,首先是由於人們有“安全心理”,即人們總認為權威人物往往是正確的楷模,服從他們會使自己具備安全感,增加不會出錯的“保險係數”;其次是由於人們有“讚許心理”,即人們總認為權威人物的要求往往和社會規範相一致,按照權威人物的要求去做,會得到各方面的讚許和獎勵。
說話的人如果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則所說的話容易引起別人重視,並相信其正確性--權威效應!
權威效應,又稱為權威暗示效應,”。“權威效應”的普遍存在,首先是由於人們有“安全心理”,即人們總認為權威人物往往是正確的楷模,服從他們會使自己具備安全感,增加不會出錯的“保險係數”;其次是由於人們有“讚許心理”,即人們總認為權威人物的要求往往和社會規範相一致,按照權威人物的要求去做,會得到各方面的讚許和獎勵。
權威暗示效應的寓意:迷信則輕信,盲目必盲從權威暗示。權威效應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在現實生活中,利用“權威效應”的例子很多:做廣告時請權威人物讚譽某種產品,在辯論說理時引用權威人物的話作為論據等等。在人際交往中,利用“權威效應”,還能夠達到引導或改變對方的態度和行為的目的。
美國心理學家們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在給某大學心理學系的學生們講課時,向學生介紹一位從外校請來的德語教師,說這位德語教師是從德國來的著名化學家。試驗中這位“化學家”煞有其事地拿出了一個裝有蒸餾水的瓶子,說這是他新發現的一種化學物質,有些氣味,請在座的學生聞到氣味時就舉手,結果多數學生都舉起了手。對於本來沒有氣味的蒸餾水,由於這位“權威”的心理學家的語言暗示而讓多數學生都認為它有氣味。人們都有一種“安全心理”,即人們總認為權威人物的思想、行為和語言往往是正確的,服從他們會使自己有種安全感,增加不會出錯的“保險係數”。同時,人們還有一種“認可心理”,即人們總認為權威人物的要求往往和社會要求相一致,按照權威人物的要求去做,會得到各方面的認可。因此,這兩種心理就誕生了權威效應。
在企業中,領導也可利用“權威效應”去引導和改變下屬的工作態度以及行為,這往往比命令的效果更好。因此,一個優秀的領導肯定是企業的權威,或者為企業培養了一個權威,然後利用權威暗示效應進行領導。當然,要樹立權威就必須要先對權威有一個全面深層的理解,這樣才能正確地樹立權威,才能讓權威保持得更加長久。
權威行動的作出,即權威的運用,是權力的主要形式之一。通過權威的運用,眾多個別行動者的行動被置於或保持在有秩序的狀態中,或者被協調起來在合作中達到某一特定目標或某些普遍目標。達到行動的秩序或協調性的主要機制是:
(1)交換;
(2)共同利益;
(3)團結一致——它來自
(a)相互間的感情,
(b)原始社區,
(c)信仰社區,
(d)市民社區;
(4)權力——
(a)權力的影響,
(b)權威,
(c)強迫性控制。
當處於一定關係中的每個行動者互惠地完成服務於他人或有利於他人的行動時,就存在著“交換”。
當人們相信,集體本身的存在或其他合作者作為集體成員將獲得更多的利益時,“團結一致”就作為喚起有秩序的或一致的行動的刺激因素而發揮作用;集體可以通過個人“相互間感情”的紐帶或通過“原始的”(例如親屬的、種族的或領土的)同一聯繫而形成;也可以在共同擁有神聖象徵物(“信仰的”)的基礎上,或在“市民社區”共同成員身份的基礎上形成。
權威人士
因此,可以給權威下定義為合法的權威。它在控制被命令者行動時的有效性受到其他同時發生作用的機制的影響。例如,(合法的)權威可以通過同時發生作用的權威運用者與被命令者之間的交換機制而得到加強,比如,後者可能獲得特殊的報酬(工資或薪水),作為他完成特定行動的報答。權威運用者和權威的對象,在完成像贏得戰鬥或實現經濟規劃這樣的集體目標方面也可能具有共同利益(儘管不時平等地分享的)。權威運用者和權威的對象可以通過團結而聯合起來,這種團結是通過他們的協作(比如贏得比賽或者改善大學工作質量)而形成的;權威運用者與權威的對象之間也可能具有個人感情或種族同一的紐帶。在所有這些例子中,有關的機制與(合法的)權威同時發生作用,即可能增強或可能削弱遵從權威運用者所發布的命令的動力,也將增強或削弱完成特定行動的動機。必須強調指出,不同的機制可能並不協調地發揮作用。例如,在合法權威的運用者與權威的對象之間可能並不存在共同的利益。權威運用者與權威的對象之間可能沒有聯繫的紐帶或團結;他們作為個人可能實際上是相互厭惡的或者在種族方面是相異的,等等。他們也可能處於這樣一種交換關係中,這種關係對下屬來說是不滿意的,因為在這些下屬看來,他們所獲得的報酬同要求他們去完成的行動是不相稱的。
還須指出,強迫性控制的實施同合法權威的運用可能協調,也可能衝突。以不正當的方式實施強迫性控制,可能使人們對強迫性控制實施者的權威的合法性產生疑問,因而引起對控制的反抗;但同時,合法性的實際屬性可能繼續存在,並仍然有效。
南朝的劉勰寫出《文心雕龍》無人重視,他請當時的大文學家沈約審閱,沈約不予理睬。後來他裝扮成賣書人,將作品送給沈約。沈約閱后評價極高,於是成為中國文學評論的經典名著了。平凡人物,一旦被新聞媒體炒作,也變得身價百倍,這也是新聞的權威效應產生的結果。
合法權威
權威效應在社會生活中是司空見慣的一個心理效應,可以說,在人類社會,只要有權威存在,就首先會有權威效應。
企事業單位以及商場、酒店、學校、娛樂場所大都願意請黨和國家領導人或名人雅士題寫名稱;很多書籍,也喜歡請名人題籤;有的藥品、保健品的宣傳資料上,常常見到政界高級知名官員的題詞和接見董事長、總裁的照片;這一切,都是權威效應在起作用。消極的權威效應是以權威人士名望來鎮人、壓人,是“拉大旗,做虎皮”,要不得!
要區分權威效應與名人的心理實質。權威效應是藉助權威的名聲、勢力,推動式推行,強化或拔高某種事物;而名人效應是人們效仿名人、追逐名人的心理傾向;二者有著作用方向的差異,也有作用力的不同。
有一種普遍存在的社會心理現象——“權威效應”。所謂“權威效應”,就是指說話的人有影響力如地位高、有水平、受人敬重,則所說的話容易引起別人的重視,並相信其正確性,即“人微言輕、人貴言重”。“權威效應”的普遍存在,首先是人們認為權威人物往往是正確的楷模,服從他們會使自己具備安全感,增加不會出錯的“保險係數”;其次,是由於人們的“讚許心理”,即人們總認為權威人物的要求往往和社會規範相一致,按照權威人物的要求去做,會得到各方面的讚許和獎勵。在教學尤其是課堂管理過程中,教師對學生而言是“權威人物”,不論是專業知識還是人生閱歷都有絕對的優勢,充分利用這一優勢,在學生中確立自己的權威,充分發揮“權威效應”,從而使自己的教學理念暢通並有效地執行。但“權威效應”不能濫用,須知“千里之堤潰於蟻穴”,一些容易忽略的細節,不當的言行會逐漸地削減樹立的威信。“權威效應”有用,但須慎用,更忌濫用。
一位記者在訪問英國諾丁漢大學校長、原復旦大學校長揚福家院士時,揚福家院士講了這樣一個故事:美國波士頓大學曾聘請了一位十分著名的教授為傳播系主任。這個教授在一次講課時講了一段十分精彩的話,而這段話是他從其他地方看到的,本來他是要交代這段話的出處的,但教授剛講完那段話,下課鈴就響了,教授便下了課。在西方的許多著名大學,要求學校的每個老師和學生不能以任何形式剽竊別人的成果,即使老師在上課時所說的內容,如果引用了別人的話,都必須明確指出,如果不指出,便認為是一種不誠實,是一種剽竊行為。所以,當這個教授下課以後,有一個學生便向校長反映,說那個教授在上課時用了某個雜誌上的話,但沒有交代出處。校長便找那個教授核對,那個教授承認了自己的失誤,便立即提出辭職。由於其他教師的挽留,最後校長決定撤消他主任的職務。第二天這個教授上課時,第一件事就是向學生道歉。在這件事情中,無論是那個學生,還是校長,或是那個教授,都表現出了一種對虛偽的厭惡,對誠實的追求。那個學生並不因為教授有名氣便原諒他的不誠實,哪怕他不是故意的;校長也並不因為這個教授有名氣,便原諒他的失誤;教授也不因為失誤,便找種種借口原諒自己。他們不能容忍的不是這件小事,而是不能容忍哪怕是半點的虛偽,無論這種虛偽是來自有意或是無意。因為他們認為,如果容忍了無意的虛偽,便是對真誠的一種褻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