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寺

內蒙古巴彥淖爾甘露寺

甘露寺,初名觀音茅蓬,又名常素廟,始建於民國十八年,即公元一九二九年由本地寂成和尚(俗名裴金維)所創建。

寺院簡介


初名

一九二九年春,寂成師遵從師父教誨,立志返鄉建寺安僧弘法辦道,經過一個多月的徒步跋涉,風餐露宿,終於來到哈達淖爾村附近。他坐在水桐樹(胡楊樹)下休息,忽聽得東北方向傳來野兔慘叫聲,走近一看,見一條白蛇將一隻野兔緊緊纏住。古人傳說“蛇盤兔、必定富”是吉祥之地。他深感因緣殊勝,當即以芨芨草打結作記,次日在此搭茅蓬三間,供奉觀音菩薩像,取名觀音茅蓬。因僧人常年吃素,故俗稱為“常素廟”。

改名

一九三四年,入夏以來,艷陽高照,久旱成災。李雙佳、周二麻等村民久仰寂成和尚道力高超,懇求為之祈雨。法師端坐法台誦經三日,菩薩顯靈,普降甘露,故常素廟改名為“甘露寺”。

寺院結構

甘露寺
甘露寺
整個建築的格局嚴格按照佛教寺廟的定式,寺門朝南,南北縱向的一條中軸線有正殿三重。一進為三門殿,單層翹角,門楣上鐫有“甘露寺”三字,為劉炳森先生所書,山門前雕有2.5米高石獅一對,威武雄壯,穩坐三門;二進為觀音殿;三進為大雄寶殿,系磚木結構,殿基高3.3米,上有漢白玉欄桿,石雕圖案,清晰美觀。殿高21米,面積1320平方米,雙重複檐,檐部斗拱密緻。歇山式屋頂,覆蓋黃琉璃瓦,翹角懸鈴,隨風仟響,重檐中間,鐫有“大雄寶殿”四字,為趙朴初先生所書。殿內正中塑釋迦牟尼、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三尊大佛像,高4.5米,佛座4米,背光高8米,用樟木精雕細刻而成,全身貼金,莊嚴如法。龕后塑有觀音海島,慈祥莊嚴,栩栩如生,兩側協待為善財、龍女。大殿東西兩麵塑有18羅漢,牆壁畫有500羅漢,起伏坐卧、喜怒哀樂、形態逼 真、服飾鮮艷、富有藝術美感。正殿兩旁建有廂房配殿,東側自南向北依次有祖師殿、客堂、伽藍殿、齋堂、上客堂、鐘鼓樓;西側自南而北依次有報恩堂、功德堂、西歸堂、三學堂、鐘鼓樓。東外環建有講經堂、客房、大齋堂。講經堂內供緬甸玉佛一尊,莊嚴精美。有經櫃四個,收藏大藏經一套共48函,各種經書上千冊,供僧眾研讀。牆壁掛有名人字畫數十幅,整個陳設全是有價值的佛教文化匯萃。西外環建有念佛堂五間,供阿彌陀佛一尊,是僧人誦經清修場所,晨鐘暮鼓,梵唄相聞。後有玉佛殿,供2.5米高漢白玉佛三尊,東為藥師佛,中為釋迦牟尼佛,西為阿彌陀佛,兩旁有阿難迦葉尊者,法相莊嚴、潔白無瑕。佛像裝有背光,后牆有大型壁畫,為釋迦牟尼佛,八相成道圖,兩側牆壁繪有十六尊者,雕刻精美、造型古樸。兩院僧寮環擁。廊敞軒明,曲徑通幽。登高憑眺,全寺殿閣堂歷歷在目。
甘露寺莊嚴肅靜、樹木成陰,吸引了不少國內外僧侶、居士、旅客紛紛前來禮佛、參觀。尤其是在每年農曆二月十九的觀音大法會上和六月十九的菩薩成道日內,人山人海,盛況空前。最高峰時日接待15萬人次以上,全年接待50萬人次以上。2005年以來,菩薩成道日已被定為甘露寺觀音文化藝術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