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廟

范蠡廟

范蠡廟,又稱作范蠡祠,或陶朱公廟。該廟位於山東省滕州市羊庄鎮薛河南岸的陶山之上。關於范蠡,在該處有許多的古迹,除了范蠡廟外,傳說還有范蠡湖、釣魚台、西施放羊處等。

基本介紹


原廟已無蹤影,現僅存舊址。《滕縣誌·喬寓志》記載:范蠡,字小伯,徐人也……為越大夫。佐勾踐破吳后乘輕舟入海,變姓名適齊,為鴟夷子皮。后百餘年見於陶,為陶朱公,財累億萬復棄之,蘭陵市賣葯入世。世見之,居於昌盧之華采山,人因其居為祠焉,名其山為陶。
陶山與范蠡湖(陶山陰,薛河寬闊者。)
陶山與范蠡湖(陶山陰,薛河寬闊者。)
該縣誌《祠祀志》又載:[陶朱公廟]在陶山後,薛河上。齊乘云:本桃山,訛作陶山,遂以祀陶朱公者謬。此齊乘謬也。此陶山漢屬東海郡,在蘭陵境,故有范蠡湖釣魚台。而廟即其居也,自唐以前有之,寶曆二年重修。孫長文記曰:勾踐用范蠡而社稷興,夫差失吳員而家國喪,乃知君聖從諫,木正從繩,賢者天資良謀神授,功成名遂恩難退變。同縣誌《古迹志》還載:“[釣魚台]在陶山後薛河中,高一丈五尺,代經大水而土不損,土人云范蠡釣魚處。廟基為范蠡宅,山下河邊平澤為范蠡湖。”
由以上《滕縣誌》(萬曆十三年版)各項記載可知:范蠡廟應在陶山之上,依舊宅所建,廟後有湖,曰范蠡湖,有台曰“范蠡釣魚台”。
范蠡廟遺址
范蠡廟遺址
現湖已無存,但台依舊,今仍稱釣魚台。山坡存有砌好的房基三間,房基旁有石塘一處,打制好的盤龍石柱塘內存三根,房基南存一根,房基前有打制完好的鼓形柱墩及檐上橫樑,雕刻十分精製。鼓形柱墩,雕有蓮花朵朵,經與肥城文物管理委員會程兆奎同志觀察后,同認為雕刻有唐的風彩。運往房基南的石柱比較完整,雕刻工藝更加絕妙,一龍盤柱而上,在上盤的空間處,雕有樓台殿閣、小橋流水,橋上車馬穿行,栩栩如生,維妙維肖,十分精製,是現存的盤龍石柱之精品,其技藝比曲阜大成殿盤龍石柱還要高超。料已備齊,但為何停而不修呢?這是一個謎。據現場分析,可能由於戰爭而停建。但是民間有個傳說:“山下有村莊,庄內有一農戶,夏天夜間起來推磨,由於天熱,赤身裸體。推著推著,抬頭一看,北山上燈火通明,猶如鬧市,不覺就大喊了起來,這就衝撞了神仙,為此停止了這裡的建設,挪到泰山,這就有了不修陶山修泰山,手遞手一夜修成之傳說。”這當然是一種無根無據的神話傳說,到底為何停建還待後人考證。
或者是范蠡廟,不知在何代所毀,後人不知情況見其殘廟構件,而訛傳未建成而已。
關於范蠡的生平事迹,萬曆十三年版《滕縣誌藝文志》載有東阿于慎行《陶山懷古》和王特選的詩,現摘錄如下:
陶山懷古:
越相何年隱,齊山舊有名,
地連肥子國,路出鑄鄉城,
洞杳秋雲白,岩深古木平,
臨池懷往跡,頗羨釣魚情。
王特選的詩:
搖尾乞憐逐獸犀,浮生得食便欣欣,
甘心窮餓陶山側,甑底塵香范史雲。
註:甑塵鄉在陶山,因范母寓此得名。
另外還有嶧人賈三近的《登陶山懷王越峰》詩:
匹馬陶山路,登高豁醉眸,
風生蒼樹梢,雲妥碧溪頭,
採藥人何在,尋詩客暫留,
故人今已顯,此地幾藏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