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14條詞條名為鞦韆的結果 展開
鞦韆
民俗體育
鞦韆,是指藉助繩索在空中悠蕩的遊戲活動,屬於我國的傳統運動項目。鞦韆項目由來已久,傳說早在先秦時期的中原就有了此項活動。
鞦韆遊戲由來已久。南朝梁宗懍(約501~565)《荊楚歲時記》記載:“立春之日。悉翦彩為燕以戴之。帖宜春二字。為施鉤之戲。以緶作篾纜相罥。綿亘數里。鳴鼓牽之。又為打球鞦韆之戲。”隋杜公贍為其中的“鞦韆”作注時說:“《古今藝術圖》云:‘鞦韆,本北方山戎之戲。以習輕趫者’。后中國女子學之,乃以彩繩懸木立架,士女炫服,坐立其上推引之,名曰鞦韆。”宋人高承在《事物紀原》中也記載說:“鞦韆,山戎之戲,其民愛習輕矯之態,每至寒食為之。自齊桓公北伐山戎,此戲始傳入中國。”這裡告訴我們,鞦韆遊戲為北方山戎人所創,“每至寒食為之”;齊桓公北伐山戎時,鞦韆遊戲開始流入中原。
發源於北方山戎人的盪鞦韆,其源泉應上溯到早期人類採摘食物的生產活動。早在遠古時代,人們以狩獵和採集為生。在採集食物的過程中,為了獲得難以採摘到的高遠處的果實時,很可能利用藤條或繩索,雙手抓住它們而蕩來蕩去,從而出現了盪鞦韆的原始形態。後來,山戎人對盪鞦韆活動加以改造,保留了鞦韆活動本身的驚險刺激,增加了鞦韆活動的安全性,從而發明了盪鞦韆遊戲。不過,這種推斷尚缺乏考古資料的佐證。
鞦韆[民俗體育]
南北朝時期,盪鞦韆遊戲已在民間流傳,而且主要集中在立春之日(非山戎人“每至寒食為之”)。南朝梁代宗懍《荊楚歲時記》中說,每年立春之日,人們為“施鉤”之戲,“又為打毬、鞦韆之戲”。可見,這一時期,盪鞦韆從宮廷走向民間,“每年立春之日”人們常為“鞦韆之戲”,初步形成了約定俗成的節令活動。
唐代以後,鞦韆遊戲大為盛行,而且戲鞦韆的時間向後推延,恢復到北方山戎人那樣,“每至寒食為之”,即大都集中於寒食、清明節前後。唐時,寒食是國家性的法定節日,最長有七天的假期(參見《唐六典》卷82“休假”),地位突出,引人注目。唐人王冷然《寒食篇》是極生動的說明:“天運四時成一年,八節相迎盡可憐。秋貴重陽冬貴臘,不如寒食在春前”。官方的倡導與民眾的支持使得這一節日有眾多特徵鮮明、格調突出的節俗活動,鞦韆是其中之一。寒食、清明二節相鄰,鞦韆便成為這二節的典型遊戲。
鞦韆[民俗體育]
鞦韆雖然老少皆宜,但參與者主要是年輕人,所以鞦韆意象往往與青春年少有關。如“少年兒女重鞦韆”(王建《鞦韆詞》),“彩繩芳樹長如舊,唯是年年換少年”(白居易《病中多雨逢寒食》),又最受女子們喜歡,“好是隔簾花樹動,女郎撩亂送鞦韆”(韋莊《丙辰年鄜州遇寒食城外醉吟五首》其一)。在唐代文人的作品中,還有許多關於鞦韆的描述。
鞦韆[民俗體育]
在後蜀宮中,於水面舟船上悠蕩的鞦韆遊戲——“水鞦韆”,很有特色。不過,這時水鞦韆的具體玩法,尚缺乏記載。
鞦韆[民俗體育]
鞦韆[民俗體育]
金代元好問的《辛亥寒食》詩中寫道:“鞦韆與花影,並在月明中。”說明鞦韆遊戲在金時仍在流行。由於民間多在清明節盪鞦韆,故元代伊始,朝廷定清明節為鞦韆節。“寒食清明,宮廷於是節最為富麗。起立彩索鞦韆架,自有戲蹴鞦韆之服”。此後,皇宮裡普遍安設鞦韆,供皇后、嬪妃、宮女們玩耍;民間的鞦韆遊戲,也更為普及。
元代雜劇和散曲中,多有鞦韆活動的描寫:“你看那王孫蹴鞠,仕女鞦韆”(石君寶《曲江池》第一折);“春山暖日和風,闌干樓閣簾櫳,楊柳鞦韆院中。啼鶯舞燕,小橋流水飛紅”(白樸:《天凈沙·春》);“鞦韆院,拜掃天,柳蔭中躲鶯藏燕。掩霜紈遞將詩半篇,怕簾外賣花人見”(張可久:《落梅風·春情》);“疏星淡月鞦韆院,愁雲恨雨芙蓉面。傷情燕足留紅殘,惱人鸞影閑團扇。獸爐沉水煙,翠沼殘花片”(張可久:《塞鴻秋》);“見他,問咱,怎忘了當初話?東風殘夢小窗紗,月冷鞦韆架。自把琵琶,燈前彈罷,春深不到家。五花,駿馬,何處垂楊下”(張可久:《朝天子·春思》)。元戲曲作家時起曾作雜劇《鞦韆記》,可惜沒有留存於世。眾多涉及鞦韆之戲的雜劇和散曲,都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元代鞦韆之戲的普及和盛行。
明代,“寒食,架鞦韆”。說明鞦韆在明代依然盛行。李開先《寒食依岩亭宴客觀蹴鞠鞦韆》詩曰:“蹴鞠競當場,鞦韆飛過牆。鄉俗吾同樂,仕途爾自忙”(《李開先集·寒食依岩亭宴客兼觀蹴鞠鞦韆》)。李開先還有詩《閑居集·觀鞦韆作》說:“東接回軍,北臨大河,庄名大溝崖,清明日高豎鞦韆數架,近村婦女歡聚其中,予以他事偶過之,感而賦詩:彩架傍長河,女郎笑且歌。身輕如過鳥,手捷類飛梭。村落人煙少,鞦韆名目多。從旁觀者懼,仕路今如何。”這裡描寫的是山野民間雖然沒有專用的鞦韆院,但在大河邊豎起鞦韆架,亦可以作為娛樂的場所。這段描寫,充分展現了明朝民眾堅韌樂觀的性格。
鞦韆[民俗體育]
明代皇宮中也有盪鞦韆的活動,“清明,則‘鞦韆節’也,戴柳枝於鬢。坤寧宮及後宮,皆安鞦韆一架”(劉若愚:《酌中志·飲食好尚紀略》)。這裡說明清明節也作為宮中的鞦韆節,並安裝了鞦韆架。這天宮中的女子們都要穿上最好的衣服,精心化妝打扮,約上同伴,一同去盪鞦韆,在鞦韆架上顯示自己的美麗,與飛蝶比美,與彩虹爭輝。而民間也是如此。明《永平府志·風俗》記載,清明時節“家家樹鞦韆為戲”。可見,明代如前朝舊制,每年中只有清明時節方可為之。不管是在皇宮內院、富家大戶,還是在山野村莊,均受時日的限制。故此,婦女們自然不會放過這個唯一可以展現身手的好機會。
鞦韆[民俗體育]
另據英和《卜魁集》記載,清朝戶部尚書英和獲罪於1827年冬流放寧古塔。途中不顧風寒欣賞戲鞦韆的表演。並吟詩留念:“長途滿目總風煙,行過伊通河水邊。不料重裘叉手客,憑輿得見戲鞦韆”。說明源於北方的盪鞦韆活動沒有因歲月流失而喪失其魅力。
徐俊。敦煌詩集殘卷輯考。北京:中華書局,2000:220.
崔樂泉。中國古代體育文化源流。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2011:217.
丁世良。天津府志,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