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靈參

藥物

烏靈參,中藥名。為炭角菌科炭角菌屬真菌黑柄炭角菌Xylaria nigripes (Klotzsch) Cooke的菌核。植物黑柄炭角菌,分佈於我國江蘇、浙江、江西、台灣、廣東、四川、雲南等地。具有安神,止血,降血壓之功效。主治失眠,心悸,吐血,衄血,高血壓病,燙傷。

物種簡介


烏苓參、雷震子《灌縣誌》,烏麗參、雞(土從)蛋《四川中藥材標準》,地炭棍、雞茯苓(劉波《中國藥用真菌》)。

主要價值


入葯部位
菌核。
配伍
1、治失眠,烏靈參15g,茯苓12g,酸棗仁等配伍。
2、治乳少,烏靈參25g,豬前蹄1對,燉湯服用。
3、治心、腎虛損,烏靈參1個,豬心、豬腎各1個,燉湯服用。(《葯膳實用藥物全書》)
使用注意
孕婦忌用。
炮製
採集加工:春、夏季挖出地下菌核后,洗去污物和砂粒,風乾後備用。
貯藏
放竹簍里,置乾燥、陰涼、通風處存放。
論述
1、《灌縣誌》:“能益氣。”
2、《四川中藥志》1960年版:“除濕鎮驚,補心腎,利小便,止心悸,催乳;治失眠、衄血及產後失血等症。”
藥用價值
烏岑參為補氣之葯,能“除濕、鎮驚、利小便、止心悸、催乳、補心腎、治失眠、吐血、衄血及產後失血等症。廣東民間用以治跌打損傷,並有諺云:“不怕跌得凶,只怕吊金鐘”。
【化學成份】含多糖,蛋白質,及鐵、錳、錫等微量元素。
【性味】甘;平;無毒
【歸經】心;肝;胃;膀胱經
【功能主治】安神;止血;降血壓。主失眠;心悸;吐血;衄血;高血壓病;燙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10g.外用:適量,研末,麻油調敷。
相關論述
1、《灌縣誌》:“能益氣。”
2、《四川中藥志》1960年版:“除濕鎮驚,補心腎,利小便,止心悸,催乳;治失眠、衄血及產後失血等症。”
藥材性狀:菌核球形、橢圓形或卵形,偶呈扁塊狀,長4-10cm,直徑1-7cm,表面黑褐色或黑色,略具光澤,密布不規則細皺紋。一端有圓形凹窩,呈“肚臍”狀,另端有突起的蒂跡,其頂端常裂開似鳥嘴狀。體較堅實,不易破碎,斷碎面不平坦,白色或黃白色,質細膩,稍帶軟性。偶有皮紋粗糙,體輕質松泡或枯空者。氣特異,味甘。
以皮紋細、體結實、入水下沉、內部色白,俗稱“細花貨”者為佳;皮紋較粗、體較輕、入水半沉,俗稱“二花貨”者次之;皮紋粗糙、體輕泡、入水不沉、肉色棕黃,俗稱“大花貨”者更次。

形態特徵


黑柄炭角菌,別名黑柄鹿角菌《孢子植物名稱·補編》。菌絲體白色,直徑8-14μm,交織成網狀,密佈於廢棄的黑翅土白蟻菌圃腔內。成熟時,部分菌絲集結形成菌核。菌核球形、橢圓球形或卵形,故有“雞(土從)蛋”之稱。外表褐色或黑色,直徑1.5-8cm,與菌絲連接處有圓形凹窩,菌核長成后逐漸與菌絲脫離聯繫,呈“肚臍”狀。菌核內部白色,肉質綿軟,有類似雞(土從)菌的香氣。味甘甜。菌核上端有柄懸著於白蟻穴上壁,並與假根相連。假根圓柱形或扁圓柱形,直徑2-3mm,外表黑色,內部白色,常有分枝,曲折蔓延生長於泥土中。其上與子座柄部相連,子座散生或群生於地面,多單枝,偶有從柄部分枝者,呈圓柱形,連柄高4-18cm,柄長1-6cm,直徑2-5mm,外表黑色,內部灰白色,中心黑色。子座棍棒狀,長3-12cm,直徑2.5-7mm,中部稍粗,頂端圓鈍,初生時灰白色,后變為褐色,外表有疣狀突起的子囊蓋,子囊殼橢圓形,埋於子座外層,子囊蓋外突,疣狀孔口黑色,子囊孢子眾多,類球形,熟時黑褐色,側絲單根或分枝。
烏靈參
烏靈參

生長環境


生於溫暖山坡土層較深處或河堤土坡上土棲白蟻遺棄的菌圃腔內。

分佈範圍


烏靈參主要產於四川、雲南、廣東、浙江、江西、江蘇、台灣等地。
鑒別
1:黑柄炭角菌分子座及菌核兩部分。上部子座單根和分枝,高3-15cm,長棒狀或近圓柱狀,內部實,近白色,外部暗色,灰褐色至黑褐色,頂端純圓,長1.5-12cm,粗0.2-0.5cm,粗糙。柄長1.3-6cm,粗0.2-0.3cm,有縱皺,基部延伸呈根狀。子囊殼突起,半埋生,呈長方橢圓形,680-780×310-400µm,孔口疣狀,暗黑色。子囊呈圓筒狀。孢子近橢圓形,不等邊或半扁球形,褐色,4-5.2×3.6-3µm,菌株菌絲呈白色毛狀、細長。菌核與假根下端相連,卵圓形,表面粗糙,褐色至黑色,外部有一層黑褐色皮部,內部白色,直徑5-7.5cm×3-6cm經4-5天之生長后,又可交織形成一種金黃色的「原基體」小顆粒,其形狀與雞樅菌極為近似,此金黃色的「原基體」,會自行分化成「黑柄炭角菌」的小菇蕾,且很快的發育形成黑色長棒形的「黑柄炭角菌」子實體,確定非雞樅菌之原基體,吸附在龍架上原基體會逐步長大,最大的直徑有15-20公分。
2:黑柄炭角菌是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鑒定,並編錄到中國出版的《中國大型菌種》。菌株編號:22X-2001,菌株由中國微生物菌種保藏管理委員會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三十年,保藏中心登記入冊編號:CGMCCNo.1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