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仙山

武陵仙山

徠武陵仙山位於黔江石會鎮,國道319線旁,距黔江城28公里,為武陵山脈腹地、川鄂邊境名山。山峰綿亘十餘公里,山勢峻峭,奇峰兀立,危崖深谷,雲纏霧鎖。主峰海拔1092.8米,與主峰對應的羽人山,山勢陡峭,突兀不齊,秀麗如屏,譽為“羽人仙鬟”。

景區簡介


武陵仙山
武陵仙山
在中國的版圖上,有一座綿延了渝、鄂、湘、黔4省(市)、面積約10萬平方公里的大山脈,那就是巍巍武陵山。武陵山是褶皺山,長度420公里,一般海拔高度1000米以上,最高峰為貴州的鳳凰山,海拔2570米。山脈為東西走向,呈岩溶地貌發育,主峰在貴州的銅仁地區梵凈山。武陵山脈覆蓋的地區稱武陵山區,現在也習慣稱武陵山片區
方圓十多平方公里的武陵仙山,由於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蔚為壯觀的砂岩大峰林地貌風光。有專家到黔江考察之後在技術性評價報告中寫道:“武陵仙山具有不可否定的自然美,因它擁有壯麗而參差不齊的山峰,鬱鬱蔥蔥的植被以及清澈的湖泊、溪流,還有美麗無比的溶洞和陰河。”
武陵仙山
武陵仙山
武陵仙山山峰因砂質頁岩風化剝落而姿態萬千,如公孫相攜,似婆媳悄語,象八仙赴會,似動物世界……因勢賦形,惟妙惟肖。其羽人山、公母山、八角廟、雙石墩諸峰都有一個娓娓動聽的故事傳說,令人暇思。主峰海拔1092.8米,登臨峰巔,一覽群山,岩巒層疊,青山如波,白雲如絮,峰雲相攜。與主峰對應的羽人山,山勢陡峭,突兀不齊,秀麗如屏,譽為“羽人仙鬟”。
武陵仙山上古木參天,綠葉婆娑,林蔭蔽日。許多珍稀植物點綴其間,如紅豆杉、黃杉、鐵尖杉、水杉白豆杉、馬尾松等,被譽為“松杉王國”。林中有麂子金錢豹、黃猴、野豬、獐子錦雞等動物出沒,賦予武陵仙山勃勃的生機與
武陵仙山
武陵仙山
靈氣。以武陵仙山為中心的19.2萬畝的廣闊林區已被批准為“黔江國家森林公園”。
武陵仙山曾為朝山問道的聖地,這裡的宗教始自漢唐,盛於明清,清代曾與貴州梵凈山、四川峨眉山齊名。武陵仙山佛、道、儒三教並存,極盛時廟宇廣布,寺僧數百,香火繁華。其真武觀、香山寺、觀音閣、天子殿、川祖廟、蓮峰寺及朝山大道上遍布的小廟充分體現了能工巧匠巧奪天工的建築藝術。可惜在“文革”中大部分被毀,現僅存香山寺、天子殿主殿、真武觀山門等遺址,但依然從中可以透視出當年的宗教盛況。

名稱由來


武陵仙山
武陵仙山
有人甚至將武陵山的特點概括為五個方面:一是石峰石柱之形神兼備,壯麗奇幻;二是石峰高度密集,多達百餘座,成為真正的“峰林”;三是分佈範圍寬廣,連綿成片,蔚為壯觀;四是峰間溝壑縱橫交錯,配合峰林構成世間罕有的絢麗圖畫;五是林茂水豐,蒼翠連綿,既為砂岩峰林增添秀色,又為保持水土,減少雨水侵蝕破壞提供了良好條件。武陵仙山原本不叫這個名字。幾千年來它一直就叫武陵山,可是為何又平白地多出一個“仙”字來呢?那是因為它神聖的名下己然打上了現代文明的烙印。
二十一世紀初,各地興起了冠名搶注,武陵山這個叫了若干年的名字一下被近在咫尺的涪陵人搶注了,當黔江人如夢初醒的時候,這座搬不動移不開的武陵山品牌,卻永遠地被人拿走了。因為武陵山過去曾是香火特旺的佛教聖地,黔江人便給它的前面加了一個“仙”字。

地理景觀


武陵仙山
武陵仙山
在武陵仙山深深的腹地,滿眼所見的,是山連著山,山套著山,山銜著山,山抱著山。千山萬嶺,峰巒疊障。農民們在狹窄的坡地上種瓜點豆,連一尺見方的泥土都不肯放過,統統被墾為耕地。山裡漢子在那裡犁地,三五步便到了頭,半站在懸崖邊,既不能進,也不能退,於是,人們只得從泥土裡提起沉重的犁轅,使勁兒往後拉,身子后坐,幾乎懸空在山崖外。
這裡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等十多個少數民族居住,有著豐富的少數民族文化和秀麗的風景,其中武陵山脈主峰——真武觀,奇峰石怪,為五大佛教聖地之一;烏江畫廊從幾十里個擦肩而過;為世界著名的國家森林公園張家界相鄰而居;古代的南長城湘西鳳凰出去不遠;黔江的小南海為世界保存完好著名的地震遺址;恩施的清江河和黔江的阿蓬江、酉水河,為土家族的發源地。這裡山同脈,水同源,樹同根,人同俗,經濟文化長期落後,不為外人所知,但是這裡的民族卻有著悠久的歷史,為共和國的誕生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現在,武陵人已經走出“有武陵人捕魚為業”的桃花源式夢想生活的禁錮,他們正在走出大山,在發生著歷史性的變革,這塊土地正在成為中華大地腹心地帶的一顆倍受關注的璀璨明珠。
出黔江城,沿國道319線西行30來公里,這裡即至小武陵山。小武陵山在地球上的位置為:東經108°35′——108°41′,北緯29°32′——29°36′。山峰綿亘十餘公里,山勢峻峭,奇峰兀立,危崖深峽,雲纏霧鎖。看那山山兀立的奇峰,似公孫相扶,似婆媳悄語,或如背負竹簍者,或如手牽羔羊者,彷彿八仙赴會,酷似唐僧取經……因勢賦形,莫不畢肖。
小武陵山的主峰海拔1092.3米,有“武陵峰萬仞,突兀鎮黔江”之說。立峰顛,覽群山,見青山如波,白雲如絮,峰雲相攜,萬千變化。微風徐來,含煙凝碧,奇峰隱約;驟風突至,雲海翻騰,諸峰匿跡。小武陵山的峰頂原有一真武觀,建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2年),廟宇座落在四塊小平台上,每台建有一座木質結構的樓宇,共百餘間。月白風清之夜,看孤峰凌霄,瓊閣飛起,疑為仙境。當年這裡曾是朝山問道的聖地,與貴州的梵凈山齊名。清《酉陽州志》載:“寺僧恆數百人,常住半足,向數年一啟戒壇,遠近淄流,奔赴不絕,香火之盛,殆甲全州。”惜廟宇幾經火焚,現僅存山門一座。山門上的石刻對聯仍清晰可識,聯曰:“玉筍凌空曾向瓶中靡珠露;山環皓月好泛缽里現曇花”。與小武陵山主峰相對的是羽人山。山峰陡削,突兀不齊,終日煙雨蒙蒙,若隱若現。以“武陵霧雨”、“羽人煙鬟”之名,被列入黔江十二景中。
武陵仙山
武陵仙山
晚清名臣張之洞任四川學政時到酉陽主考,騎馬沿官道行進,路宿於此,流連忘返,吟詩讚曰:“尚愛此山看不足,每逢佳處輒參禪。”武陵風光,可見一斑。
奇特多姿的地貌景觀。武陵山共有石峰數百座分佈在周圍,峰體分佈在海拔400~1200米,高度由幾十米至數百米不等。峰林造型景體完美無缺,若人、若神、若仙、若禽、若獸、若物,變化萬千。為塑造千姿百態的峰林地貌形態和幽深峽谷提供了條件。
基於上述因素,加之在區域新構造運動的間歇抬升、傾斜,流水侵蝕切割、重力作用、物理風化作用、生物化學及根劈等多種外營力的作用下,山體則按複雜的自然演化過程形成峰林,顯示出高峻、頂平、壁陡等特點。

生態系統


武陵仙山
武陵仙山
武陵仙山位於西部高原亞區與東部丘陵平原亞區的邊緣,這裡地形複雜,坡陡溝深,加上氣候溫和,雨量豐富,森林發育茂盛,給眾多物種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條件。加之武陵仙山交通不便,人口稀少,受人為干擾較少,從而保存了豐富的生物資源,成為中國眾多子遺植物和珍稀動植物集中分佈地區。據考證,干百年來武陵仙山從未發生過較大的氣候異常、水土流失、岩體崩塌或森林病蟲害大發生等現象,證明武陵仙山保持了一個結構合理而又完整的生態系統,具有極其重要的科研價值。
武陵仙山植物資源十分豐富:古樹是其中的“活文物”。武陵仙山的古樹名木具有古、大、珍、奇、多的特點。其中紅豆杉多如牛毛,樹高的達四、五十米,胸徑近兩米,被稱為武陵仙山中的寶貝。另外還有珙桐,等珍稀樹種幾十種。
武陵仙山
武陵仙山
寶貴的野生珍稀動物:武陵仙山在動物地理分佈上屬於東洋界,華中區,位於西部山地高原亞區與東區部丘陵平原亞區的交界線邊緣。這裡地形複雜,氣候溫和,雨量豐富,坡陡溝深,加之森林茂密,給動物生活、繁衍創造了良好的環境條件。經初步調查,陸生脊椎動物共有50科116種,其中包括《國家重點保護動物名單》中的一級保護動物3種,二級保護動物10種。武陵山動物世界中,較多的是獼猴,據初步觀察統計為300隻以上。當地人叫做“娃娃魚”的大鯢,則遍見於附近的阿蓬江,細沙河等溪流、泉、潭中。科學家認為研究動物生態在武陵仙山附近生態系統中的作用及兩者的關係,對於保護動物和維護生態平衡有著重要的科學價值。
多姿多彩的氣候景觀:武陵仙山的春、夏、秋、冬,陰、晴、朝、暮,氣候萬千。雲霧是武陵仙山最多見的氣象奇觀,有雲霧、雲海、雲濤、雲瀑和雲彩等形態。雨後初霽,先是膘朧大霧,繼而化為白雲,縹緲沉浮,群峰在無邊無際的雲海中時隱時現,如蓬萊仙島,玉宇瓊樓,置身其間,飄飄欲仙,有時雲海漲過峰頂,然後以鋪天蓋地之勢,飛滾直瀉,化為雲瀑,蔚為壯觀。

歷史


武陵仙山曾為朝山問道的聖地,這裡的宗教始自漢唐,盛於明清,清代曾與貴州梵凈山、四川峨眉山齊名。武陵仙山佛、道、儒三教並存,極盛時廟宇廣布,寺僧數百,香火繁華。其真武觀、香山寺、觀音閣、天子殿、川祖廟、蓮峰寺及朝山大道上遍布的小廟充分體現了能工巧匠巧奪天工的建築藝術。可惜在“文革”中大部分被毀,現僅存香山寺、天子殿主殿、真武觀山門等遺址,但依然從中可以透視出當年的宗教盛況。
清《酉陽州志》載:“寺僧恆數百人,常住半足,向數年一啟戒壇,遠近淄流,奔赴不絕,香火之盛,殆甲全州。”惜廟宇幾經火焚,現僅存山門一座。山門上的石刻對聯仍清晰可識,聯曰:“玉筍凌空曾向瓶中靡珠露;山環皓月好泛缽里現曇花”。山上古木參看天,綠葉婆娑,紅豆杉等珍稀樹種繁多,武陵山現存香山寺、天子殿主殿及真武觀山門遺址等,折射出當年的宗教繁盛。
清人張之洞到此,流連忘返,吟詩讚曰:“尚愛此山看不足,每逢佳處輒參禪。”武陵風光,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