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醫
食醫
周代掌管宮廷飲食滋味溫涼及分量調配的醫官。《周禮·天官·食醫》:“食醫,掌和王之六食、六飲、六膳、百羞、百醬、八珍之齊。”孫詒讓正義:“此雲百羞百醬,亦舉成數也。此並庖人共其物,內饔割亨煎和之,膳夫饋之,食醫唯掌其調和齊量而已。”
“食醫”這一名稱,出自《周禮·天官·冢宰》,書中在主管醫療衛生的官員下設了四種不同職責的醫官;食醫、疾醫(內科醫生)、瘍醫(外科醫生)、獸醫。食醫負責調配王室貴族飲食的寒溫、滋味、營養等,相當現代的營養師。“食醫掌和王之六食、六飲、六膳、百羞、百醬、八珍之齊”由兩個“中士”擔任。
食醫
後來醫事分科越來越細,到元代分為十三科,雖然沒再設“食醫”這個科目,但食養、食療已經為廣大醫務人員所接受,其中的方法也融化到了各科的治療與保健之中。清代著名醫家徐大椿在《用藥如用兵論》一文中,指出:“聖人之所以全民生也,五穀為養,五果不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而毒藥則以之攻邪。“聖人用來保全人民生命的健康的方法是:用主食作營養品,用水果作輔助品,用肉類作補品,用蔬菜作充養品,而藥物是用來治療疾病的。這就比較全面地介紹了飲食的養生保健的內容與作用。現代生活中,人們越來越認識到飲食養生保健的重要,食療也出現了從未有過的大普及。醫院有營養醫師,葯膳房有葯膳師、賓館、酒家有廚師,而各家各戶都有主管操持飲食的人,他們所關注的不再只是“吃飽”,而是要“吃好”。所以食療已經普及到了全國的每一個角落,再也不是天子王侯們膳食房和食醫的專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