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又喬

丁又喬

丁又喬,女,時裝設計師,【喬JOQIAODING】時裝品牌創始人及首席設計師。畢業於設計師的聖殿——英國倫敦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曾就職於法國巴黎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皮具與配飾設計部。

人物履歷


聖馬丁貝殼衣服
聖馬丁貝殼衣服
丁又喬:她要的不只是聖馬丁的肯定
丁又喬,2007年畢業於中國北京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染織服裝系,同年,進入頂尖設計師的搖籃——英國倫敦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服裝設計系繼續深造,並於2011年以優異成績畢業,成為這個通過率只有30%的院校中的佼佼者。
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是世界四大時裝設計學院之一,作為盛產時裝設計名師的名校而聞名於國際時裝界,它的時裝設計專業畢業生大多被DiorGucci等國際時裝品牌聘用。在聖馬丁學習的第二年,老師要求他們用“不是面料的材料”做衣服,丁又喬找到了一種薄薄的,灰色合成材料,這種材料輕便挺括,她用立體剪裁、編織等製作方式,完成了一件貝殼衣,當她牽著模特走到教室中間時,大家都沉默了,良久,平時少言寡語的系主任,一個快70歲的老頭突然爆了一句粗口:“這件衣服太他媽美了!”
在聖馬丁學習的時候,丁又喬在倫敦V&A博物館邂逅了“來自紫禁城的中國袍服展”,這場展覽給她帶來的震撼簡直難以言表,也正是這場展覽堅定了她紮根中國傳統文化的設計方向。2011年從聖馬丁畢業的丁又喬選擇了回國創 業,她創建了屬於自己的時裝品牌【喬JOQIAODING】,她為這個品牌賦予了“輕中式·慢生活”的概念,丁又喬認為每個設計師都有屬於自己的空氣,這種空氣就是撫育她成長的故鄉和文化。只有深深地紮根於故土中,吸收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養分,才能創造出偉大的作品。好的設計師需要做到的不只是創造,更有傳承。把民族精髓從歷史的陳列館里拿出來,吹一口仙氣兒,變成活物,這是一種責任。
LV作品
LV作品
丁又喬:“偏執瘋狂”讓她和LV相見恨晚
2009年,LV和聖馬丁合作舉辦了一場箱包比賽。規則很有趣:從LV最經典的10款包包里,自選一款,做出延伸的系列設計。
丁又喬喜歡包,她家裡有一個大衣架,看到喜歡的包就買回來掛上去,最後掛成了一棵“聖誕樹”。參賽的時候,她的想法很簡單:選不上就自己用!所以,當別的學生只做了設計圖時,她卻花了一周時間,硬是用縫紉機手工完成了兩個“丁又喬的LV”。最後,她以第一名的成績被LV選中,獲得了到巴黎總部工作的機會。
LV是設計師的天堂。“無論你想要什麼材料,第二天它就會放到你的桌上。設計部的地上胡亂扔著各種成品,略有瑕疵的,都會被直接剪掉!”
LV的嚴謹、認真,也是丁又喬一直堅持的設計態度,加之聖馬丁專業設計訓練的影響,丁又喬對自己的每一件作品都表現出近乎偏執的認真。材料,她只選最好的絲、棉、麻;設計,經常改了又改,有一毫米的誤差都會推倒重來。丁又喬說:“每一件成衣,我們都會用燈照著一寸一寸地看。哪怕是內襯上有一根絲略粗一點,那件衣服就廢了。”
丁又喬:每一件衣服都有屬於自己的中國靈魂
【喬JOQIAODING】品牌所體現的是傳統與現代中國的完美融合,在“喬”的設計里,你很少看到青花、襟扣那樣傳統意義上的中國元素,但只需一眼,你就會知道,那就是中國的神韻,是用現代的設計和剪裁方式完美展現的中國神韻。
丁又喬 在聖馬丁的畢業作品是一襲白袍,單調的色彩通過豐富的剪裁,呈現出強大的張力:冷靜、保守、禁慾……那是當時她眼裡的中國。那套作品最終被選中,參加了倫敦時裝周聖馬丁專場秀,這不光是對丁又喬的肯定,更是對她背後文化的肯定。
“喬”的每一件設計都離不開傳統文化的滋養,從戰國時期的少女陶俑,到宋代的《瑤台步月圖》,再到胡適先生的《我們要我們的自由》,她的靈感都來自遙遠的時代,這些穿越時代的文化藝術作品是“喬”生長的河床,他們所賦予“喬”的是一場傳統審美的復興。

成長曆程


2011
生活照
生活照
創建獨立時裝設計師品牌【喬JOQIAODING】
任青原服飾總經理
2010
法國巴黎
就職於路易威登集團LVMHLouisVuitton品牌皮具與配飾設計部
2009
英國倫敦
榮獲路易威登LouisVuitton與聖馬丁舉辦的箱包設計比賽第一名
2006年
榮獲中國國際時裝周『神羽杯』時尚生活設計邀請賽金獎

品牌發展


丁又喬
丁又喬
【喬JOQIAODING】成立於2011年,是由丁又喬 創立的設計師品牌。主要針對25-40歲,對時尚有
獨特理解的女性,【喬JOQIAODING】旨在發現中國傳統文化之美好,設計適宜現代女性的,年輕、輕鬆的【輕中式】女裝。
【喬JOQIAODING】堅持選用自然、舒適的面料,尊重個體特質的原則;服裝款式年輕、輕鬆、時尚,以設計襯托出穿著者原有及潛在的個性魅力。
【輕中式·慢生活】是【喬JOQIAODING】一直追求的設計理念與風格。設計師丁又喬 希望通過自己的設計讓更多人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從了解到喜愛,再從喜愛到傳承,讓傳統文化滲入人們的生活,滋生出新鮮的民族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