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林放的結果 展開
林放
春秋時學者
林放,字子丘(邱),春秋末魯國人,故里在今山東新泰市放城鎮。(生於公元前552年卒於公元前480年)。約與孔子同時代。以知禮著稱。曾向孔子問禮。《論語·八佾》:“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後世尊為先賢。
目錄
林放(生卒年不詳),春秋魯國人(今新泰放城鎮)。春秋時著名學者。
據史書記載,他是殷代忠臣比干的後裔。一生致力於禮的研究。他曾向孔子問"禮之本"。孔子稱讚說:"這個問題意義重大呀!就一般禮儀說,與其鋪張浪費,寧可相互節儉;就喪禮說,與其儀式周到,寧可哀慟悲傷。"(《論語·八佾》)
相傳他終生不仕,隱居泰山,高卧山林,放浪於松石雲水之間,向進山香客宣傳孔子的學說,並給當地山民傳授禮、樂、書、數等文化知識,做了很多有益於人民的事情。他虛心好學,造詣頗深,在當時已負盛名。正因為他對禮的傳播和發揚光大作出了貢獻,所以受到歷代帝王、文人的景仰。漢代的文翁特為林放繪製了肖像。唐代曾在林放故里放城,修建林放祠。清乾隆年間曾出土《林放祠記》的唐碑。至今放城的南閣子、北閣子,還傳為林放祠的遺跡。曲阜城外還有"林放問禮處"等遺跡。
春秋魯國林放之所以被後世尊為先賢,因其對“禮”頗有造詣,曾與孔子共同研討過“禮”。《論語·八佾》載:“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楊伯峻譯文說:“林放問禮的本質。孔子說:‘你的問題意義重大呀!就一般禮儀說,與其鋪張浪費,寧可樸素儉約;就喪禮說,與其儀文周到,寧可過度悲哀’。”林放對“禮”的研究在當時已負盛名。《論語·八佾》還記載了季氏旅(祭祀)泰山之事。季氏為當時魯國的“三桓”之一,掌控著魯國的大權。然而季氏僅為魯國的大夫,沒有資格去祭祀泰山,只有天子和諸侯才有祭祀“名山大川”的資格。因此孔子認為季氏祭祀泰山是“僭禮”。於是,孔子問季氏的家臣,也是孔子的學生冉有。對冉有說:“你不能阻止嗎?”冉有說:“不能。”孔子道:“哎呀!竟可以說泰山之神還不及林放(懂禮,居然接受這不合規矩的祭祀)嗎?”這段記載一方面是對冉有的責備,另一方面是對林放知禮的讚揚。更顯孔子面對社會風氣敗壞的局面敢於批評的精神。從現有史料分析,林放一生潛心研究禮學,不顯於世,終老於曲阜,卒后葬曲阜城南。歷史典籍對林放的記載亦隻言片語。但其“問禮”之舉,對弘揚封建禮教作出重要貢獻,對後世影響很大,深受歷代儒家的讚揚和歷代統治者的推崇。漢代文翁在所作描繪孔子及孔門先賢的巨型畫作《禮殿圖》中,特為林放繪製了肖像(見李啟謙《孔門弟子研究》)。唐開元二十七年(740),唐玄宗李隆基追贈林放為清河伯。唐大和八年(834)春,乾封縣(治所在今泰安市東南舊縣)人建林放祠於其故里放城集(今新泰放城鎮駐地)(見周郢《泰山通鑒》第62頁)。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宋真宗趙恆下詔書追封林放長山侯,並從祀孔子廟廷。當時知名朝臣散大夫刁衎(945—1013)作《先賢林放贊》一首,對林放高度讚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