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菀屬

桔梗目菊科植物

Aster L. 紫菀屬,菊科,約500種,分佈於溫帶地區,北美尤盛,我國約100種,各地均產,其中有很多種類供觀賞用;紫菀A.tataricus L. f. 則為常用藥材,產華北、東北和西北,根能潤肺化痰、止咳。多年生草本,稀一年生;葉互生。頭狀花序異性,放射狀,排成傘房花序式或圓錐花序式,稀單生;總苞片數列,草質,外列常較短。

基本資料


屬中文名:紫菀屬
屬拼音名:ziwanshu
屬拉丁名:Aster
科:菊科
分佈:美國北部,我國長江流域及其以北的廣大地區。

生長習性


喜光照,適宜種植於排水良好的土壤中,抗性強,少病害。

名稱由來


在英文中,紫菀的名字Aster來自於古希臘語的單詞astron ,意思是「星」,並經過具有同樣意思的拉丁文單詞astrum而被引入,人們用這個詞實際上是在描述紫菀的花序。
在園藝中,人們通常按照習慣,把分類變更之前及之後的植物都統稱為「紫菀」。在園藝中,人們通常按照習慣,把分類變更之前及之後的植物都統稱為「紫菀」。

植物介紹


多年生草本亞灌木或灌木。莖直立。葉互生,有齒或全緣。頭狀花序作傘房狀或圓錐傘房狀排列,或單生,各有多數異形花,放射狀,外圍有1-2層雌花,中央有多數兩性花,都結果實,少有無雌花而呈盤狀。總苞半球狀,鍾狀或倒錐狀;總苞片2至多層,外層漸短,覆瓦狀排列或近等長,草質或革質,邊緣常膜質。花托蜂窩狀,平或稍凸起。雌花花冠舌狀,舌片狹長,白色,淺紅色、紫色或藍色,頂端有2-3個不明顯的齒;兩性花花冠管狀,黃色或頂端紫褐色,通常有5等形的裂片。花藥基部鈍,通常全緣。花柱分枝附片披針形或三角形。冠毛宿存,白色或紅褐色,有多數近等長的細糙毛,或另有一外層極短的毛或膜片。瘦果長圓形或倒卵圓形,扁或兩面稍凸,有2邊肋,通常被毛或有腺。
對於紫菀屬的範圍有不同的觀點。廣義的紫菀屬還包括其他鄰近的屬。這些鄰近的屬在中國有東風菜屬 (Doellingeria) ,女菀屬 (Turczaninowia) ,莎菀屬 (Arctogeron) ,狗娃花屬 (Heteropappus,馬蘭屬 (Kalimeris,裸菀屬 (Gymnaster) ,紫菀木屬 (Asterothamnus) ,乳菀屬 (Galatella) ,麻菀屬 (Linosyris) ,岩菀屬 (Krylovia) ,鹼菀屬 (Tripolium) ,翠菊屬(Callistephus) 等,在這裡都不列入紫菀屬中。至於華菀屬 (Wardaster Small) 主要以花藥基部有稍尖的附片與紫菀屬為區別,但稍尖的附片在個別的紫菀屬植物中也可見到,似仍應列入紫菀屬。
紫菀屬是紫菀族中最大的屬。由於不同學者對屬的範圍的觀點不同,所包括的種的數目也不一致。據較近的估計有250種 (Burges 及 Alexander, 1933, Cronquist,1933) ,600種(Core, 1955) 或1000種 (Phillips, 1950) 。廣泛分佈於亞洲、歐洲及北美洲。狹義的紫菀屬在中國近百種。

繁殖培育


生長期1~2周施一次追肥,入冬前灌凍水。2~3年分栽一次,除去老根。可用修剪調節花期和株高。國慶節用花可8月底最後一次摘心。

主要用途


該屬中很多的種、雜交種和變種都被種植在花園裡,因為它們具有吸引人而多彩的花朵。
紫菀屬的植物也被一些鱗翅目昆蟲的幼蟲作為食物。紫菀屬的植物也被一些鱗翅目昆蟲的幼蟲作為食物。
其中紫菀( A. tataricus Lf)則為常用藥材,產於華北、東北和西北,根能潤肺化痰、止咳。

所有物種


凹葉紫菀
巴塘紫菀
巴塘紫菀(原變種)
巴塘紫菀匙葉變種
巴塘紫菀原變種
白背變種
白背小舌紫菀
白背紫菀
白舌紫菀
白雪變種
白雪銀鱗紫菀
扁毛紫菀
糙葉小舌紫菀
察瓦龍紫菀
長梗紫菀
長毛三脈紫菀
長毛小舌紫菀
長葉紫菀
長圓葉變種
長圓葉褐毛紫菀
匙葉巴塘紫菀
川鄂紫菀
大花紫菀
大埔紫菀
大葉小舌紫菀
單頭峨眉紫菀
德欽紫菀
等苞紫菀
等苞紫菀(原變型)
等毛變種
等毛短舌紫菀
低小東俄洛紫菀
滇西北紫菀
東俄洛紫菀
東俄洛紫菀(原變型)
東俄洛紫菀低小變型
東俄洛紫菀多枝變型
短莖紫菀
短毛紫菀
短毛紫菀(原變種)
短毛紫菀細舌變種
短毛紫菀狹苞變種
短舌紫菀
短舌紫菀(原變種)
多花麗江紫菀
多枝東俄洛紫菀

相關鏈接


http://www.lvhua.com/chinese/flora/detail.asp?id=332
植物生物學植物學菊科植物分類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