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7軍
前身是華北軍區第2縱隊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7軍的前身是華北軍區第2縱隊。該縱隊是由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第115師部分主力部隊,與晉察冀軍區所屬冀察軍區為基礎發展而來的。
第2縱隊所轄第4、5旅源於八一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西百色起義所創建的工農紅軍部分團隊。主要有紅1團、紅13團、紅3團。1937年6月,上述部隊合編為紅軍第一軍團第1師。抗戰爆發后,該師改編為八路軍第115師獨立團。所屬之紅1團、紅13團、紅3團依次編為獨立團第1、2、3營。
1937年9月,八路軍第115師在平型關首戰告捷后,主力部隊南下,師政治委員聶榮臻率獨立團、騎兵營、教導隊等部,以五台山為中心在晉察冀三省邊界地區開展游擊戰,創建敵後抗日根據地。獨立團在冀西、晉北、察南的淶源、廣靈、靈丘、蔚縣一帶活動,部隊由1700餘人迅速擴大到7000餘人。11月7日,晉察冀軍區成立,獨立團劃歸該軍區兼第1軍分區,下轄第1-3支隊。1938年春,第3支隊編為鄧華支隊挺進平西,建立了平西抗日根據地。1938年5月,鄧華支隊與八路軍第120師雁北支隊(宋時輪支隊)合編為第4縱隊,挺進冀東,建立冀東抗日聯軍,創建冀東抗日根據地。10月返回平西。1939年2月,和冀東抗日聯軍合編為冀熱察挺進軍,蕭克任司令員,挺進平北,開闢抗日根據地。1942年2月,撤銷挺進軍番號,平西部隊改為第11軍分區,平北部隊改為第12軍分區。1943年,第1軍分區所屬第20團進入察南地區,與第11軍分區北山支隊一起,建立了第13軍分區。1944年9月,晉察冀軍區組建二級軍區,冀察軍區成立,轄第1、第11、第12、第13、第19軍分區。轄區在北平(今北京)、保定、陽高、商都、沽源之間。郭天民任司令員,劉道生任政治委員。冀察軍區成立后,投入抗日戰爭攻勢作戰和戰略反攻,開闢察哈爾,出擊北平、察北等地。抗戰勝利后,為粉碎國民黨軍隊的進犯,壯大人民武裝力量,保衛人民勝利果實,1945年10月,晉察冀軍區所屬部隊進行擴編,由冀察軍區第1、第12、第13軍分區部隊各一部組成冀察軍區劉道生縱隊,轄第8旅(以第12軍分區之第10、40團和龍崇赤支隊為基礎,擴編為第22、23、24團組成)、第10旅(主力團組成縱隊后,各軍分區又組建獨立團,第1軍分區增編第28團、第13軍分區增編第27團;之後又將第27、28團合編為第10旅);由冀察軍區第1、第12、第13、第19軍分區組成冀察軍區郭天民縱隊,轄第6旅(以第1軍分區第3、25、45團為基礎,將新1、新3團分散補入各團,改稱第16、17、18團合編組成)、第7旅(以第11軍分區之第7、新5、第44團為基礎,將新4團分散補入各團,改稱第19、20、21團合編組成)、第9旅(以第13軍分區之第20團、北山支隊擴編成的第25、26團編成)和騎兵旅(以第19軍分區三個騎兵大隊擴編為騎兵第1、2、3團編成)。冀察軍區劉、郭縱隊合稱為冀察縱隊,郭天民任司令員,李天煥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易耀彩任參謀長,下轄第6、第7、第8、第9、第10旅和騎兵旅,共2.5萬餘人。縱隊組成后,同月,參加綏遠戰役,攻克隆盛庄、武川等城鎮。
1946年3月,冀察縱隊進行整編,複員1.3萬餘人,撤銷第9、第10旅番號,將部隊分別補入其他各旅;騎兵旅調出。轄第6、第7、第8旅。6月,晉察冀野戰軍成立。7月,冀察縱隊改稱晉察冀野戰軍第2縱隊,郭天民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韓偉任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向仲華任政治部主任,原第6、第7、第8旅改編組成第4、第5旅,共2.7萬餘人,隸屬於晉察冀野戰軍。7月至10月,該部先後參加了大同、集寧戰役、張家口保衛戰。11月,參加易滿戰役。
1947年1月,郭天民調離縱隊,楊得志任縱隊司令員,李志民任政治委員,冀中軍區獨立第8旅調歸該縱隊改稱第6旅。同月,參加保南戰役。4月,參加正太戰役。6月,楊得志調離縱隊,陳正湘任司令員。6月至7月,參加青滄戰役和保北戰役。9月,參加大清河北戰役。11月,參加清風店戰役。11月,參加石家莊戰役。12月,參加了平漢路破擊戰役,攻佔吳村、高洛地區。1948年3月,參加察南、綏東戰役,攻克廣靈、陽原等縣城。5月,華北野戰軍第2兵團成立,第2縱隊隸屬該兵團建制,陳正湘任司令員,李志民任政委,韓偉任副司令員,趙冠英任參謀長,劉國梁任政治部主任。7月,第4旅調離縱隊。8月,華北野戰軍第3兵團成立,第2縱隊轉隸該兵團建制。9月,參加綏遠地區作戰。12月,參加平津戰役,協同友軍殲滅張家口、宣化等地國民黨守軍。
1949年1月,根據中央軍委關於統一全軍部隊編製序列和番號的決定,華北軍區部隊進行整編,華北野戰軍第3兵團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0兵團。2月,第2縱隊在北平沙河鎮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7軍。韓偉任軍長,曠伏兆任政治委員,馬龍、劉儒林任副軍長,趙冠英(后曾美)任參謀長,劉國梁任政治部主任。所轄第5旅改稱第199師,李水清任師長,李布德任政治委員;第6旅改稱第200師,盛治華任師長,鍾華農任政治委員。第67軍組建后,隸屬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0兵團。4月,參加太原戰役,攻克卧虎山。5月,進駐塘沽、山海關地區擔負海防任務。7月,華北軍區獨立第210師調歸該軍,改稱第201師。同時,由原國民黨軍第92軍第21師改編的獨立第53師分別編入該軍各師,全軍共4萬餘人。
1949年10月1日,第67軍第199師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受閱部隊,參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光榮地接受了黨和人民的檢閱。
1950年8月22日,第20兵團撤銷,第67軍歸華北軍區建制。1951年2月7日,重建第20兵團,第67軍又歸第20兵團建制。
1951年6月,第67軍赴朝參戰。代軍長李湘(后邱蔚任軍長),曠伏兆任政委,劉蘇任參謀長,鍾華農任政治部主任。各師先後增編炮兵團。第22師調歸該軍,部隊分別補入各師。從1951年6月至1953年7月,在金城地區擔負作戰和防禦等任務,先後參加了1951年秋季防禦作戰、1952年秋季反擊作戰和1953年夏季反擊作戰等戰鬥和戰役。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全軍湧現出范仁和、張富榮、任西和、唐風青、李占廣、劉東升等15973名功臣,立功單位577個,1.9萬多名將士犧牲。1954年9月,奉命從朝鮮回國。80年代參加對越自衛還擊戰。
1985年,第67軍改編為第67集團軍。
1998年,第67集團軍撤消,其所屬第199摩托化步兵師和200摩步旅調歸第26集團軍所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