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永通橋的結果 展開

永通橋

中國河北省石家莊市趙縣境內橋樑

永通橋,俗稱小石橋,位於河北省趙縣趙州鎮永通西路路北的冶河之上。其建築的藝術風格和結構形式與安濟橋(大石橋)近似,且小於安濟橋,故又稱小石橋,與安濟橋並稱“姊妹橋”。始建於唐代宗永泰年間(765年~766年),取永遠通濟之意而得名,已有1200多年歷史,比安濟橋晚160餘年。

永通橋是一座帶腹拱單孔並列券敞肩式石橋,在橋樑“敞肩圓弧拱”的發展上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橋長32米,寬6.34米,主拱券由20道獨立拱券並列砌築而成,大券上伏有小拱4個。橋欄長32.7米,跨徑26米,拱矢5.34米,橋面寬度,東西兩端各6.7米,中間6.2米。因橋兩端肩部各有二個小孔,故又稱敞肩橋。橋欄板雕刻一為兩端雕斗子蜀柱,中間用鴕峰托斗,華板通長無格,保留了宋代以前的手法;一為荷葉墩代斗子蜀柱,華板分兩格,屬明代藝術風格。在各小券的撞券上都有河神浮雕,北面東端小券墩上雕飛馬,西端券面雕魚。從現存實物看,應為唐、明、清不同時代的作品。

1961年3月4日,永通橋(小石橋)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


始建於唐代宗永泰年間(765年~766年),已有1200多年歷史。永通橋比安濟橋晚160餘年,坐落相距不足3千米。
永通橋
永通橋
金代明昌年間(1190年~1196年),永通橋第一次修繕。據考證,曾對永通橋進行過一次較大規模的修繕。可能是修復了橋端二小拱和橋南側坍塌的主拱。
明正德二年(1507年),永通橋第二次修繕,主要是增補了欄板。
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秋,永通橋第三次修繕,到次年夏季竣工。據光緒《趙州志》王之翰《重修永通橋記》載,明時,橋已是“鋪石磨礱,欄板斜倚,蓋行者病其坎毅,而居者又嘆其傾頹”。由郡孫寅、張歷春“持簿募緣”集資組織修繕。這次修繕,主要是修補了橋面鋪石和欄板。
明崇禎六年(1633年),永通橋第四次修繕。據1986年修繕永通橋時,在橋上拆下兩塊殘碑刻,經分析研究,這兩塊殘碑是一通碑。開頭刻“重修永通橋記”,尾刻“崇禎六歲次癸西仲夏之吉”。這次修繕同樣是民眾集資修繕,修補了橋面石和欄板,還可能修繕了橋拱。
清嘉慶四年(1799年),永通橋第五次修繕。據1986年修繕永通橋時,在橋上拆下一塊碑記,開頭刻“重修永通橋記”,尾刻“嘉慶四年六月轂旦”。碑文刻有“季冬四年仲夏落成”。此碑由趙州直隸州事長和綸撰文,此次修繕由官方主持。
永通橋自清代修繕后,至民國時已比較殘破。為了保護好這一文化遺產,原國家文化部於1984年6月決定重修永通橋。
1986年,永通橋第六次修繕。1986年12月動工,至1988年11月5日竣工,修繕后的永通橋基本上保持了修前舊貌。

建築特色


永通橋是一座帶腹拱單孔並列券敞肩式石橋,主拱設上、下兩道凸線,在主拱和四小拱之上均置突出的拱楣,橋檐外伸達30多厘米,在各小券的撞券上都有河神浮雕,北面東端小券墩上雕飛馬,西端券面雕魚。
永通橋承襲安濟橋(大石橋)的優點,且有新的改進:橋的大拱與小拱之比大於安濟橋。由於四個小拱的加大和抬高,構成主拱和四個小拱頂部基本平衡,使橋面坡度較小平坦。

文物遺存


綜述

永通橋造型與安濟橋相似,是一座帶腹拱單孔並列券敞肩式石橋,只是規模比安濟橋略小,古橋的橋墩、橋台等處還雕有麒麟、飛馬、飛天、金剛力士、太陽神等圖案,這種雕飾在中國橋樑史上並不多見。

敞肩

永通橋橋長32米,寬6.34米,主拱券由20道獨立拱券並列砌築而成,大券上伏有小拱4個。橋欄長32.7米,跨徑26米,拱矢5.34米,橋面寬度,東西兩端各6.7米,中間6.2米。因橋兩端肩部各有二個小孔,故又稱敞肩橋。永通橋

橋面

永通橋由於四個小拱的加大和抬高,橋面坡度甚微,僅為百分之三,接近水平。橋面兩旁有正方形望柱22根,柱板下面兩端墊在石墩上,中間懸空。

浮雕

橋欄板雕刻一為兩端雕斗子蜀柱,中間用鴕峰托斗,華板通長無格,永通橋浮雕(8張)保留了宋代以前的手法;一為荷葉墩代斗子蜀柱,華板分兩格,屬明代藝術風格。在各小券的撞券上都有河神浮雕,北面東端小券墩上雕飛馬,西端券面雕魚。從現存實物看,應為唐、明、清不同時代的作品。
永通橋欄板有雕飾圖案的共有22塊,橋欄板上的圖案多為花鳥、山水和人物,花鳥圖案,包括牡丹、蓮花、梅、蘭、竹、菊以及十字繡球、雉雞鳳凰等民間吉祥圖案。人物圖案則為歷史故事。如“高山流水遇知音”俞伯牙舟中鼓琴,鍾子期在山上挑柴駐足恭聽;還有一幅三國故事“關羽灞陵橋挑袍圖”,畫面上曹操率眾將送別關羽,關羽立馬灞陵橋上,揮舞青龍偃月刀挑起曹操的贈袍。古橋的主拱和四個小拱的券臉上均刻高浮雕吸水獸,寄託著石橋免受水害的願望。小拱吸水獸兩側雕有游魚,寓意連年有魚。兩小拱之間還有高浮雕的河神頭像。

石雕

永通橋望柱上有殘存的石雕獅子。

歷史文化


藝文

由於歷代多次維修,留下了不同時期的作品,呈現風格多樣化,所以民間素有“大石橋看功勞,小石橋看花草”之說。
北宋刺史杜德源曾為永通橋作詩一首:並駕南橋具體微,石材工跡世傳稀。洞開月夜輪初轉,蟄啟春龍勢欲飛。

傳說軼事

相傳安濟橋(大石橋)為魯班所修,永通橋(小石橋)為魯班的妹妹魯姜所修。當時兄妹爭勝,限一夜之內完工,妹妹技藝不如哥哥,所以小橋處處仿照大橋而建,天快亮的時候,還未完工。這時天神過境,暗中相助,妹妹竟然勝了哥哥,造的橋比大橋更精美。這雖然只是神話傳說,但卻說出了兩座橋各自的特徵與相互關係。

文物價值


永通橋承襲了安濟橋的優點,明代王之翰在《重修永通橋記》中,永通橋把安濟橋和永通橋並稱趙州“奇勝”。
安濟橋在世界上首創了弧形敞肩拱橋,而永通橋則把它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在“敞肩圓弧拱”的發展上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對於後來形成的“敞肩拱流派”有著重要的影響,是研究“敞肩拱橋”及其發展不可多得的珍貴例證之一。
永通橋的造型設計,在中國石拱橋上具有一定地位,成為中國單孔敞肩拱橋的代表。造型上,採取大孔之間加水門的設計,既減輕了橋的自重,又增加了泄洪量,同時使橋增加美感。
永通橋刻工精細,形象逼真,神態兼備,足可以讓永通橋成為石雕藝術的博物館。

文物保護


1961年3月4日,永通橋(小石橋)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永通橋文物保護紀念碑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9年8月13日,趙縣修建的永通橋公園主體工程基本完成,對永通橋起到一定的作用。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永通橋位於河北省趙縣趙州鎮永通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