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度脂肪肝
一種消化系統疾病
徠中度脂肪肝是一種消化系統疾病,是指肝脂肪含量超過肝臟重量的10%~25%。中度脂肪肝是由各種原因引起的肝細胞內脂肪堆積過多引起的。中度脂肪肝表現為食欲不振、乏力、厭油、腹脹、上腹部隱痛、噁心、嘔吐、皮膚鞏膜黃染等。中度脂肪肝的治療以消除病因、生活方式干預為主。中度脂肪肝可導致肝纖維化等併發症。中度脂肪肝經治療一般預后較好。
● 消化內科或內科
● 中度脂肪肝的病因有:
● 肥胖。
●
中度脂肪肝的病因之一
● 長期飲酒。
● 糖尿病、高脂血症或者肝炎。
● 營養不良。
● 結核、細菌性肺炎及敗血症等感染。
● 妊娠。
● 中度脂肪肝的主要癥狀有:
● 食欲不振。
● 乏力。
● 厭油。
● 腹脹。
● 上腹部隱痛。
● 噁心、嘔吐。
● 皮膚鞏膜黃染。
● 超聲檢查:B超對脂肪肝的檢出比較靈敏,主要依據肝血管的清晰度、超聲衰減程度等對脂肪肝進行分級診斷,是脂肪肝的首選診斷方法。
● CT檢查:其特異性優於B超,主要顯示肝實質密度普遍或局灶性降低,可以衡量脂肪肝進展的程度。超聲和CT檢查不能明確診斷的患者,可以做磁共振成像,磁共振成像能夠排除肝腫瘤等其他疾病。
● 肝穿刺活檢細胞學檢查:是確診脂肪肝的金標準,通過對活檢組織顯微鏡下觀察可以明確脂肪肝病變程度、類型、有無合併脂肪性肝炎和肝纖維化,對治療以及預后判斷亦有重要價值。
● 醫生主要依靠病史、臨床癥狀、肝功能檢查、超聲檢查、CT檢查、肝活檢等診斷中度脂肪肝。
● 病史:患者可能有長期飲酒史或有糖尿病,肥胖、營養不良及中毒性肝損傷等病史。
● 臨床表現:食欲不振、乏力、厭油、腹脹、上腹部隱痛、噁心、嘔吐、皮膚鞏膜黃染等。
● 肝功能檢查:檢查可見α1、α2及β脂蛋白增高。
● 超聲檢查:檢查可見肝實質呈微細緻密的強反射光點,深部組織回升減弱。
● CT檢查:檢查顯示肝臟密度比其他臟器(如正常脾臟、血管)低。
● 肝活檢:檢查顯示肝脂肪含量超過肝臟重量的10%~25%。
● 本病需要與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進行鑒別。
● 如果出現以上類似的表現,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請醫生進行檢查和診斷。醫生主要通過肝功能檢查、超聲檢查等來排除其他疾病,做出診斷。
● 中度脂肪肝主要採取消除病因、一般治療、藥物治療及其他治療。
● 消除病因:如長期大量飲酒者應戒酒;營養過剩、肥胖者應嚴格控制飲食,使體重恢復正常;有脂肪肝的糖尿病患者應積極有效地控制血糖;營養不良性脂肪肝患者應適當增加營養,特別是蛋白質和維生素的攝入等。
● 生活方式干預:調整飲食,提倡高蛋白質、高維生素、低糖、低脂肪飲食;增加運動量,促進脂肪消耗。
● 藥物治療:西藥常選用保護肝細胞、降脂藥物及抗氧化劑等,如維生素B、C、E,卵磷脂、熊去氧膽酸、水飛薊素、肌苷、輔酶A、還原型谷胱甘肽、牛磺酸、肉毒鹼乳清酸鹽、以及某些降脂藥物等。也可選用中藥治療。
● 中度脂肪肝不積極治療可發展為重度脂肪肝、肝纖維化。
● 中度脂肪肝經治療一般預后較好。
● 調整飲食結構,提倡高蛋白質、高維生素、低糖、低脂肪飲食。
● 每天堅持體育鍛煉,可視自己體質選擇適宜的運動項目。
● 飲酒過量者要堅決戒酒。
● 肥胖者應科學減肥,將體重和腰圍控制在正常範圍內。
● 控制血糖、血脂。
● [1] 於皆平,沈志祥,羅和生。實用消化病學.3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17.
● [2] 潘國宗。中華醫學百科全書:消化病學。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15.
● [3] Kasper DL,Fauci AS,Hauser SL,et al.哈里森內科學:消化系統疾病分冊.19版。周麗雅,譯。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