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游牧的結果 展開
游牧
詞語
游牧是在乾旱草原地區通過騎馬移動放牧的方式利用水草資源,以獲取生活資料,並保持草場可持續利用的最佳方式。游牧誕生至今已有3000年的歷史。
詞目:游牧
拼音:yóu mù
英文:rove around as a nomad
詞義:從事畜牧,不在一個地方定居的~~民族| ~~生活
[rove around as a nomad;pastoral nomadism] 居無定處,從事畜牧
游牧部落
1. 居無定處,從事畜牧。
《新唐書·西域傳下·大食》:“居 你訶溫多城,宜馬羊,俗柔寬,故 大食 常游牧於此。”清 魏源 《聖武記》卷八:“天下有城郭之國,有游牧之國,有舟楫之國。”范文瀾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二編第六章第一節:“鮮卑 拓跋 部一向在北荒游牧。”
2. 從事畜牧,不定居的。
清 陳其元 《庸閑齋隨筆·三教增為五教》:“青海 二十九旗,喀爾喀 八十一旗,蒙古 游牧五十九旗,滇 蜀 邊番數十土司,皆敬奉焉。”
游牧即騎馬移動的牧業,是在乾旱草原地區通過騎馬移動放牧的方式利用水草資源,以獲取生活資料,並保持草場可持續利用的最佳方式。
游牧
比如中國北方乾旱草原區存在著游牧族群,他們並非“逐水草而居”,大半年完全靠雪解決人、畜的飲水,夏天則集體到各個固定的湖、河邊生活。游牧民為了保護乾旱區的植被,不論冬夏,最多兩周就要搬家,以免過分踐踏蒙古包附近的草皮。他們適應了脆弱的草原生態環境,有著保護植被和水源的習慣法和成文法。這種游牧方式和草原生態存在著和諧的共生關係。
游牧,從最基本的層面來說,是人類利用農業資源匱乏之邊緣環境的一種經濟生產方式。利用草食動物之食性與它們卓越的移動力,將廣大地區人類無法直接消化、利用的植物資源,轉換為人們的肉類、乳類等食物以及其他生活所需。在較貧瘠的山地,如川西羌族地區,約要6—10餘畝地才能養活這樣的家庭。然而在當前內蒙的新巴爾虎右旗,20畝地才能養一隻羊,至少要300—400頭羊才能供養一個五口之家;因此一個牧民家庭至少需要6000—8000畝地。以上這些數字可說明,“游牧”的單位土地生產力遠低於農業生產。所知20世紀上半葉的游牧地區——如阿拉伯半島,東非、北非、中非的沙漠與疏林草原,西亞中亞山地,歐亞草原,中國西藏、帕米爾、南美安第斯山等高地,西伯利亞與中國東北之森林草原等地。
在家庭分工方面,雖然在各種游牧生計中都有依男女老幼的基本家內分工,但由於突髮狀況很多,或某些季 節性工作亟須人手,因此許多事經常都是家人相互協助共同完成。在許多定居農業社會中,特別是在中國(主要是部分漢族地區)與印度,女人只負責家內的事務及生育“生產者”(也是繼承者)。與此相對的,在所有游牧社會中女人都需直接從事生產工作。在西亞、中亞及中國藏族地區皆如此。在社會分工及相關的社會貧富階序上,由於生活所需物質器具、工具少,且它們多由附近定居城鎮的工匠製造,通常游牧社會中少有社會分工,大家都從事類似的日常游牧工作。即使部分游牧社會中有些專業技術人士,如在蒙古國西部,近代當地喀爾喀蒙古牧民中有鞣皮匠、木匠、鐵匠、閹畜手、獸醫,等等,但這些人大多仍然從事放牧。而且據報道,這些工匠都不會因其技藝而致富。在社會貧富階序方面,世界許多牧區如西亞、沙烏地阿拉伯、中亞、哈薩克及蒙古等地,都有相當富裕的牧主。
游牧
放牧是最主要的生產活動項目,其中又包含許多工作,涉及不同季節、不同牲畜,也因此涉及各種技術。放牧技術好而又勤快的牧民,與經驗差或又偷懶的牧民,其牲畜的成長、生產情況皆有天壤之別。秋季,有經驗的牧民會趕著羊撿最肥美、最營養的草吃,且經常移動。羊動得多、吃得多才能夠養膘。羊的膘夠厚,便能活過艱苦的寒冬,在初春產下健康的羊羔。有經驗的牧民,也常能夠利用冬場之外最後的一點草資源,趕著牲畜游牧,盡量延遲進入冬草場,以多保留冬場的草讓動物可賴以過冬。
牧民皆期望牲畜能多生產健康的幼畜;牲畜的生育經營,也是一項需要經驗、知識與努力的工作。動物的選種、閹割、分群、交配都需在良好的經營控制之中,如此才能在適當季節讓母畜生下幼畜。由於同類幼畜都在年中同一時段出生,因此“接羔”(接生小羊)季節牧民十分繁忙。小羊出生時或太弱需人工照顧,更普遍的是,小羊第一次吸母羊的奶有時需人協助,這也是協助母羊認識小羊的關鍵時刻。牧民皆傾向於維持最低數量的種畜(雄畜),其餘的雄畜都需閹割。此一方面是為了便於選種、控制交配;另一方面,未閹割的雄畜難控制,發情時易躁怒,肉質也不好。擠奶、制酪、剪毛、屠宰、集糞等工作,直接涉及牧民日常衣食所需,或以相關產品來交換其他生活用品。擠奶、制酪在許多游牧社會中都是女人與老人從事的工作。在春、夏、秋季,幾乎每日都要擠奶2—3次;即使在冬季與早春,也需擠一些畜奶以供食用。收集羊圈、牛圈中的糞便,曬乾、堆積,以作為炊煮、取暖的燃料,這也是牧民的日常工作。即使牧地附近有山區林木,許多游牧人群仍視畜糞為最好及最穩定的燃料來源。剪毛作為日用(衣物、帳幕、繩索的原料)或出賣,也是一年中的重要工作。青海南部至四川北部的藏族牧民,剪羊毛通常在初夏7月,剪牛毛在4、5月間。相關工作除剪毛外,還有以牛羊毛搓繩、編織、縫補帳幕以及運送販賣等
在游牧社會的日常生活中,最小、最基本的人群應是家庭與牧團。游牧家庭,一般是人類最基本的家庭組合方式,只包括一對夫妻及他們的未婚子女。當然也有鰥寡單親帶著孩子的家庭,或有近親同住而較大的家庭。有些游牧人群的家庭較大,如阿穆拉貝都因人經常為三代同在一家庭中——已婚兒子及其妻兒與其父母同住。同一家庭的人經常也就是住在同一帳幕中的人,因此“帳”通常是游牧社會稱呼家庭的數量單位。如說這個家族或部落有多少“帳”,大約便是指它有多少家庭。
同家庭的人住在一起,共同擁有畜產,共同分擔所有放牧工作,也同炊共食並分享收成。在農業定居社會(如印度、東南亞與中國)所常見的女性社會地位低、無財產繼承權等現象,在大多數游牧社會中都並非如此。女兒在出嫁離開家庭時,或在出嫁后其母家分產時,經常都可分到一分畜產。在嚴格區隔男女、嚴格控制婦女行動的伊斯蘭教世界中,游牧貝都因人的婦女則在家中有較大的權力,行動較自由,而且在當地觀念中“帳幕”是家中女主人的財產。在家庭、牧團或牧圈等人們日常接觸的群體外,一個人又是一層層更大社會群體的成員。這些一層層由小而大的社會群體,經常也是人們所相信或宣稱與自己有親疏血緣關係的群體——家族、氏族、部落。
Introduction To Nomads
英文名: Introduction To Nomads
別名: Нүүдэл
藝術家: Cuthberth
發行時間: 2008年
地區: 蒙古
語言: 蒙古語
專輯介紹:
以蒙古族民間音樂為基礎的輕音樂。
Nomadic Chill Out像字面,清涼的游牧
渴望逃離都市沉悶的發朴歸真~得以片刻的清新
專輯曲目:
01. Бороо (6:32)
02. Оргил Дээгvvр (6:02)
03. Хязгааргvй Бодол (6:42)
04. Тэхийн Зогсоол (5:43)
05. Нvvдэлчдийн Домог (5:14)
06. Хотын Хэмнэл (5:18)
07. Гоолингоо (7:28)
08. Зvvд (7:47)
09. Нvvдэл (8:28)
10. Бороо (6:32)
11. Зугаалсан нь (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