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村鎮

汪村鎮

汪村鎮位於黃山市休寧縣西南邊陲,面積121平方公里,人口10742人(2020),距休寧縣城66公里,交通便利,經濟較為發達。

鄉鎮簡介


汪村鎮現有森林面積149098畝,其中竹林10180畝,活立木總蓄積量34萬立方米,年產優質木材10000立方米,年產毛竹10萬餘株;森林覆蓋率達 82%,森林後備資源豐富。擁有高效優質茶園6000餘畝,主要分佈在沿河兩岸的洲地及海拔450米以上的高山上。這裡屬亞熱帶氣候,四季分明,雨水豐沛,年降雨量在1400——1600毫米。該地植被茂密,水質清純,土壤肥沃,無任何污染,具有獨特的自然生態環境,是全國有機茶主要產地之一,目前年產優質茶葉100餘噸,其中名優茶300噸,主要產品有新安源銀毫、新安源翠芽、新安源有機綠茶等。
汪村鎮是一個典型的以林茶經濟為主的山區鎮,自然環境優美,山清水秀,交通方便,基礎設施建設較為齊全。6個行政村,22個村民小組已開通程式控制電話,有線電視覆蓋率達85%以上,信息反饋敏捷。
汪村四絕
紅色勝地石屋坑 素有“皖南革命搖籃”之稱的汪村鎮石屋坑,可謂紅色旅遊之一絕。這裡曾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皖浙贛省委機關駐地。為緬懷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1993年,縣有關方面籌資在石屋坑村口興建了流芳亭、紀念館、紅軍屋。 1998年5月,中共皖浙贛省委駐地舊址被列入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屋坑是黃山市乃至安徽省的紅色地標,是片紅色熱土、革命聖地。石屋坑地處皖贛邊界六股尖北麓,群山環繞,山清水秀。數十幢馬頭牆高聳的徽派民居掩映在古木參天的莽莽叢林中,村民們鑿石開山為壁,壘石作磚砌牆,把一座座精美絕倫的石房子依山就勢建在陡峭的石崖上。村名“石屋坑”名副其實。紅色年代里的那種奮鬥精神在這裡得到充分的展示,石屋坑的石屋可謂天下一絕,在紅色旅遊的同時盡可細細品味。
四柱同心廣德堂
汪村鎮境內各個村落無不是純一色的徽派民宅,粉牆黛瓦馬頭牆。到處洋溢著濃厚的徽風古韻。家家戶戶廳堂的擺設一律是八仙桌太師椅,中堂楹聯,一應俱全。許多明清時代留下的古民居內保存有大量的木雕石雕和各種精明的古典傢具。走進汪村,深入農戶,許多快要消失的古舊物件隨處可見,豐富的文化遺存不但讓你大飽眼福,而且會讓你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
汪村的宗族文化源遠流長,祖祖輩輩不忘根本,慎終追遠。
源里村的“世德堂”始建於清代,佔地面積430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300平方米。祠堂三開間,上面鐫刻花紋,中間是“八仙過海”的場景。大門兩側的一副對聯是:開國家聲遠,回川世澤長。紅底黃字,耀眼醒目。祠堂中間有一個天井,採光通風,天井兩側的月梁有兩對“孔雀開屏”,正中的冬瓜梁則是“鯉魚跳龍門”,栩栩如生。早年祠堂三毀三建,近四十年來又翻修過四次,至今保存完好。
田裡村至今還保存著清。乾隆時代傳下來的幾十冊張氏宗譜,記錄有張氏繁衍生息的歷史。
左源村的“廣德堂”,上廳的四根柱子更是奇特罕見:四根一尺見方,兩丈多高的屋柱居然取自於一棵楓樹。根據木工推算,當年這棵楓樹的直徑至少1.5米以上。匠心獨具的建造,寓意著“同心同德”、“四季同欣”……
純樸的民風民俗,維繫著純美的自然風貌。沒有同心同德的村民族民,“世德堂”、“廣德堂”、“張氏宗譜”哪能保存至今?若民心渙散,亂砍亂伐,山上不會有那麼多的樹木,也不會留下數百棵珍奇樹種紅豆杉。
珍奇樹種紅豆杉
汪村是大山區,滿山遍野全是樹,是綠色旅遊的絕妙之地。茫茫樹海,鬱鬱蔥蔥,原始森林,古木參天。穿行在蒼莽無垠的樹林中,漫步在綠蔭華蓋的古木下,彷彿回到了遠古時代。茂密的樹枝間灑下縷縷陽光,腳下厚厚的枯葉好似軟軟的地毯。
汪村的徽杉名揚四海,前幾年杭州靈隱寺大修用的木材全是石屋坑的杉木。這裡的杉木修長粗壯,上下均勻,無較粗的旁枝,是古建築中首選的棟粱之材;木質細密堅韌,色澤紅潤,板面節痕少,用作傢具深受用戶青睞。
更讓人難忘的是汪村鎮麻田、大連等許多村落有數百棵紅豆杉樹林。有不同年代的和不同樹齡的紅豆杉。最大的紅豆杉直徑將近一米,實為罕見。
紅豆杉是國家一類保護樹種。是世界上公認的天然珍稀抗癌植物,是第四紀冰川遺留下來的古老樹種,在地球上已有250萬年的歷史。由於在自然條件下紅豆杉生長速度緩慢,再生能力差,世界範圍內還沒有形成大規摸的紅豆杉原料林基地,有瀕臨滅絕的危險,聯合國明令禁止採伐。紅豆杉因為它生長著與紅豆一樣的果實,故名紅豆杉。紅豆杉是常綠喬木,屬淺根植物,其主根不明顯、側根發達,枝葉茂盛,萌發力強,耐低寒,能耐-25℃的低溫。麻田村有棵大的紅豆杉的根莖已經將旁邊廢棄老屋的牆腳石拱起,據推算這棵紅豆杉樹齡至少有120年左右。
自然造化石臼峽
大山峽谷是徽州的特色,在距離汪村鎮3公里的里廣峽谷則更勝一籌。奇特的石臼峽是汪村最俱特色的峽谷景觀區,峽谷天鑿地造,氣象萬千,谷內深潭遍布,瀑布成群,迥異神秘。看似銀龍飛舞、聽如細珠落盤。河溪中,巨大的青石塊上有眾多大大小小的形似舂米的石臼,或淺,或深,有的呈圓形,有的呈牛腳形。青石上突起的白石雲紋,似飛禽走獸,似山水畫卷,栩栩如生。這些峽谷景觀在我國南方極為少見。這些石洞大面積存在,而且是垂向,有刀削似的菱角。汪村鎮大連村一地名為新娘房的溪澗中也有一處石臼峽谷,峽谷內擁有眾多神奇的“倪魚壇”,因七八十年代當地百姓經常能在其中撿到大倪(俗稱娃娃魚)而得名。溪水清如玉,瀑布似流絲,泉水沖洗著石臼,石臼挽留著清泉,在泉水的常年衝擊下,峽谷兩旁的青石被雕刻成各種形似山水和動物的天然壁畫,令人目不暇接。初估起碼足有上萬個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石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