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世寧

吳世寧

吳八月又叫吳世寧(1728—1796年),苗族原始宗教“巴得雄”賜法名吳華領,苗族武林中尊號“八月肖”,“肖”系苗姓,即漢姓“吳”,“八月肖”即“吳八月”,吉首平隴(今吉首市社塘坡鄉平隴村,此地於清代屬鳳凰廳地,后划給乾州廳,即現在的吉首市)一位普通的苗族農民。據考,吳八月原籍鳳凰廳杉木寨。八月幼時隨父遷居平隴,無甚家產,僅*其父子兄弟燒炭抬轎挑腳維持生活。當時,清王朝在苗疆正以武功推行其“改土歸流”政策,清朝統治階級對苗族人民的政治壓迫和經濟剝削日趨嚴重,民族矛盾日益尖銳。

人物早年


是時,吳八月正值風華少年。苗族人民生靈塗炭、民不聊生的苦難境況,激起他立志改變這一不合理的社會現象。他訪得龍牙半沖石老喜武藝高強,便前往拜師。石老喜是遠近聞名的苗族武術大師,且又會苗老師“巴得雄”,陰陽兼通,文武雙全,門徒甚多。且夫妻只生獨女一人,進財多而耗費少,家庭頗為殷實。
一天,吳八月來到石老喜的面前投師。石師傅早知他家吃口多,田產少,便說道:“世寧,這門路不是一月半載能學好,費力大,又不頂飯吃,還是回去展勁做工夫,勤奮過日子吧!”吳八月再三央求而不納,便認為石老喜嫌他家境貧寒,怏怏辭去,感嘆道:“官老爺袒護客家,土神仙不救苗人,怪不得果雄(苗語:苗家)受欺侮!若我吳世寧有你石師傅的本事,我盡招天下窮苗練好武藝,看他官家奈我何?”石老喜聞言大驚。心想,這小子有種,口出大言必有大志。我應當好好教他。於是便假裝生氣地訓斥道:“人小膽大,滿口胡言,什麼官家苗人,是講得的?你若真的立志學武,就把我牛欄里那頭水牛兒早晨抱去放山上吃草,晚上抱回來讓母牛餵奶,三年為限,若能堅持,我便收你做徒弟如何?”吳八月答道:“一言為定!”石老喜點頭認可。從此,吳八月早上抱牛上山,傍晚抱牛歸家,日復一日,不覺三年過去,水牛兒已長有兩三百斤那麼大了。吳八月還是一如既往地用雙手托起那日益長大的水牛,練成了一副堅實的體魄和驚人的氣力。
傳說,一次吳八月到乾州賣柴,因不識漢字,誤撕了長沙副將高一靖之孫子高雄張貼的擂台榜文包鹽。此榜已貼出幾天,無人敢揭。看守空等了多日,今見一苗族青年扯下了榜文,便執意要吳八月與高雄比武。吳八月自知冒失,悔而晚矣,只得勉強壯膽說:“我無意扯了榜文,登擂台比武我不去,肯饒便饒我這一次;若不肯饒,請到平隴來。”高雄正愁著沒人敢揭榜顯不了本事,今聞此訊,便欣然答允,將擂台改設於平隴。
比武之事,不翼而飛,遠近傳開。日期一到,人們早將個比武場圍得水泄不通。比武場臨時設在平隴寨前一塊大平壩上。這塊平壩,后聯苗人住房,前是阡陌良田。比武場上,右角懸著千金賞銀,左角放著一副黑棺,正面掛一副對聯:勝利人領賞,敗死者入棺。橫批是:漢苗比武。苗族觀眾見了這個場面,都為青年吳八月捏一把汗。
比武開始了。高雄一身武將裝束,操一把龍泉劍,威武登場。吳八月明知是去送死,但為了不給苗人丟醜,也拿了一把砍柴畲刀,慷慨走上前去。高雄瞟了八月一眼,心中暗笑道:原來是這等莽夫,初生牛犢。我如一劍宰了他,不顯出我高氏門派武藝高強,待我先耍幾路劍術再殺他不遲。吳八月死盯著高雄,心想:“聽說他就是前朝來殺我苗人的高一靖之孫,長沙大地他不坐,偏偏跑到我苗疆來欺人。只要我能近身,准一刀劈他為兩爿。”這時,只聽得“啪”地一聲,高雄憑地一躍,“呼”地一個早地拔蔥,跳了個一丈多高,輕輕落了下來,隨即揮劍起舞。只見一道寒光纏繞,簡直潑水難進,人們看得跟花繚亂。吳八月感到無隙可擊,暗暗著急。高雄舞了一陣子劍,慢慢向吳八月逼來。八月左避右躲,退近園圃邊。也是急中生智,他猛地拔下一株老茶樹南瓜架反向高雄撲來。這株瓜架,枝多桿粗,瓜藤纏繞,嚴實無縫。高雄縱有本事,砍了樹枝有瓜藤,削了瓜藤還有瓜架,如何招架得住。吳八月往前一推如泰山壓頂,高雄躲閃不及,跌倒在瓜架之下,連呼饒命不迭。吳八月看了那副黑棺一眼,又瞧了瞧滾在瓜架下的高雄,也無心傷他性命,將瓜架一摔,先回去了。打那以後,吳八月名傳湘黔,威震官府。
吳八月離開比武場,家門不進,徑直來找石老喜,一見面便嚷道:“師傅,跟您三年,險些丟了性命,您於心何忍!”石老喜笑道:“功夫你已學到一半了。此次比武時,我就在你旁邊人群中,若那小子真的要害你,我留這條老命去喂狗吃?若不是你抱三年牛,怎能撥動那瓜架打敗高教頭呢?”八月聞言,領悟師傅用意了。從此以後,石師傅將乎生所學,盡傳八月,且又教他學漢文,學苗老師“巴得雄”。八月成了他最得意的門生。
且說石老喜的獨生女石舶柳,天資聰穎,從小既跟母親學針線,又跟父親習武藝,石師傅沒有男兒,早把她當作掌門後人傳教。夫妻倆視女兒如掌上明珠,早有心為她找個好後生。可是,石師傅門徒百十個,石舶柳一個也沒挑上。石師傅夫婦正為此事耽心。自從吳八月投拜石家門庭以後,石舶柳看在眼裡,愛在心裡,有時尋機與吳八月切磋一些武術手法,藉以表示愛慕之意。吳八月心中當然有數,只因家境貧寒,不敢啟齒。石師傅夫婦也早有心眼,便“招郎上門”,將吳八月入贅做女婿。圓配以後,石師傅更是有心教,八月也更加努力學。10年之後,八月不僅繼承了石師傅的全部技藝,且認真地吸收了苗疆各家各派的好經驗,集民族之精華於一身。他新編了《大四門拳》、《八合拳)以及“九滾十八踢”、“九牛造欄”等等策手招式。這些套路及招式,樸實無華,靈活多變,有很高的實戰價值。同時,吳八月將苗族武功不僅在實踐中加以創造發揮,而且在理論上加以總結闡明。他著成了《拳術秘訣》一書,將苗族武術這一文化珍品第一次公諸於世。吳八月的這些努力,將苗族武術推進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吳八月在武功方面的造就,為他日後領導轟轟烈烈的苗民乾嘉起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人物事件


苗民乾嘉起義爆發前期,吳八月與石三保、石柳鄧等頭人秘密串聯苗寨,以地區、宗教或姓氏恢復“鼓社”活動,建立“榔”“款”組織,廣泛開展“登仙”活動,以發動群眾。同時,還四鄉傳授“吳八月拳術”,以至日後起義軍的主要部將,大都是他早年的門徒,為建立苗民起義軍隊作出了重大貢獻。起義初期,吳八月為起義軍書寫文告,宣傳振興苗民族、反對統治階級民族壓迫的政治主張。
當起義爆發以後,吳八月率領起義軍英勇作戰,且身先士卒,揮動91斤大鋼刀,劈開乾州城門。以後,吳八月的隊伍不斷發展和壯大,起義根據地不斷得到開闢和鞏固。吳八月不僅領導苗民抗擊清軍,而且還廣泛團結了漢族及其它兄弟民族人民群眾一道反清,築成一道銅牆鐵壁,成為反清的中堅力量。他們連續取得攻克乾州和一打鎮竿道,二打鎮竿道,第一次東征第二次東征的重大勝利。在清軍的殘酷“會剿”之下,吳八月親自戰敗永州鎮總兵蘇靈,湖南提督劉君輔,貴州提督彭廷棟等數十名清軍高級將領,全殲了湖廣總督福寧進犯苗疆的所部6000人,取得了震驚清王朝的“狗爬岩大捷”,鞏固並開闢了苗民起義軍地盤。公元1795年8月,吳八月被各路義軍首領公推為“吳王”,建立了以“吳王”為首的苗族人民政權。
乾隆六十一年十一月初三,吳八月於卧盤寨為叛徒出賣而被捕,並於嘉慶元年(公元1796年)三月十五日在清軍大營被臠割示眾,慷慨就義,享年67歲。吳八月所生4子1女,三子吳庭禮為二任“吳王”,病死於軍中;四於吳庭義為三任“吳王”,因戰地重傷被俘,解往北京凌遲處死。乾嘉苗民起義的傑出領袖,苗族武術史上的著名武術大師吳八月為苗族人民獻出了他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