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苗

漢苗

“漢苗”屬苗族的一個支系,苗語的“漢苗”稱呼是“蒙灑或蒙廈”,“蒙灑和蒙廈”按漢語來講準確的叫法是“蒙夏”。因為苗族人都把漢人叫成“廈、刷、灑、傻”,所以苗族支系的“蒙灑或蒙廈”譯成漢語就是漢苗之意。

有些地方叫ghab nus(諧音:嘎腦),新中國成立后統稱為苗族,英文寫作:MIAO或HMONG。

漢苗在上古時代有“荊楚”、“荊蠻”、“南蠻”等的得名,便是如此。禹伐“三苗”的殘酷戰爭以後,中原文獻不再有“三苗”的記載。荊楚、楚荊、荊蠻、南蠻等不同的呼喚,都是泛指苗族人們的共同體,他的前身,是漢族,歷商、周至戰國後期,漢苗後裔在“荊”、“楚”、“蠻”的抽象掩蓋下,又出現於史冊。這些稱呼把苗和其他族稱混同在一起。宋以後,苗才從若干混稱的“蠻”中脫離出來,作為單一的民族名稱。漢和帝 時有嘉苗一莖九穗,時人以為祥瑞。南朝 梁簡文帝 《謝敕賚長生米啟》:“堯 禾五尺,未足稱珍;漢 苗九穗,方斯非擬。”

漢苗之所以被其它苗族支系稱之為“蒙灑”,是因為該支系是由漢人形成的一個苗族支系。蒙灑(真正的讀法是“蒙夏”),苗語里“蒙灑”的“蒙”便是漢語的“人”,“蒙灑”的“灑”便是苗語、漢語里“夏”的傳音,“蒙灑”譯成漢語真正的意義就是“夏人”之意。

分佈在貴州大方、畢節、織金、黔西、平壩、安順、普定鎮寧、郎岱、六盤水、安龍、興仁晴隆興義、廣西隆林、西林,雲南廣南、邱北、蒙自、箇舊等縣市的部分鄉村。

名稱


漢苗自稱ghab nus(諧音:嘎腦),新中國成立后統稱為苗族,英文寫作:MIAO或HMONG。
漢苗在上古時代有“荊楚”、“荊蠻”、“南蠻”等的得名,便是如此。禹伐“三苗”的殘酷戰爭以後,中原文獻不再有“三苗”的記載。荊楚、楚荊、荊蠻、南蠻等不同的呼喚,都是泛指苗族人們的共同體,他的前身,是漢族,歷商、周至戰國後期,漢苗後裔在“荊”、“楚”、“蠻”的抽象掩蓋下,又出現於史冊。這些稱呼把苗和其他族稱混同在一起。宋以後,苗才從若干混稱的“蠻”中脫離出來,作為單一的民族名稱。漢和帝 時有嘉苗一莖九穗,時人以為祥瑞。南朝 梁簡文帝 《謝敕賚長生米啟》:“堯 禾五尺,未足稱珍;漢 苗九穗,方斯非擬。”

服飾


徠漢苗族服飾
徠漢苗族服飾
漢苗族婦女髮式有已婚和未婚之別。未婚者,挽錐髻於頭頂,戴無底覆額帽,插銀梳或銀花;已婚者梳平髻於頭頂,將頭髮盤成波浪狀覆蓋在前額,頭戴銀花或銀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