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社會群體的結果 展開
- 社會群體
- 社會團體
社會群體
社會群體
社會群體簡稱“社群”,是人們通過一定的社會關係結合起來進行活動的共同體。社會群體是構成社會的基本單位之一。每一群體具體體現了個人與個人之間、個人與整個社會之間的某些特定的相互關係。廣義指一切通過持續的社會互動或社會關係結合起來進行共同活動,並有著共同利益的人類集合體;狹義指由持續的社會交往聯繫起來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
社會群體的本質在於其內部具有一定的結構,即由規範、地位和角色所構成的社會關係體系。
應當注意的是,並非所有人群集合體都是社會學意義上的群體。如,劇場里的觀眾,公園裡的遊客,商場里的顧客等,他們雖然是在同一時間出現在同一地點的一群人,但不是社會群體。
同樣一類人,他們之間如果不發生社會互動,不進行密切的社會交往,就不能稱作社會群體。相反,如果同齡人之間、同職業的人之間發生了穩定的、相當密切的交往活動,產生了有別於其它類型人的社會共同體,這種統計學上的群體也就成了社會學意義上的群體。
第一種觀點認為,社會群體是一個廣義的概念,指處於包括家庭、鄉村、城市、政黨、國家乃至人類各種不同類型的社會結合。南斯拉夫社會學界有類似的看法。他們把社會群體區分為局部性社會群體和整體性社會群體,後者所指的就是屬於廣義的社會群體,如原始人群、氏族公社、部落以及民族和人類。關於社會群體廣義的觀點可以追溯到德國早期社會學家F.滕尼斯。他在1887年出版的《社區和社會》(《Gemeinschaft and Gesellschaft》,又譯《公社和社會》)一書中,依照群體形成的基礎將社會群體分作兩種類型,一種類型叫公社,一種類型叫社會。前者是指具有共同習俗和價值觀念的同質人口所自發形成的、關係密切、富有人情味的社會組合方式,如氏族公社、家庭、宗教團體等;後者是指由契約關係和理性意識形成的社會組合,如各種社會集團直至國家。滕尼斯所稱的“社會”一詞是一種廣義的社會群體。
第二種觀點認為,社會群體僅僅是指人際關係親密的初級群體或小群體,如家庭、鄰里、朋友群體等。當前西方社會學界有不少人持這種看法。這種初級群體或小群體的觀點,實際上是根據美國早期社會學家C.H.庫利關於初級群體(primary group,也譯為基本群體或首屬群體)的概念提出來的。庫利在《社會組織》(1909)一書中,從研究人的早期社會化出發,提出初級群體的概念,即初級群體是指成員間有面對面的交往與合作的群體。初級社會群體的典型是家庭、兒童遊戲群體和鄰居,它們對個人的社會性和個人的理想的形成是基本的,庫利認為這些群體是產生人類合作及友誼的土壤,是培育人類友好和同情心的園地。後來的一些社會學家從這一研究成果出發,形成了視社會群體為初級群體或小群體的觀點。
第三種觀點既不同意將社會群體這一概念的定義定得過於寬泛,也不贊成將它的定義定得過於狹小,即不能將社會群體完全等同於小群體。中國社會學界多數人持這種觀點。認為社會群體是指人們通過互動而形成的、由某種社會關係連結起來的共同體。
社會群體是以一定的社會關係為紐帶的個人的集合體。群體成員間保持著經常性的互動關係。社會群體中的人際關係以彼此了解為紐帶,並以一定的利益和感情關係為基礎,轉瞬即逝的互動不能形成社會群體,群體互動關係的形成與發展需要一定時間的交往。
社會群體
在群體最初形成的時候,可能只有簡單的互相認同關係。隨著群體的發展,往往會在內部形成穩定的交往方式,進而形成一定的公認的規範,用來協調成員的行為,以保證群體的功能得以實現。不論是簡單的、非正規的通過互相信任、彼此接近形成的一些承諾,還是複雜的正規的規章制度,都是群體內部有一定行為規範的表現。
群體要求成員在群體活動中保持一致並以此與群體以外成員區分開來,這此獨特的群體活動特徵使成員能夠明確區分群體內成員和群體外成員,並把本群體視為一個整體,形成一致的群體意識。具體說來,群體意識也就是一種群體歸屬感,就是成員認為自己屬於某個群體。這種意識一旦建立起來,群體成員就與群體外的人有了明顯的區別感,對群體有了相應的期望和歸屬意識。
(1)有明確的成員關係。特定社會群體中的人稱自己為該群體成員,並期望本群體成員做出某種有別於群體外成員的行為。
(2)有持續的相互交往。群體成員之間的關係不是臨時性的,他們保持比較長久的交往。
(3)有一致的群體意識和規範。群體成員在交往過程中,通過心理與行為的相互影響或學習,會產生一些共同的觀念、信仰、價值觀和態度。
(4)有一定的分工協作。有明顯或不明顯的領導與服從的關係,以及伴隨此種關係的內部權威。
(5)有一致行動的能力。在群體意識和群體規範的作用下,社會群體隨時可以產生共同一致的行動。
對付外在壓力、尋求安全感和相互支持。
合作的需要,相互補充。荀子曰:“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馬,而牛馬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曰:“人之生也,不能無群。”正是對群體形成最樸素的意義解釋。
個體的聚群本能,個體需要通過群體生活得到滿足(亞里士多德,達爾文,麥獨孤,霍曼斯,馬斯洛)。
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自尊與友愛需要
歸屬需要
自我實現的需要
群體是社會生產過程的產物,群體生活是社會生活的本質特徵。
1.物質生產
2.精神生產
3.人口生產
4.社會關係的生產
初級群體和次級群體
依據群體成員間關係的親密程度,社會群體可以劃分為初級群體與次級群體。
初級群體.又稱首屆群體或基本群體,是指由面對面互動所形成的、具有親密的人際關係和濃厚的感情色彩的社會群體。典型的初級群體有家庭、鄰里、朋友和親屬等等。初級群體反映著人們員簡單、最初步的社會關係,即初級社會關係。
次級群體,又叫次屬群體或間接群體,它指的是其成員為了某種特定的目標集合在一起,通過明確的規章制度結成正規關係的社會群體。群體成員問的感情聯繫相對不如初級群體,面對面的互動有限。典型的次級群體是各類社會組織,如公司、政府機構、學校等。次級群體的規模可大可小,較小的次級群體,如一個科室、班組。在較大的次級群體中,總會出現一些較小的初級群體,如軍隊中的戰友群、工廠中工友小集團以及學校里的“哥們”群體等。
正式群體和非正式群體
正式群體和非正式群體是根據群體的組織化、正規化程度來劃分的。這種劃分方法最早是由美國的梅約提出的。正式群體諸如現代社會的社會組織等,其成員的地位、角色和規範,以及權利、責任和義務都有明確的規定,並有相對固定的成員身份的群體,如企業、機關、學校等。正式群體的組織化、正規化程度高,其成員間的互動採取制度化、規範化的方式。
所謂非正式群體,主要是指社會組織內部的成員在日常互動中自發形成的人際關係系統。從形成的基礎上來看、非正式群體具有以下六種類型:
1、友誼型
即以感情為基礎而形成的親密朋友群體。在友誼型群體中成員之間有諸多的共同點,彼此情投意合,成員感情投入較多。
2、同好型
即以共同的興趣愛好為紐帶結成的群體。如棋友等。在這些群體中,成員之間未必都是知心朋友。
3、利益型
即以共同的利益為紐帶的群體,如在一個商場中,一群消費者感到商家有欺詐行為,就聯合起來“討說法”,如此形成的臨時性群體是利益型的,非正式的。利益型群體可以是穩定的,例如美國國會以外的“院外集團”,他們沒有明確的規章制度.沒有明確的成員身份,屬於非正式群體,又是共同利益促成的聯合體。
4、信仰型
即以共同的理想、價值觀、信仰為基礎結成的非正式群體,如自發組織起來的學習小組。
內群體與外群體
依據成員對群體的心理歸屬可以分為內群體和外群體。
內群體,指成員對其有團結、忠心、親密及合作感覺的群體,成員在心理上自覺認同並歸屬於其中的群體。成員具有相互愛護及相互同情的情操,日常生活大多以內群體為中心。
外群體,泛指內群體成員之外的其他任何“別人”的結合。內群體成員對外群體成員普遍抱有懷疑和偏見,甚至採取蔑視、仇視等敵對態度,在心理上無歸屬感。
內外群體常常互相隔離,乃至於對立。
所屬與參照群體
依據成員的身份歸屬可以劃分為所屬群體和參照群體。
所屬群體,也成隸屬群體,指成員身份所屬的群體。它規定著成員的身份及其日常活動。
參照群體,並非某一成員身份所屬的群體,而指某些成員用做其所屬群體的參照對象的群體,這些群體成員通過參照群體認知、評價所屬群體,由此影響其對所屬群體情感。
血、地、業與趣緣群體
依據群體內人際關係發生的緣由及其性質進行劃分。
血緣群體,基於成員間血緣或生理聯繫而形成的群體。血緣群體歷史最為悠久,是個體學習、參與社會生活的出發點。
地緣群體,基於成員間空間或地理位置而形成的群體。比較穩定、牢固的地緣群體是人類採取定居形式后的產物。
業緣群體,基於成員間勞動與職業間的聯繫而形成的群體。這類群體出現是生產力日益發展、社會分工越來越細、階級社會逐步產生的結果。
趣緣群體,基於成員間興趣、愛好等的相同或相近而形成的群體。
上面的幾種類型是根據不同的標準劃分出來的,由於其出發點和劃分標準不同,對於不同的群體的認識就應有所不同,不能簡單認為非正式群體就是初級群體,正式群體就是次級群體。儘管它們有許多相同點,但不能等同。例如家庭,既屬於初級群體,同時它又是非正式的;而許多利益型的次級群體,例如黨派政治中的壓力集團,是次級群體,但不是初級群體,對此要清楚地辨明。
群體的類型不同,其結構形式也不一樣。有的社會群體結構嚴密,角色關係分工明確,如次級群體即社會組織。有的社會群體結構鬆散,各個角色和地位之間沒有明確的分工。
群體凝聚力
群體凝聚力也稱群體內聚力,是指群體吸引其成員,把成員聚集於群體中並整合為一體的力量。群體凝聚力的發展一般表現為三個層次:第一是人際吸引;第二是成員對規範的遵從,把個人的目標與群體的目標結合。第三是成員把群體的目標自覺地看成是自己的目標,並將群體規範內化為自身的行為準則。這是群體凝聚力的最高層次.。
群體規範
群體規範是在某一特定群體活動中,被認為是合適的成員行為的一種期望,是群體所確立的一種標準化觀念。群體規範是在群體活動中形成的,它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心理機制。群體規範在群體成員的共同活動中一經形成,便具有一種公認的社會力量,並不斷內化為人們的心理尺度,成為各種言行的判斷標準。
群體內部關係
1.群體成員關係的數量分析
2.群體成員關係的緊湊度(美國社會學家莫雷諾的"社會網路圖")
3.群體成員關係的地位結構
一是分散型結構;二是集中型結構
群體領導與決策
1.群體領導。一是"工具性領導",二是"表意性領導"。
2.群體決策。群體決策中存在著"風險轉變"現象,即"集體決策,集體負責"與"集體不負責"現象。
1.完成社會任務,實現社會目標。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是通過人類實現的。由人組成的各種社會群體承擔著不同的社會任務,履行不同的社會功能。
2.維護社會秩序,促進社會發展。歷史和現實都表明,社會大系統是由許多社會群體構成的,社會的穩定取決於群體的穩定,通過群體的穩定達到社會穩定,並在此基礎上促進社會發展。社會群體安定團結是社會安定團結的前提和基礎。
1.滿足個人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自尊與友愛需要,歸屬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
2.幫助個體完成社會化。社會群體是個體社會化的重要場所和條件,從家庭,鄰里,朋友群體,學校到工作單位和各種社會組織,都是個體社會化的場所和條件,離開了社會群體,個體社會化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
為了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具體的社會群體對消費者產生的影響,下面對與消費者密切相關的六種基本社會群體作一簡要介紹。
家庭
人的一生,大部分時間是在家庭里度過。家庭成員之間的頻繁互動使其對對個體行為的影響廣泛而深遠。個體的價值觀、信念、態度和言談舉止無不打上家庭影響的烙印。不僅如此,家庭還是一個購買決策單位,家庭購買決策既制約和影響家庭成員的購買行為,反過來家庭成員又對家庭購買決策施加影響。
朋友
朋友構成的群體是一種非正式群體,它對消費者的影響僅次於家庭。追求和維持與朋友的友誼,對大多數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個體可以從朋友那裡獲得友誼、安全,還可以與朋友互訴衷腸,與朋友討論那些不願和家人傾訴的問題,總之,它可以滿足人的很多需要。不僅如此,結交朋友還是一種獨立、成熟的標誌,因為與朋友交往意味著個體與外部世界建立聯繫,同時也標誌著個體開始擺脫家庭的單一影響。
正式的社會群體
象中國高校市場學研究會、某某學校校友會、業餘攝影愛好者協會等組織均屬於正式的社會群體。人們加入這類群體,可能基於各種各樣的目的。有的是為了見識新的朋友、新的重要人物,有的是為了獲取知識、開拓視野,還有的是為了追求個人的興趣與愛好。雖然正式群體內各成員不像家庭成員和朋友那麼親密,但彼此之間也有討論和交流的機會。群體內那些受尊敬和仰慕的成員的消費行為,可能會被其他成員談論或模仿。正式群體的成員還會消費一些共同的產品,或一起消費某些產品。比如,滑雪俱樂部的成員要購買滑雪服、滑雪鞋和很多其他滑雪用品。
購物群體
為了消磨時間或為了購買某一具體的產品而一起上街的幾位消費者,就構成了一個購物群體。購物群體內的成員,通常是有空餘時間的家庭成員或朋友。人們一般喜歡邀請樂於參謀且對特定購買問題有知識和經驗的人一起上街購物。與他人一起採購,不僅會降低購買決策的風險感,而且會增加購物過程的樂趣。在大家對所購產品均不熟悉的情況下,購物群體很容易形成,因為此時消費者可以依賴群體智慧,從而對購買決策更具信心。
消費者行動群體
在西方消費者保護運動中,湧現出一種特別的社會群體,即消費者行動群體(Consumer-Action Groups)。它可大致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為糾正某個具體的有損消費者利益的行為或事件而成立的臨時性團體,另一種是針對某些廣泛的消費者問題而成立的相對持久的消費者組織。學生家長臨時組織起來,對學校的辦學方針和政策提出質詢,要求學校領導糾正某些損害學生利益的作法,就屬於前一種類型的消費者行動群體。針對青少年吸煙、吸毒而成立的反吸煙或反吸毒組織就屬於后一類型的消費者行動群體。大多數消費者行動群體的目標是喚醒社會對有關消費者問題的關注,對有關企業施加壓力和促使它們採取措施矯正那些損害消費者利益的行為。
工作群體
工作群體也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正式的工作群體,即由一個工作小組裡的成員組成的群體,如同一個辦公室里的同事,同一條生產線上的裝配工人等等。另一種是非正式工作群體,即由在同一個單位但不一定在同一個工作小組裡工作,且形成了較密切關係的一些朋友組成。由於在休息時間或下班時間,成員之間有較多的接觸,所以非正式工作群體如同正式工作群體,會對所屬成員的消費行為產生重要影響。
社會群體
當代的市場經濟是競爭經濟,不同範圍的利益主體展開不同程度的競爭,特別是一味追求產值,不注重社會建設,不注重“協同”,往往帶來社會矛盾或社會問題,人口問題、教育問題、衛生問題、就業問題、勞動問題、社會保障問題、突發公共事件應對問題、社會安全問題等。當這些問題越采越嚴重地妨礙了社會政治、經濟以及文化活動正常運行以及損害越來越多人的利益時,其利益上的政治代表就會出面協調,使許多群體(包括各利益主體)都為解決這些問題“協同’’起來,包括加強立法,於是就形成了當代意義上的“社會協同’,即在狹義社會領域互相配合、互相協助地解決社會矛盾,如今中國“和諧社會”的提出以及社會立法的形成就是如此。可見,社會主體在狹義社會不同領域,形成“協同”解決各種社會矛盾或社會問題的主流認識,構成了人口數量協調法、教育協同法、衛生保障法、就業促進法、勞動法、社會保障法、突發公共事件應對法、社會安全法等的共同理論基礎。這也可以被稱為“協同”論。
數年前,X一代、Y一代相當流行,網際網路興起后,又出現了一些相當熱門的族群,比如蟻族、3A族、摩浴族、H族、樂活族、酷摳族等等,相繼成為中國熱點。當然也有一些族群很少人聽過,但無論信與不信,這些人都是存在的。
不過,這完全不夠,把所有的網路族群放到一起,就可以形成新的網路56“民族”,當然,很少有人能夠一口氣說出各個網路族群的名字和它代表的人群,我在這裡編了一個熱門族群大全,一掃所有族群,當然,可能沒有56個,但絕對可以稱得上當前最全的族譜。
H族:2012年產生的H族代表的自由、奔放、舒適、健康的生活方式,已經攀上精英視界高峰,漸形成為無與倫比的圈子時尚。橫跨60后、70后、80后,覆蓋海歸學子、華人華僑、企業家、職業股民、炒房者、金領、創業者、設計師、建築師、草根明星、意見領袖、演藝明星等人群。
H族所倡導的生活方式,也叫安華生活,以High、Healthy、H**t、Harmony、Honey、Hope、Handsome為主要特徵,產生於安華衛浴的客戶群體。H族在成長過程中接受良好的教育,深受北美文化的影響,在了解中國歷史的基礎,喜歡潛心鑽研美國等發達國家的領先產品和技術,看北美大片,追求科技、自由、時尚、舒適、健康的高品質生活。
H族以中產階級、高凈值人群、富豪等精英為主,不僅提倡和堅持奮鬥、拼搏、不斷追求人生價值實現的人生,而且提倡安逸舒適、自由奔放、簡約優雅、精緻唯美、豪放大氣、先進科技的生活狀態,崇尚與世界接軌、健康正直、滿懷信心希望、收穫幸福的生活態度,強調“可持續的生活方式”。
慢活族:快生活的反對者,提倡慢工作,慢運動,慢閱讀。慢活並不是蝸牛化,而是追求平衡,該快則快,能慢則慢。放慢速度,關注心靈成長,動手勞動,注意環保。步行上下班,改掉性急的毛病,遠離喧囂的人群,同時也有益健康。
奔奔族:奔波、奔跑、奔放,他們自認為在奔向生活,別人看來只是在疲於奔命。他們一路嚎叫地奔跑在事業的道路上;同時他們又是中國社會壓力最大的族群,身處於房價高、車價高、醫療費用高的“三高時代”,時刻承受著壓力,愛自我宣洩表達對現實抗爭。
樂活族:樂觀、包容,倡導積極樂觀、健康環保的生活,通過消費、透過生活,支持環保、做好事,自我感覺好;他們身心健康,每個人也變得越來越靚麗、有活力。這個過程就是:Dogood、Feelgood、Lookgood(做好事,心情好,有活力)。
相親族:生活圈子不出辦公室,卻渴望與隔壁寫字樓的人結婚。他們每周相親2、3次,約會控制在10分鐘左右,追求的是過程,不是結果。
維客:崇尚共同創作,如編寫字典、編寫百科。
摩浴族:喜歡享受現代的沐浴生活,家裡都會有一台浴缸。尋覓屬於自己的輕鬆生活,把沐浴當成一項享受的事情,從而獲得身心的放鬆。這個人群擺脫了以往的麻木生活,開始對生活與工作充滿**,他們的頭腦開始變得富有創意,他們的目光開始變得長遠,他們的理想變得充實。從沐浴中獲取生活的靈感,這就是緣自金牌衛浴的摩浴族。
小私:喜歡享受私人服務並擁有私人服務的人,比如私人保姆、私人律師、私人醫生、私人美容師、私人秘書、私人生活顧問。
月光族:將每月賺的錢都用光、花光的人,月光族一般都是年輕一代,他們與父輩勤儉節約的消費觀念不同,喜歡追逐新潮,扮靚買靚衫,只要吃得開心,穿得漂亮。想買就買,根本不在乎錢財。比一個月花光工資的月光族更糟的,叫星光族與日光族。
SOHO族:在家工作,家與公司(工作)合而為一,工商部門和稅局需要重點監控的人。
威客:“我幫人人,人人幫我”,網上出售個人智慧、知識、專業特長與創意點子,也可以是問答平台上的問題解決者們。
換客:以物易物的人們——網際網路是他們的跳蚤市場,只有需要“別針換別墅”的人才走上街頭。
套牢族:用生活自由買股票的人,追新族(愛買新股者)可能是他們的前身。
畢婚族:認為婚姻是職業規劃的一部分,大學畢業的出路之一就是結婚———對方工作的穩定性、收入情況都是愛情之前的標準。
本本族:對學歷證、技能證、等級證等證書相當熱愛和迷信,讓他們成為知識的奴隸。
考碗族:他們的興盛與官僚體制的興盛有關。公務員是金飯碗,他們要吃這碗飯。
號哭族:壓力無處宣洩或情感冷漠,不得不在周六抱團,靠看肥皂劇或朗誦詩歌去抱頭痛哭的人。
NONO族:他們的存在是對小資生活的雙重否定———對虛偽說NO,對做作說NO,對跟風說NO,對千人一面的品牌說NO。
尼特族:不升學、不就業、不進修,不參加就業輔導,無所事事足以概括其人生。
漂移族:解開領帶、從辦公室走出來的時間都用來飆車。成為賽車高手是一個夢想,但看《頭文字D》是不夠的。
LOMO族:表面上只是選了與眾不同的LOMO相機去拍自己,實際上在選擇與別不同的視角去過日子。
候鳥族:白天乘坐公交車、地鐵、私家車奔波幾十公里從郊外趕到市中心,然後在晚上一臉疲態地趕回去。
燒包族:泛指那些出手闊綽,喜歡個性消費、超前消費的人。口頭禪是“我不是想買這件東西,我只是想買我想買這件東西時的心情”。
99族:可悲的完美主義者—擁有再多從來不滿足,拚命工作只為了在獲得99后,再獲得額外的那個“1”,往往生活得很累、很不值。
裝嫩族:年齡超過30歲、愛穿顯嫩的衣服、愛穿球鞋、愛泡**。以為自己是年輕人,實際上年華已逝,快近中年。
草莓族:一碰到壓力就崩潰的人。像草莓一樣一壓就扁,近親是“柿子族”。
偽族:飯桌上誇誇其談的話題發起者。自以為精通電影、棒球甚至航天技術,其實是不懂裝懂。
捧車族:油價上漲、能源危機、城市交通擁堵、停車場收費昂貴,一些人寧可把車“捧”起來閑置,把自己的私家車從星期一放到星期五,星期六才能去郊外溜溜。
博客:原來的解釋很簡單,寫博客、寫微博的人。後來被劃分了名人與草根、商業與非商業、職業與非職業。
超女/快男:選秀時代的成功學,由連續幾年的全國選秀活動而興起,有慾望的快男超女,而不是清純的少男少女。
隱婚族:真正明白辦公室社交的人———隱藏已婚事實,可以和同事泡夜場、談戀愛;反正不會和同事成為朋友,或者結婚。
干物女:“像香菇、乾貝一樣乾巴巴“的女人。生活不拘小節、下班后直接回家、遠離戀愛、口頭禪是“這樣做最輕鬆”———在辦公室妝容整齊,回家卻穿著有破洞的運動服。
哈X族:迷戀某些東西的人,包括哈韓、哈日、哈貓、哈哈(哈利·波特)……哈字來自滿語“hadaba“,意思是拍馬屁和獻媚。對,他們乾的就是這個。
3A族:有車、有房、有家,相當於小資,也是中產。
蝸蝸族:社會壓力的最佳適應者。特徵是玩命和玩樂———工作日頂住壓力、拿下高薪,休息日自由自我、痛快享樂。
拍客:用自己手中的手機、數碼相機或數碼攝像機記錄生活,這就是拍客。拍客們總是不忘在工作之餘,在生活中,在旅行中,用鏡頭記錄下他們的所思所想。拍客婦孺皆是,老少皆宜,誰都能做拍客。
辣奢族:奢侈品是人生必經的甜酸苦辣,對名牌的熱愛是辣,加班的時候是酸,吃速食麵蓄錢是苦,買到限量版LV包包是甜。
酷摳族:酷摳族未必貧窮,也不是守財奴,他們具有較高的學歷,不菲的收入。酷摳族精打細算不是吝嗇,而是一種節約的方式。喜歡高質量、幽雅的生活,具有很好的審美觀眼光和高雅的生活品位。
窮忙族:越窮越忙,越忙越窮。
拼客:天賦是整合資源,將無償使用他人車輛理解為節約、快樂、溝通與交友;拼房、拼車、拼網、拼卡。
御宅族:SOHO族的反義詞,SOHO族在家工作,他們在家不工作。
曬客:拿工資、疾病、女朋友來曬,用隱私來換髮言權。
國貿男/張江男:偶然也被稱為“水晶鳳凰精英男”。
丁克族:只是單獨,而不是孤獨,老無所依就是指這種人。
背包族:背包族指背包進行旅行的人。他們是熱愛大自然和自由的理想主義者,背起背包,帶上睡袋和日常用品,手拿一張地圖就可以開始一個人的旅行。他們也是一群懷抱理想獨自上路到處流浪看世界的人,旅行是生命的又一種延續。
極客:靈魂和生活都在網上的人,當然也富有智慧。
沙發客:緣起於美國,喜歡旅遊包括出國游,與同為沙發客的人群互相提供住所,並友情提供當地美景、美食的遊歷,對傳統的酒店式旅遊的挑戰方式。
M-zone人:我的地盤我做主,但淪為中國移動的活廣告,相當有影響力。
I族:奉喬布斯為生活方式教主,自以為戴上白色耳機、捧著IPAD、褲兜里插著IPHONE,就與世隔絕。也叫蘋果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