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街道

集美街道

集美街道是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區下轄的一個街道。地處於廈門島北對岸、天馬山腳下的集美,背靠青山,三面臨海,典型的大陸架地形地貌,造設了海上花園——鷺島的瑰麗門戶。

1953年以前是隸屬同安縣的一個小村莊,居民漁農兼半。由於同安縣最大的河流東溪至石潯入海,以下的海灣稱潯江,其西岸延伸至此已經是末尾,因此這個村莊得名“盡尾”或“潯尾”,集美是由“盡尾”、“潯尾”閩南方言白讀諧音而來的改稱,此名始於明朝末期。

集美街道(2001年3月集美鎮撤鎮改設街道)於1953年11月劃歸廈門管轄,它與莆田市的涵江、龍海市的石碼同為最早向國務院報備的福建省三重鎮,是著名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的故鄉。

集美街道面積3.6平方千米,戶籍人口3.6萬人、流動人口0.7萬人。轄5個社區:岑東、岑西、潯江、盛光、銀亭。集美街道轄區面積約3.6平方公里,海岸線5500米;街道下轄五個社區居委會,常住人口36000餘人。歸僑、僑眷4000多人,而旅居海外的華僑、華人有2萬多人,分佈在20多個國家。

建制沿革


晉太康三年(282年)析晉安縣置同安縣,當年撤銷,直到600多年後才再次設縣建制:
五代十國閩國龍啟元年,933年正式置縣。詳見廈門歷史沿革相關文章。
集美區歷史上分屬同安縣西境和海澄縣(今龍海)三都。
同安最大的河流是東溪,由石潯自然村出海,再向南的一段海峽,稱潯江。集美是潯江西岸的末尾,大陸的盡處,因此原先人們稱它為“潯尾”、 “盡尾”。明朝天啟年間 當地村民 陳文瑞 告老返鄉,改名為“集美”,廈門話中“潯尾”、 “盡尾”和“集美”,音基本同,但此改名法不通行。
在民國二年,當地人著名華僑、愛鄉老人陳嘉庚回國后創建制蚝罐頭廠 后逐漸聞名福建等,因此陳嘉庚老家 同安縣仁德里“集美村”才逐漸馳名海內外,於是“潯尾”、 “盡尾”名稱 逐漸 又名“集美”。
唐光啟二年(886年),王潮克泉州為刺史,至947年,南唐并吞閩國,同安地為王潮和閩國治地,歷時61年。王潮、王審知兄弟先後為威武軍節度使,同安為其治地,閩國開平元年909年,王審知為閩王,立閩國,都福州,大同場為其轄地。949年,南唐升泉州為清源軍(轄今泉州、莆田、漳州)。963年,宋改清源軍為平海軍,以陳洪進為節度使,同安縣屬平海軍。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陳洪進納土於宋,同安縣始隨平海軍納入宋土。同年,宋復平海軍為泉州。宋屬平海軍、泉州。元屬泉州路。明屬泉州府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始築“廈門城”。清順治七年(1650年)鄭成功駐兵廈門,十二年(1655 年)在同安縣綏德鄉嘉禾里置思明州;康熙十九年(1680年)廢。清代開始,隸屬福建興泉永道。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從興泉道管轄下設台廈兵備道,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以泉州府同知分防設廳,雍正五年(1727年)起屬於興泉永道,興泉永道轄今泉州、莆田、廈門,永春州、大田縣,道台自泉州移駐廈門;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廈門鼓浪嶼淪為“公共租界”,民國元年(1912年),撤府,興泉永道改名南路道,民國3年改名廈門道,管轄廈門、莆田、泉州和大田縣。民國元年(1912年)4月析同安縣嘉禾里(廈門)及金門、大小嶝置思明縣,4月28日,思明縣政府正式成立,隸屬福建軍政府,9月升思明府,旋廢,1915年分出金門、大小嶝設金門縣,同年置南路道(1914年改名廈門道,轄今泉州、莆田、廈門、大田縣)。
1933年“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設廈門市,同安縣和廈門市隸屬興泉省,興泉省轄今泉州、莆田、旋改廈門特別市。翌年1月“閩變”失敗后,廈門特別市政府和興泉省隨之撤銷,廈門恢復思明縣建制,與同安縣均屬福建省政府直轄。1934年同安、思明縣屬第五行政督察區(駐同安),1935年4月以廈門及鼓浪嶼等7個島嶼設廈門市,撤銷思明縣設禾山特種區,與同安縣同屬第四行政督察區(駐同安,轄今泉州、莆田、廈門),1938年5月至1945年9月廈門島淪陷,同安縣仍隸屬福建省第四行政督察區。
1945年10月恢復廈門市建制,設中心(后改思明)、開元、鼓浪嶼、禾山4區。抗日戰爭勝利,國民政府恢復廈門市政府建制,直屬福建省政府管轄。民國32年開始,1943年國民政府福建省政府下令撤區建鄉設保,進行鄉鎮並編。
1949年9月隸屬於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管轄泉州、莆田、廈門。
1950年7月,同安縣改屬福建省泉州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管轄泉州、莆田、同安縣,后改名為晉江專區。
1958年10月,同安縣從晉江專區劃出改隸於廈門。
1970年8月,再劃歸晉江地區。
1973年9月,歸隸廈門市至今。
1997年,集美鎮面積2.9平方千米,人口2.2萬,轄岑東、岑西、岑郭、尚南、潯江、盛光、福南、鐘樓、海通、義頂、文學11個居委會。2000年,撤銷集美鎮,設立集美街道。

行政區劃


截至2014年,集美街道下轄5個社區,分別是:岑東社區、岑西社區、潯江社區、盛光社區、銀亭社區。

地理環境


集美街道位於廈門島北對岸、天馬山腳下的集美,背靠青山,三面 臨海,典型的大陸架地形地貌,造設了海上花園——鷺島的瑰麗門戶。

自然資源


集美是福建“十佳”風景旅遊區之一,名勝古迹和人文自然景觀風格獨特、內涵豐富、韻味無窮,令慕名而來的海內外遊客嘆為觀止。每年接待遊客100多萬人次,許多黨和國家領導人乃至外國首腦都在此留下足跡。

經濟概述


集美街道
集美街道
改革開放以後,區鎮兩級政府對集美的經濟發展做了準確定位,尤其是1992年台商投資區的設立,建立起了兼具商貿、旅遊、文教等功能的特色經濟。街道經濟發展迅速,經濟總量不斷壯大,商貿經濟日趨活躍,文教、旅遊、經濟聯動互促。
2006年,全年實現企業總產值71000萬元(現行價),其中工業總產值41232萬元。財政總收入為20451萬元,其中可支配收入為2008萬元,完成年度預算1630萬元的123.19%;預算內財政支出為3367萬元,完成年度預算2822萬元的119.3%。共實現引資33108.71萬元,完成招商引資任務5000萬元的662.17%,其中合同利用外資1873.95萬美元,完成年計劃200萬美元的936.98%。
2007年,街道實現地面財政總收入11291萬元,其中可支配收入2821萬元,超年度計劃12.84%,同比增長40.49%;實現企業總產值107260萬元,超年度計劃17.5%;合同利用外資2438萬美元,超年度計劃1119%;實際利用外資157.44萬美元,超年度計劃57.4%;引進內資3.82億元人民幣,超年度計劃9.14%。
2008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是改革開放三十周年,是“奧運會”舉辦之年,也是街道推進又好又快發展的關鍵一年,集美街道各項工作的指導思想是:以黨的十七大精神為統領,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市委十屆五次全會、區委六屆五次全體會議精神,圍繞構建和諧集美的總體目標以及區委、區政府的工作中心和總體安排,進一步強化街道、社區全體幹部的責任感、緊迫感和使命感,明確方向,把握中心,自加壓力,求真務實,開拓創新,迎難而上,力促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又好又快發展。

社會事業


清風徐徐、書聲朗朗的學海書城更為風景如畫的海濱增添了濃郁的文化情調。硃色陶瓦、莊嚴典雅的學村建築群融合了民族古典美與西洋現化浪漫風格為一體。依勢布局,因形成趣,錯落有致地分佈於集美3.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校園綠樹成蔭,環境幽靜,使集美成為中國歷史上獨一無二的學村。從幼兒園到大學,直至各類中高等專業學校和成人職業教育學校一應俱全,多數是繼陳嘉庚先生創辦的五所大專院校延續發展起來的,學校規格品位享譽海內外。學生、教職員的人數佔全街道人口半數以上。1994年經國家教委批准,在原有五所大專院校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集美大學,是全國首家具有多方聯辦特徵、由校董會監管的綜合性大學,江澤民同志親題校名,李嵐清同志親手授掛校牌。今已經發展成為學校已發展成為覆蓋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理學、工學、農學和管理學等八個學科門類,擁有19個學院、2個直屬系的綜合性大學。“誠毅”校訓,一直鼓舞著集美校友,英才輩出。集美街道的人口文化程度、人才密度、技術密度全國屈指可數,是名符其實的人才集散地,從學村輸送出去的人才遍及全國乃至世界各地。

基礎設施


集美街道以著名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創辦的“集美學村”聞名海內外,其秀麗的風景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吸引著成千上萬的中外遊客,每年接待遊客100多萬人次。這裡交通便捷,福廈漳高速公路、324國道廈門大橋、高崎國際機場以及即將交付使用的集美大橋等構成了集美重要的交通樞紐,為港、澳、台同胞及世界各地的僑胞和客商到集美投資、旅遊觀光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海、陸、空通道,推動商貿、旅遊、房地產等第三產業迅速發展。
集美街道又是集美區人民政府的所在地,轄區內有國家、省、市、區屬單位共300多個,文化、體育、衛生等配套設施完善,是集美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由於位於廈門島通往內陸的北通道,扼守廈、漳、泉和鷹廈鐵路交通要衝,與高崎國際機場僅一橋之隔,海、陸、空交通十分便捷。

獲得榮譽


街道兩個文明建設協調發展,1985年以來,一直保持“福建省精神文明單位”的榮譽,先後被授予“福建省明星街道”、“扶殘助殘先進集體”、“省級僑聯先進集體”、“廈門市文化先進街道”、“廈門市平安街道”、“福建省安全生產先進街道”、“福建省2003——2005年度文明單位”等榮譽稱號;社區建設日新月異,銀亭社區被評為“福建省社區建設示範社區”,岑東、岑西、盛光社區被評為“廈門市社區建設示範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