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陘礦務局
河北省井陘縣的政府機關
井陘煤礦創辦於1898年。井陘縣人張鳳起呈請縣署稟直隸總督批准,嗣後張鳳起同德人亨內肯(C.von Henneken)訂立合辦契約,成立“井陘礦務公司”,資本各25萬兩。未幾,北洋大臣袁世凱將該礦收為官有,與亨內肯訂立官商合辦契約,設立“井陘礦務局”。始建於1912年,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井陘礦區。
所轄煤田位於河北省井陘縣境內。東南距正太鐵路微水車站12公里,有支線通達礦區,交通便利。煤質含硫低,可煉優質焦,曾聞名海外。
井陘礦務局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德人回國,合辦契約作廢。
1947年井陘解放,由晉察冀邊區政府接收。
1949年同陽泉合併,組織“井陽煤業公司”。同年又改稱井陽礦務局。
1949年以後,成立河北井陘礦務局,著手恢復和改建被日本破壞殆盡的礦區,三十多年,仍保持著百萬噸以上的生產水平。
1981年產量215萬噸。
2019年4月12日,入選由中國科協調宣部主辦,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共同承辦的“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第二批)”。
主要遺存:段家樓群:總經理辦公大樓(西大樓)、小姐樓、服務娛樂樓、總工程師樓、公子樓等七座德式風格建築;正豐礦:1號井、老井架、汽絞車房、電絞車房、電廠機組車間、倉庫、皇冠水塔等;地道、北斜井巷道;鳳山站、上游型1178號蒸汽機車;歷史照片。
入選理由:井陘礦是我國最早興建的近代煤礦之一,石家莊地區第一口機械化開採礦井,有“北方最良之煤田”“百年煤都”“開國第一礦”的美譽;1916年就成為全國十大礦廠之一,其使用的機器設備在當時是最先進的;在全國首先使用“黃土充填採煤法”,這種採煤法一直沿用到解放初期,發明連鎖支架短壁工作面採煤法;井陘煤礦在石門建立的石門煉焦廠是中國第一家煉焦廠,生產出中國第一批優質焦炭,是當時國內唯一一家使用機爐煉焦並提煉各項副產品,並能夠達到日出焦炭百噸的企業,也是當時石家莊唯一一座重工業企業;第一個掌握利用煤礦瓦斯製造化肥技術的企業;老井架是國內僅存的機械化開採木質井架,皇冠水塔是河北省內唯一一處具有整體德式風格的、德國進口建材的大型工業建築;段家樓是石家莊地區保存完好、規模最大的歐式建築群,是西洋建築與中國古典建築藝術相結合的建築藝術珍品,建材中暖氣片、瓷磚等都從德國進口,堪稱中國近現代煤炭工業建築史上的經典之作;井陘煤礦系石家莊地區工業文明的搖籃,“先有井陘礦,後有石家莊”;新中國煤炭工業早期的人才基地,先後抽調了4500餘名管理幹部和技術骨幹參與7個省區8個大型煤礦的開發建設,承擔和支援了多項國內和國際亞、非、歐友好國家的項目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