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郎關
位於今重慶沙坪壩區的古關
二郎關
二郎關是巴渝古關,自古與佛圖關、青木關齊名。
古時重慶到成都有一條重要的驛道,就是東大路(清代在成都設四川省,先後駐有督、撫衙門,是重慶府的上司,且位於重慶西北,到重慶的大路就稱為東大路)。
二郎關
石柱女總兵秦良玉奉命帶兵剿滅奢崇明叛軍。秦良玉領兵到了重慶外圍后,在白市驛、馬廟等地與奢崇明叛軍惡戰,奢崇明叛軍不敵敗退。秦良玉率軍乘勝追擊,奪取龍洞關,佔據了中梁山西、中兩嶺,進逼東嶺二郎關。在秦良玉軍連續攻擊之下,奢崇明叛軍被打敗。叛軍統帥黑蓬頭也被秦軍活捉,當了俘虜。這幾仗,秦良玉軍斬俘無數,取得大勝。重慶渝西三關,已經奪得兩關,接著,秦良玉率軍進攻佛圖關,隨後恢復重慶。清康熙年間任重慶鎮中營游擊的淅江人魯岱,有一天率部路過二郎關,站在關上,他仔細觀看了關前關后的山川形勢,有了新的認識。他在詩中寫道:“嚴關今不閉,自古豈虛名。峻岭礙雲路,危峰觸玉京。佛圖郊已近,此地戍非輕。未雨終難必,綢繆空復情。”
二郎關
二郎關
進入民初,四川軍閥混戰。鄧錫侯的第一軍與楊森第二軍,在二郎關一帶打了兩天兩夜。楊森不敵,二郎關失守。鄧錫候佔領二郎關,直趨佛圖關,奪下重慶城。據說二郎關因此被毀,《巴縣誌》1937年向楚版將二郎關列入古迹,稱“按關已毀”。但據當地老者說,二郎廟在五十年代初,尚有殿房為私塾教室,因學生不多停辦,后不久房屋亦因失修垮塌無存。
《巴縣誌》記載:“城西四十五里,自車歇鋪石磴而上,五里許抵山巔,復傍岩曲折,萬仞深壑,一門洞開,斯又為佛圖關之鎖鑰。”“越嶺西行為涼風埡,其下二郎關,為秦良玉與奢崇明鏖兵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