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鱗白甲魚
鯉科動物
多鱗白甲魚(學名:Scaphesthesmacrolepis)是鯉科、白甲魚屬的一種魚類。體較細長,側扁。背部稍隆起,腹部圓。頭短,吻鈍;吻皮下包蓋住上頜邊緣,僅露口角處上唇,與前眶骨交界處有一明顯的裂溝。口下位,橫裂,口角稍向後彎,口裂較寬。下頜裸露具銳利的角質前緣。鰓蓋膜在前鰓蓋骨后緣的下方連於峽部。鱗片中等大,胸部鱗片稍小,埋於皮下,背鰭和臀鰭基無鱗鞘,腹鰭基外側具一狹長的腋鱗。側線完全,自鰓孔上角入后稍下彎。吻端多有珠星。背鰭外緣微內凹,末根部分枝鰭條柔軟,後半部分節,后緣光滑。胸鰭末端遠不達腹鰭起點。腹鰭起點與背鰭第三根分枝鰭條相對,末端遠不達肛門;臀鰭緊接肛門之後,外緣稍圓,不達尾鰭基。尾柄較粗。尾鰭叉形,最長鰭條略大於中央最短鰭條的2倍。鰓耙短小,排列較密。下咽齒細長,齒面呈匙狀。鰾2室,前室長橢圓形室細長,為前室的2.5倍左右,腹膜黑色。
多鱗白甲魚為暖溫性淡水魚類。生活在海拔270-1500米、水質清澈、砂石底質的高山溪流中。雜食性,主要攝食體壁較薄的水生昆蟲(如搖蚊的徠幼蟲或成蟲、黑紋石蠶的幼蟲或繭、白川穀蜉蝣的稚蟲、石蠶的幼蟲、黑螞蟻)等無脊椎動物,也攝食藻類(如螺帶水綿、短髮狀綠苔)。取食礫石表面的藻類時,先用下頜猛鏟,然後翻轉身體,把食餌嬲人口中。分佈於中國嘉陵江水系和漢水水系的中上游、淮河上游、渭河水系、伊河、洛河、海河上游的滹沱和山東泰山的溪澗。
多鱗白甲魚
鱗片中等大,胸部鱗片稍小,埋於皮下,背鰭和臀鰭基無鱗鞘,腹鰭基外側具一狹長的腋鱗。側線完全,自鰓孔上角入后稍下彎,至胸鰭上方后平直地伸入尾柄中央。吻端多有珠星。背鰭外緣微內凹,末根不分枝鰭條柔軟,後半部分節,后緣光滑;以第一根分枝鰭條最長,短於頭長;起點距吻端較距尾鰭基為近。胸鰭末端遠不達腹鰭起點。腹鰭起點與背鰭第三根分枝鰭條相對,末端遠不達肛門;臀鰭緊接肛門之後,外緣稍圓,不達尾鰭基。尾柄較粗。尾鰭叉形,最長鰭條略大於中央最短鰭條的2倍。鰓耙短小,排列較密。下咽齒細長,齒面匙狀。鰾2室,前室長橢圓形室細長,為前室的2.5倍左右,腹膜黑色。
棲息在河道的礫石底質,水清澈低溫,流速較大,海拔高程為300-1500米的河流中,常藉助河道中溶岩裂縫與溶洞的泉水發育,秋後入泉越冬。4月中旬出泉,出泉多集中於夜半三更,頭部朝內,尾部向外,集群而出,一般在8-10日內出完。雄性性成熟一般在3齡以上,雌性為4-5齡,懷卵量為0.6-1.2萬粒,生殖季節於5月下旬至7月下旬。以水生無脊椎動物及著生在礫石表層的藻類為食,取食時用下頜猛鏟,進而將體翻轉,把食物掰入口中。取食后的石塊,可見白斑點點。
多鱗白甲魚為暖溫性淡水魚類。生活在海拔270-1500米、水質清澈、砂石底質的高山溪流中。分佈範圍窄,如泰山種群,在泰山主峰瀉下的各水流中均有蹤影,但海拔270米以下未見其存在,有“東不過麻塔,西不過麻套”(麻塔和麻套均為當地村莊名)之說。常借山澗熔岩裂縫與溶洞的泉水越冬,10月之後入泉越冬,翌年4月中旬出泉,出泉時間多集中在下半夜,出泉時頭朝下、尾向外,集群而出,一般在8-10天內離開越冬處。生長速度緩慢,尤其是10齡之後。生存水溫4-26℃,低於2℃時會被凍死,高於28℃時會被熱死,生長和生殖的最適水溫為18-24℃。
多鱗白甲魚屬雜食性,主要攝食體壁較薄的水生昆蟲(如搖蚊的幼蟲或成蟲、黑紋石蠶的幼蟲或繭、白川穀蜉蝣的稚蟲、石蠶的幼蟲、黑螞蟻)等無脊椎動物,也攝食藻類(如螺帶水綿、短髮狀綠苔)。取食礫石表面的藻類時,先用下頜猛鏟,然後翻轉身體,把食餌嬲人口中。
分佈於嘉陵江水系和漢水水系的中上游,淮河上游,渭河水系,伊河,洛河,海河上游的滹沱河和山東泰山,浙江龍泉。
多鱗鏟頜魚肉嫩味鮮,有滋補明目下乳之功效,為山溪魚產中之上品。在產區種群數量較大,特別是在陝西南部山區為優勢種群。4月中旬當魚群出泉時,數量很大,一些較大的魚泉最多可達萬斤以上,一般多為幾千斤,小魚苗也在百斤以上,是當地群眾喜食的山區特產。今後如能對其天然資源加以保護,同時解決人工繁殖等技術問題,它將是山區漁業中一種很有前途的養殖魚類。
現已人工繁育成功,山東泰安普遍養殖,在陝西省安康市也有養殖。
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07年ver3.1)——無危(LC)。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內陸魚類)——易危(VU)。
列入《中國北京市二級保護動物》。
魚苗培育
在徠魚苗放養前3天,將開口苗培育池用高錳酸鉀溶液消毒,然後洗刷乾淨加入新水,魚苗下池時,孵化槽與培育池的水溫要基本一致。放苗密度為500尾/平方米,魚苗入池后,若輪蟲量不足,要及時加入豆漿或擠碎的熟蛋黃,一般每天早上潑灑一次,每次潑灑量按水的渾濁程度和蛋黃小顆粒是否有剩餘而定。5天後,魚苗長至1.5-2.0厘米,改喂較小的魚蟲,每天投喂兩次,投喂量以保持培育池內一直有少量活魚蟲為準。待魚苗全長達3厘米左右時,即可轉池進入魚種培育階段。
魚種培育
在魚苗放入魚種培育池前7-10天,應用生石灰對魚種培育池帶水消毒,魚种放養前1天,放幾尾魚種進行試水,確定水體毒性已消失后即可放魚種。轉池后,魚種可能體表受傷,需用4%的食鹽水進行消毒處理。在魚種階段飼料的投喂為每天2-3次,具體根據水溫和魚種攝食情況靈活掌握。池水交換根據水質狀況進行確定。每天堅持巡池,發現異常及時處理,做好防病、治病工作。
雄魚3齡、雌魚4齡達性成熟,懷卵量0.60-1.20萬粒,一次產卵型,產卵期在4月下旬至7月下旬。在砂礫底質的溪流中產卵,初排出的卵子飽滿遊離,橙黃色或淡黃色,附著於砂礫上孵化。
● 親本的選擇
選擇2-3齡多鱗白甲魚60尾,雌、雄魚個體重100-200克,體質健壯、無病無傷;為避免親緣關係較近,雌、雄魚是從兩個水域分開購買的。成熟雄魚胸鰭鰭條及身體有明顯的粗糙感,輕壓腹部有乳白色精液流出;雌魚腹部柔軟、胸鰭鰭條及身體光滑,輕壓腹部可見少量卵粒流出。
● 親魚池條件
親魚池為環形水泥池,池長20米,內徑寬2.5米,水深1.5米,池底鋪設有供水管道,能人工控制池水流速,使多鱗白甲魚長期處於流水狀態的環境中。水源為小漩水庫水,水質優良,符合國家漁業用水標準。
● 親魚的培育
● ● 親魚池在親魚入池前10天用生石灰進行了清池消毒;親魚的放養密度為2-3尾/立方米,同時套養100克左右的鰱、鱅魚20尾以改善水質,在整個培養過程中要求親魚池水深1.3米以上,溶氧量大於5.0毫克/升,pH值7.5-8,透明度大於30厘米。
● ● 親魚池每1個月應潑灑一次生石灰水以改善水質,用量為15-20克/立方米,每2個月左右要換一次新水。親魚在催產前兩個月內,親魚池的流速要比平時的流速增加一倍,以促進刺激親魚性腺發育。
● ● 親魚的飼養投喂以蛋白質含量42%以上的鱘魚飼料為主,每天2-3次;在飼養過程中每5-7天搭喂兩次水蚯蚓,投喂量約佔魚體重的3-5%,飼料以1小時內吃完為宜。
● 催產與孵化
● ● 催產是在面積8平方米的長方形產卵池中進行,雌魚挑選腹部膨大而柔軟,卵巢輪廓明顯,生殖孔微紅的;雄魚輕壓腹部有白色精液流出,遇水即散的。親魚的雌雄比為1:1.2。催產藥物採用促黃體釋放激素類似物(LHRH-A2)和腦垂體(PG)的混合物,藥物劑量為1千克雌魚用LHRH-A25微克+PG3毫克,用7%的生理鹽水稀釋配製,按每尾雌魚注射2毫升,雄魚注射1毫升;採用一次肌肉注射法,注射部位為背鰭第1-2根鰭條側邊的肌肉,近於垂直注入。
● ● 親魚注射催產劑后,雌雄魚按1:1.2的比例放入產卵池中,在產卵池內鋪放厚3-5厘米的細沙床或放入盛有細沙的盆子;產卵時雌魚產卵,雄魚排精,同時完成魚卵的受精,待雌魚向前上方浮遊時,懸沙沉降,將受精卵埋於沙中;多鱗白甲魚的卵是分期分批成熟的,每次只產一部分卵,少則數十粒,多則數百粒;每尾魚每天大約可產卵3次,也有假產現象。
● ● 孵化在玻璃鋼孵化槽中進行,放卵密度平均0.9粒/厘米,孵化時要避免陽光直射;孵化用水要求水質清新,溶氧量應大於7毫克/升,pH值稍偏鹼性;每天5-6小時換水一次,換水量約為原來水量的1/2-1/3,隨時剔除壞卵,孵化水溫保持在18-24℃,一般7-10天孵出魚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