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文化
起源於伯牙子期傳說的文化
知音文化是武漢特有的資源,起源於伯牙子期的傳說。鍾子期墓是整個知音傳說歷史文化傳承的唯一文物載體,坐落在蔡甸區蔡甸街馬鞍山南鳳凰嘴上,2008年被確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蔡甸區是知音故里,千年的知音傳說是這座隋朝建置城市的文化之根,2007年“伯牙與子期的傳說”被列為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知音
歷史上漢陽地區伯牙、鍾子期和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充盈人間的真情。這種情是建立在善解人意、貴相知者的基礎上。知音一詞,最早見於《禮記·樂記》“審音以知樂”、“不知音者,不可與言樂”。而賦予知音以深刻文化意蘊的則是發生在漢陽地區的高山流水故事。
知音
“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在世世代代的流傳中,“知音”一詞不斷得到延伸和擴張,已泛化為友情、親情、愛情。知音文化既是音樂文化,更是情感文化。知心重情和誠信是這一文化的靈魂。
解析
知音文化,關鍵在一個“知”字,“知”就是知音、知己、知心。與人與人之間一般情誼相較,知音是一種更高境界,要達到知心知人。所以古人常浩嘆“知音難”。在知音知心的基礎上自然形成了真情。知音文化重情,有了這種知音深情,就產生了彼此間的互信、互愛,使人際關係和諧親密。因此,弘揚知音文化對構建當代和諧社會注入了歷史文化因子,這種因子本身也從歷史走向現代。
第一,友情
伯牙和鍾子期以琴聲相知,成為知音,並約定來年再相會。屆時伯牙如約前來,表現出高度誠信。及知鍾子期亡故,悲痛之中彈起高山流水之曲,以悼亡靈。並摔琴謝知音,從此不再鼓琴。可見其知音情深,誠信不二。這種以誠為本的友情,在我國不斷延續深化。朋友之間知心互信重真情,患難之中成至交,諍言敢諫,赴湯蹈火,重承諾,講承信,捨己為人,友誼第一。
第二,親情
父子、兄弟、姐妹等各種血緣親屬關係,也以互愛、互信、互助為基礎,達到家庭和諧、家族和諧。街坊的鄰里情、軍民的魚水情、同胞的鄉里情都含有特殊的親情因素,達到社會和諧,以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第三,愛情。
愛情是永恆的主題,純真的愛情以知音、知心為本,與高尚情操、責任感和相互體諒緊緊相連。以愛情為主題,漢陽琴台旁有知音橋,月湖舉辦過各種大型婚典,形成時尚化的婚姻文化。
第四,知人用人情
《呂氏春秋》在敘述知音本事時,認為不僅彈琴需知音,要有聽得懂琴聲寓意的人,就是其他方面人才的識別,也需要有高人的慧眼。即使社會上有賢人、能人,但沒有人識別,不能以禮相待,賢人和能人又怎麼樣為他去盡忠呢?歷史上有許多賢者、智者,都由於遇到知己,發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因此上下之間、官民之間、官兵之間都以知人而生情。
知音文化的影響也走出了武漢,走出了國境。1967年,國際天文學會宣布,水星上有15個環形山,陸續以各國古代文學家、藝術家命名。中國知音故事的主人翁大音樂家伯牙不僅在其中,而且位居榜首。
197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古琴曲《流水》,與世界其他地區27首著名樂曲錄入金唱片中,由美國探索者一號飛行器帶入太空,在宇宙中長期播放。法國波爾多市和日本大分市還建起了知音亭,隨著武漢城市文化外向度的擴大,知音文化在市內外、國內外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2000年以來,蔡甸區為打造“知音文化之鄉”這個文化品牌,並成立知音文化研究會,組織本地專家學者開展知音文化資料收集整理;在漢陽一中建立“知音文化傳承基地”,興建知音傳說組雕;舉辦知音文化藝術節,鍾子期祭祀活動;出版《知音九章》等書籍,錄製知音文化音樂專題片和電視專題片,護理和整修鍾子期墓等一系列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