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千乘縣的結果 展開
- 高青縣唐坊鎮盧家村
- 同名千乘縣
千乘縣
高青縣唐坊鎮盧家村
《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上說:“千乘縣,本齊邑,漢置縣,並置千乘郡治焉?《齊記》載:“千乘城,在齊城西北百五十里,有南北二城,相去二十餘里,其一城縣治,一城太守治。千乘郡,其治所在千乘縣。高帝置。莽曰建信。屬青州。”
千乘郡,郡城設在千乘城,其遺址就在高青縣舊鎮樊家村。同時設千乘縣,縣城的遺址在高青縣唐坊鎮盧家村
博興縣歷史悠久,根據考古發現,約在舊石器時代(約2萬年前),已經成陸。據利城、寨卞、村高、曹家等龍山文化遺址的發現和出土的石斧、鑿、鏟、缽等石器及鼎、鬲、豆、盆、罐等陶器考證:遠在新石器時代(4千多年前),境內已是父系氏族社會,是人煙較稠密的聚居區。縣境在少昊時,屬爽鳩氏國(以爽鳩鳥為圖騰的氏族);堯、舜、禹、夏時屬季氏國;商初屬逢伯陵國(居今昌樂),后屬蒲姑氏國(故城初在今寨郝鄉寨卞村北小清河之陽,商末遷至今博興鎮賢城)。西周初,周成王時,蒲姑國隨同管(今河南鄭州)、蔡(今河南上蔡西南)、奄(今山東曲阜)、商(今河南商丘)等國助武庚(殷紂王之子)反抗周天子,為周所滅,居地封太公望為齊國。春秋置博昌邑(故址在今寨郝鄉寨郝村南)與樂安邑(故址即今縣城)。戰國行郡縣制,始置博昌縣(治所在博昌故城)與樂安縣(治所在今縣城)。西漢時期,今縣境內為六縣一國:縣境東部為利縣,包括今廣饒縣西部(治所在今店子鎮利城村東)。利縣以西為博昌縣,縣城從今湖濱鎮向東北延伸至今東營市的東營區史口鄉(治所在博昌故城)。縣境南部為延鄉侯國,其地包括今桓台縣北部(治所在今湖濱鎮安柴村西一里)。縣境西南部為高昌縣,包括今高青縣東南部(治所在今湖濱鎮灣頭村南二里)。縣境中部為樂安縣(治所即今縣城)。樂安以北為千乘縣,縣城橫跨今博興、高青兩縣部分地區(治所在今高青縣高城鎮以北)。縣境北部沿黃地區為濕沃縣,縣域大部轄今濱州市南部(治所在原蒲城)。諸縣中除利縣屬齊郡,濕沃縣屬北海郡外,其餘皆屬青州千乘郡。新莽時期,曾將千乘郡改為建信郡,齊郡改為濟南郡。東漢初,復西漢建置。永元七年(公元95年),改千乘郡為樂安郡(后改“國”復改郡),今博興縣境內並為五縣:博昌縣、樂安縣、千乘縣、利縣、濕沃縣,屬青州樂安國。各縣治所未變。三國北魏時期,千乘縣併入濕沃縣,今縣境內為四縣:即博昌縣、樂安縣、利縣和濕沃縣。屬青州樂安國。晉代,境內並為博昌縣(省樂安縣入之)、利縣,屬青州樂安郡。南朝宋,博昌縣移置今壽光縣(治所在今壽光縣城),縣境內置樂陵縣(治所在今縣城東北蒲姑舊址,北齊移治今縣城)、陽信縣(治所在原博昌故城)。北朝魏置般縣(治所在今店子鎮利城村東),均屬青州總管府樂陵郡(故城在今陳戶鎮馮吳村)。北朝齊,沿襲北朝魏制,北朝周因之。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撤樂陵縣、陽信縣及般縣,復置博昌縣(治所在博昌故城)。開皇二十年(公元600年),置新河縣(治所在今店子鎮一帶),大業初年廢,併入博昌縣。屬青州北海郡。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復置樂安縣(治所在今縣城)、新河縣(治所在店子鎮一帶),連同原博昌縣俱屬乘州(武德二年置,領縣五,除以上三縣,尚有千乘、壽光二縣)。武德八年(公元625年)廢乘州,新河、樂安兩縣併入博昌縣(治所仍在博昌故城)。此時,今縣境內除北部沿黃為濕沃縣外,大部地區為博昌縣,屬河南道青州府。總章二年(公元669年),博昌縣治所移於樂安故城,即今縣城。五代時期,五代梁沿襲唐代建置,五代唐庄宗李存勖,為避獻祖(李國昌)諱,改博昌縣為博興縣。屬河南道青州北海郡。宋代,博興縣屬京東東路青州府。金代,博興縣改屬山東東路益都府。元初,升博興縣為博興州。屬中書省山東東西道宣尉司益都路總管府。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改博興州為博興縣。屬山東布政司青州府。清初沿襲明制,后改屬山東省登萊青膠道青州府。
民國元年(1912年),廢府設道,屬山東省岱北道;民國四年(1915年),改屬濟南道;民國十四年(1925年),改屬淄青道;民國十七年(1928年)廢道制,直屬山東省政府。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屬國民黨魯北行署第十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0年5月屬中共清河區行政專員公署;1940年12月屬中共清河區行政主任公署。1938年屬日偽魯北道;1940年屬日偽青州道)。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屬國民黨魯北辦事處第十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4年3月屬中共渤海區行政公署五專署;1945年10月屬中共渤海區行政公署三專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