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退兩難

漢語成語

進退兩難,是一個成語,拼音是jìn tuì liǎng nán。出自宋·李靖《衛公兵法》:“凡攻城之兵……進退又難,前既不得上城,退則其師逼追。”

意思是前進和後退都難。比喻事情無法決定,因而難以行動,處境困難。

在句中一般用作謂語。是一個中性詞。

成語詳解


前進和後退都難。比喻事情無法決定,因而難以行動,處境困難。

成語出處


1、元·鄭德輝《周公攝政》第一折:“娘娘道不放微臣進宮闈,進退兩難為。”
2、宋·李靖《衛公兵法》:“凡攻城之兵……進退又難,前既不得上城,退則其師逼追。”
3、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32卷:“公子自知手中只有五十金,此時費去大半,說到資斧困竭,進退兩難,不覺點頭道是。”
4、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十三回:孔明曰:“既主公在涪關進退兩難之際,亮不得不去。”
5、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十五回《馬超大戰葭萌關,劉備自領益州牧》:今馬超正在進退兩難之際,亮憑三寸不爛之舌,親往超寨,說超來降。
6、周而復《上海的早晨》第三部:“她努力保持鎮靜,不好意思站在那裡,又不好意思走開,真是~啊!”

成語辨析


主謂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形容處境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