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組曲的結果 展開
- 組曲
- suite
組曲
組曲
組曲是一種器樂套曲體裁。指由幾個具有相對獨立性的樂章,在統一藝術構思下排列、組合而成的作品。
早期的古組曲一般包括4首舞曲,在速度和節奏上構成樂章之間的對比。近代組曲的各樂章可採用二部曲式、三部曲式、復三部曲式、變奏曲式、迴旋曲式以及沒有展開部的奏鳴曲式、奏鳴迴旋曲式等多種多樣的曲式,有時也採用有展開部的奏鳴曲式。
其代表人物有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喬治·比才等。
組曲(suite)
幾個具有相對獨立性的樂章,在統一藝術構思下,排列、組合而成的器樂套曲。
古組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配對的舞曲組合。16世紀,作曲家將2拍子與3拍子舞曲並置為一組,如帕凡-加利亞德舞曲,或者把三個或更多舞曲結合在一起。
1600年以後,組曲朝著民族化、個性化方向發展。德國音樂家弗洛貝格把德國文藝復興時期的舞曲和17世紀中葉法國巴洛克風格結合起來,形成最早古組曲。德國的標準古組曲由阿蘭曼德(德)-庫朗特(法)-薩拉班德(西)-基格(英)四個基本部分組成,一些其他舞曲(如小步舞曲、加沃特舞曲等)可以作為選擇自由插入。德國組曲的代表人物是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他的代表作有《法國組曲》《英國組曲》以及6首鍵盤《帕蒂塔》。在法國,典型的組曲沒有固定形式,處於一種鬆散自由的狀態,段落的數量不定。代表人物為弗朗索瓦·庫泊蘭。
除了鍵盤樂組曲外,巴洛克時期其他形式的組曲也很流行。具有代表性的有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所創作的4首《管弦樂組曲》、6首《大提琴組曲》以及喬治·弗里德里希·亨德爾的《水上音樂》組曲和《煙火音樂》組曲。
巴洛克時期音樂
18世紀後半葉,隨著古典主義時期理性和邏輯思維的影響,古典組曲逐漸失去了巴洛克時期的繁榮,只有弗朗茨·約瑟夫·海頓和沃爾夫岡·阿瑪多伊斯·莫扎特寫過一些組曲性作品,叫做“娛樂曲”、“小夜曲”等。
隨著浪漫主義時期的到來,組曲的發展呈現出了新的面貌。19世紀後期形成的新型組曲不再局限於舞曲,所表達的內容與形式比古典組曲更加廣泛,被稱為近代組曲。它既有選編於已經存在的歌劇、舞劇、話劇以及電影配樂,也有根據標題性內容,民間音樂或現實題材獨立創作的。例如法國作曲家喬治·比才根據歌劇創作的《卡門》組曲,俄國作曲家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根據舞劇改編的《天鵝湖》組曲,愛德華·格里格根據話劇音樂改編而成的《培爾·金特》組曲。
喬治比才
作為浪漫主義時期音樂的產物,近代組曲常採用標題音樂的形式,多具有描寫性質,各樂章間並非具有邏輯連續性,但統一於標題。近代組曲作為套曲形式的一種,結構寬鬆、自由,符合了浪漫主義自由奔放的特性。因此在浪漫主義時期取得了空前的繁榮和發展。
20世紀組曲的發展,順應了作家們音樂觀念的變化,形式變得更加多樣,既有與傳統相似的組曲,如伊戈爾·費奧多羅維奇·斯特拉文斯基的芭蕾舞劇組曲《火鳥》、《春之祭》,也有選編於電影的組曲形式,如科普蘭的《我們的城鎮》《小紅馬》;還有吸收流行音樂特點的組曲,如拉索為布魯斯樂隊和交響樂隊作的3首作品等。
時期 | 分類名稱 |
---|---|
巴洛克時期 | 古組曲 |
古典主義時期 | |
浪漫主義時期 | 近代組曲 |
29世紀 |
18世紀以前的古組曲通常以4首舞曲作為基本組成部分,這4首舞曲在速度和節奏上構成樂章之間的對比。所有舞曲用一個調性統一起來,不作調性對比。古組曲中的各種舞曲多採用古二部曲式。
在結構上,近代組曲的各樂章可採用二部曲式、三部曲式、復三部曲式、變奏曲式、迴旋曲式以及沒有展開部的奏鳴曲式、奏鳴迴旋曲式等多種多樣的曲式,有時也採用有展開部的奏鳴曲式。
單二部和單三部再現曲式結構的區別
時期 | 作曲家 | 主要貢獻或交響曲代表作 |
---|---|---|
巴洛克時期 |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 代表作:《法國組曲》《英國組曲》。 |
喬治·弗里德里希·亨德爾 | 代表作:《水上音樂》《煙火音樂》。 | |
浪漫主義時期 | 喬治·比才 | 代表作:《卡門》組曲。 |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 | 代表作:《天鵝湖》組曲。 | |
愛德華·格里格 | 代表作:《培爾·金特》組曲。 | |
穆捷斯特·彼得洛維奇·穆索爾斯基 | 代表作:《圖畫展覽會》。 | |
20世紀 | 阿隆·科普蘭 | 代表作:《我們的城鎮》。 |
伊戈爾·費奧多羅維奇·斯特拉文斯基 | 代表作:《火鳥》《春之祭》。 |
組曲作為音樂體裁的名稱,最早見於1557年,但其結構形式長期變化不定。其典型形式公認是由薩克遜鍵盤作曲家J.J.弗羅貝格爾定型的。1650年流行的組曲形式常由阿勒芒德-庫朗特-薩拉班德3種舞曲構成,弗羅貝格爾也按此創作了不少組曲。嗣後,吉格插入組曲,有時置於庫朗特之前,有時置於其後。弗羅貝格爾死後,1693年,他的組曲曲集出版,其舞曲排列的次序,被公認是古典組曲型式的楷模。
古典組曲是按阿勒芒德-庫朗特-薩拉班德-吉格的次序排列構成,間或冠有前奏曲和插入佈雷、加沃特、小步舞曲等樂曲,有時甚至插入特性曲及標題小曲。各樂章均使用同一調性,都以二段式寫成,每段各自反覆演奏 1次。當時許多著名的作曲家,如英國的H.珀塞爾、法國的F.庫普蘭、義大利的A.科雷利、德國的J.S.巴赫及G.F.亨德爾等,都創作了不少組曲,其中以巴赫的《英國組曲》及《法國組曲》最為著名。
芭蕾組曲,其類型及數目隨舞劇性質的不同而有所差異。這一形式始於J.-B.呂利,由1首序曲及1組舞曲組成,後人稱之為序曲。巴赫曾仿此寫了4首樂隊組曲,亦稱序曲。
1750年後,奏鳴曲、交響曲及協奏曲崛起,引起作曲家的興趣,組曲漸趨衰微。但當時流行的一些弦樂曲,如小夜曲、遣興曲、嬉遊曲等也由多樂章組成,亦具組曲的性質。古典樂派的大師們大都作有這類樂曲。
19世紀70~80年代,現代組曲興起。這類組曲亦由若干不同體裁、不同性格、不同調性的樂曲集合而成,大致可分5類:
①集錦式組曲。由配劇音樂、舞劇、歌劇、電影音樂或配樂朗通等音樂中選出若干樂曲輯成,如G.比才的《阿萊城姑娘》組曲、E.格里格的《彼爾·英特》組曲、柴科夫斯基的《胡桃夾子》組曲等。
②獨立的標題性組曲。如Н.А.里姆斯基-科薩科夫的交響組曲《山魯佐德》、G.霍爾斯特的《行星》組曲等。
③特性曲組曲。由19世紀出現的各種特性曲及標題小曲組成,如R.舒曼的《狂歡節》、柴科夫斯基的《第三管弦樂組曲》(1884)等。
④民族風格的組曲。隨19世紀民族意識的高漲而產生,如德沃扎克的《捷克》組曲、Н.И.佩科的《摩爾達維亞》(1950)等。
⑤仿古組曲。這類組曲,19世紀已有,至20世紀,因受新古典主義思潮影響,更為突出,如格里格的鋼琴組曲《霍爾堡時代》、M.拉韋爾的《庫普蘭之墓》、P.欣德米特的《1922》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