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顏集鎮的結果 展開

顏集鎮

江蘇省宿遷市沭陽縣轄鎮

顏集鎮位於沭陽縣最西部,與徐州市的新沂市、宿遷市的宿豫區接壤,距沭陽縣城20公里,素有“雞鳴聞三縣,一步跨兩市”之稱。全鎮轄14個行政村,人口57039人(2017年),鎮域面積99.68平方千米(2017年),耕地面積5萬餘畝。顏集鎮水陸交通便利,南鄰新沂河,北倚岔流河,虞姬河橫貫東西,鎮村主幹道和村際道路全部實現黑色化,有扎新顏路和虞姬大道連接245省道並直通縣城,顏潼路連接205國道,顏悅路連接324省道。

2020年11月,入選2020年全國鄉村特色產業十億元鎮名單。

地理環境


位置境遇

地處江蘇北部,沂沭泗水下游,屬魯南丘陵與江淮平原過渡帶。介於北緯33°53′至34°25′,東經118°30′至119°10′之間,東西60公里,南北55公里。東與連雲港接壤,南與淮安市毗鄰,西倚宿遷,北接徐州,是徐、連、淮、宿四市結合部。地形呈不規則方形,地勢西高東低,大部分地面高程在7-4.5米。除潼陽、茆圩、劉集、悅來等鄉鎮有些崗嶺外,土地平衍,河網密布,有新沂河、淮沭新河等29條河流縱橫境內。

氣候特徵

屬於暖溫帶季風氣候,全境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豐沛。年平均氣溫13.8℃,年平均最高氣溫14.3℃,最低13.3℃。歷年最高氣溫一般在35℃~38℃之間,最低氣溫在-4℃~-5℃左右。年平均日照時數2363.7小時,年平均相對濕度為75%,年平均風速為2.8米/秒,年平均降水量937.6毫米。

自然資源


盛產花木、板栗、銀杏、粉絲、蘆薈、黃砂、林木等。尤以花木、板栗出名而著稱,顏集鎮出產的“虞姬”牌“沭顏1號”大紅袍板栗榮獲國家及省優質產品獎。以花木為主導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取得顯著成效,花木面積5.5萬畝,是全國目前面積最大的花木基地鎮。2000年6月被中國花卉協會、國家林業局評為全國首批“中國花木之鄉”。從1999年到2003年,顏集鎮連續5年在全縣目標考核中被評為“全面先進鄉鎮”。2003年,被縣委縣政府評為“全面先進鄉鎮”第一名。2001年,被中共宿遷市委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是全市首批“小康鄉鎮”,宿遷市安全文明鄉鎮。

歷史革沿


明正德七年(1512)始築土城,萬曆四十四年(1616)改建磚城。鄉村集鎮多始建於元代,明、清時期漸趨規模,定期集散。
與徐州市的新沂市、宿遷市的宿豫區接壤,距沭陽縣城25公里。轄14個行政村,人口5.3萬人,鎮域面積69.2平方公里,耕地4.3萬畝。
屬沭陽縣轄區,沭陽縣現陸域面積2298平方公里,轄29個鎮、5個鄉,1個農場,472個行政村(居)委會,177萬人口,是全省人口最多的縣份。

經濟發展


顏集鎮黨委、政府立足實際,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花木產業化經營和工業突破為工作重點,“三個文明”建設取得了豐碩成果。

花木特色

1997年以來,顏集鎮黨委政府始終把握市場脈搏,充分發揮花木生產的傳統優勢,引導和帶領全鎮干群大力實施“花木興鎮”戰略,經濟得到快速發展。2000年6月份,被國家林業局、中國花卉協會評為全國首批“中國花木之鄉”。2001年12月,被江蘇省農林廳、花木協會評為“花木之鄉”;顏集鎮虞姬園林綠化工程有限公司被評為“花木先進企業”;2002年1月,“虞姬”牌花木商標被評為市知名商標。全鎮建成100畝以上的花木精品園50個,14個行政村全部為花木專業村,其中堰下村1999年被國家農業部、綠化委評為“全國綠化千佳村”。

社會事業


近幾年來,顏集鎮立足高定位、高規格、高標。准加快城鎮建設步伐。每年投入建設資金300萬元以上,新開闢農民街、商業南北大街、黃庄街,建成前圩工業區、方圩工業區、虞姬廣場、水利廣場。鋪設彩磚35000平方米,下水道3.2萬米,路燈220盞,建綠化帶3800米,綠化島500個,綠化面積6萬平方米。集鎮面積發展到3.5平方公里,集鎮人口發展到1.5萬人,新建樓房面積超過7萬平方米,集鎮面貌煥然一新。教育事業發展迅速。2000年,投資250萬元建成四層48口中學教學樓;2001年投資100萬元建成三層12口小學教學樓,徹底改變了全鎮的教學條件。通訊事業發展迅猛,農民負擔大大減輕,計生水平不斷提高,全鎮政通人和,百業待興。

代表人物


虞姬
虞姬(?~前202),秦末漢初人,項羽愛姬,相傳出生於沭陽顏集鄉虞溪村,性剛烈,善歌舞,習武藝,隨夫征戰四方。公元前202年,項羽被漢軍圍困於垓下,見大勢已去,末路的悲哀油然而生。於是,夜飲帳中借酒澆愁,賦《垓下歌》,反覆詠唱,以歌當哭,淚流滿面。蒼涼悲壯的歌聲,繾綣悱惻的情思,如利刃攪得虞姬肝腸寸斷,她遂拔劍起舞,矯若游龍,劍聲呼嘯,寒光閃爍,且和歌曰:“漢兵已略地,四面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歌罷收劍自刎,以斷項羽眷戀之情,激霸王英豪之氣,期與漢王再決雌雄。項羽悲憤泣別愛姬,率部出營,殺出重圍,終因寡不敵眾,至烏江口自刎而亡。時人為虞姬壯舉所感,將其葬於安徽靈壁,立碑題款,以慰忠魂。故里鄉親緬懷英烈,歷久彌篤,以虞姬名義,寄託哀思,並於明崇禎末年立廟塑像,佩劍倚馬,昂首遠望,英氣逼人,恍若欲再馳騁疆場。惜此廟已毀於侵華日軍炮火,而虞姬溝今日猶存,卻流不盡故鄉人的思念。
吳苓生
顏集鎮
顏集鎮
吳苓生烈士(1899——1931)曾用名吳麗實,字松仙。1899年出生於沭陽顏集鄉。1911年在沭城第一高級小學讀書,畢業后考入鎮江中學。1919年在北京匯文中學(后改為匯文大學)讀書時,曾參加反帝反封建的“五四運動”。
吳海燕
中國著名演員,原籍江蘇省沭陽縣顏集鎮,1954年生於上海。吳海燕本是京劇舞台上一位文武全能的刀馬花旦,她從事電影工作,可以說是半路出家,被時人稱為“上影一枝花”。
吳海燕自六歲起進入福建省戲曲學校京劇班學習,她工青衣,花旦,尤以刀馬旦見長。她的京劇表演動作優美,唱腔圓潤,京劇表演的訓練為她日後在銀幕上的表演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974年,吳海燕在北影廠影片《海霞》中扮演女主角海霞,一位英姿颯爽的女民兵。《海霞》在群眾中引起一定反響。“文革”后,吳海燕在影片《綠海天涯》中飾演一名為祖國科研事業犧牲在莽莽叢林中的女青年魯琨。1978年吳海燕進入上海電影製片廠,參與演出了《等到滿山紅葉時》,扮演一個農村長大的姑娘楊芙。表演中她注重真切細膩,層次分明地展現複雜豐富的感情變化,其中尤以“哥哥”去世一場戲為佳。之後,在影片《白蓮花》中扮演女匪首白蓮花,將人物外表豪放堅強,內心細膩敏感的特徵演繹得曲盡入微。1981年,吳海燕在《檢查官》>中扮演一個戲不多的配角,一位致殘的舞蹈演員。在表演出她充分體驗角色不幸致殘的深切痛苦和對舞台生活的同衷眷戀,通過表情準確揭示人物心情。
進入九十年代,吳海燕仍活躍在熒屏上,不斷參予電視劇的拍攝,如《賣大餅的姑娘》《浣紗女的傳說》《伴飛》《你好,太平洋》等。

文化事迹


歷史遺跡

顏集鎮是中國楚漢相爭時期楚霸王項羽的隨征夫人——千古美人虞姬的出生地,原山東省委第一任書記、革命烈士吳苓生,當代著名京劇演員吳江燕和電影演員吳海燕的故鄉,至今仍有虞姬廟、虞姬溝、霸王橋、九龍口、項家宅、吳苓生烈士墓等眾多名勝古迹和人文典故。

故事傳說

虞姬廟的傳說
顏集鎮
顏集鎮
據《沭陽縣誌》記載;“虞姬廟在治西四十里顏家集,令案明崇禎十七年建。乾隆三十六年,邑人吳九齡重建中殿,大殿四十年重修。后樓光緒初,宿遷葉祥麟重修。”
相傳虞姬娘娘自刎身亡之後,虞姬溝一帶的男女老少人人悲衰,個個哭悼。後來,故鄉的百姓為了紀念她,就派了四個精明強幹的人到外面募集材料,為虞姬娘娘建造大廟。這四個人從虞溪村出發,分別往東、西,南、北四個方向走去。往正南方向去的人運來了一大批青磚和筒子瓦,往正北方向去的人運回來又粗又直的好木料,往正西方向去的人請來了一批巧手工匠,往正東方向去的人請來了設計師。可是,當時還是劉邦的子孫坐天下,怎能讓你蓋虞姬廟呢?設計師想了個好主意。他編了一個神話,逢人便講:一天正午時,虞姬溝里忽然翻起了一個大水花,就聽叭嗒一聲,從水裡蹦楞一下跳上來一條大鯉魚,大鯉魚在地上連蹦三下,脫下了一張鯉魚皮。這鮮艷的鯉魚皮有美麗的花紋,巧手工匠們一看,哈哈大笑起來,原來這是一幅比龍宮還漂亮的五彩圖。後來人們才明白,原來這是東海龍王送來的虞姬廟設計圖。人們再仔細朝地上一看,大鯉魚不見了,只剩下一根八丈八尺長的魚骨頭。原來,這是東海龍王送來的一根魚骨大梁。工匠們一看,高興極了,就按照圖樣蓋了一座大廟,大廟的中脊樑就是那條魚脊骨,所以這廟叫“魚脊廟”,其實是借“魚脊”二宇諧“虞姬”之音。
虞姬廟建成后,巧手工匠們又做了一匹烏騅馬和霸王的塑像安放在大殿里,又做了個虞姬娘娘的塑像安放在後樓上。塑像與活著的虞姬娘娘一模一樣,白嫩墩的臉蛋,細彎彎的眉毛一雙圓圓的眼眯眯帶笑。人人見了都說活象真的虞姬。就在巧手工匠們做這虞姬娘娘塑像時,虞姬溝一帶的姑娘們也忙碌不停,天天在虞姬溝里挖抄淘金,一連淘了七七四十九天,終於淘出了一捧光閃閃的金砂。她們請來了一個銀匠師傅,把金子放在爐里煉,—直煉了七七四十九無終於煉成了一顆金光閃閃的“金心”。後來,姑娘們又把各人手脖上的銀鐲於取下來放到爐子里,又煉成了一顆明光雪亮的“銀膽”。然後,把這金心和銀膽—起放進塑像里,從此,虞姬娘娘的塑像就是金心銀膽,用以表示她有一顆金子般的心兒。虞姬廟建成后,多少詩人墨客爭相前來瞻仰。清朝著名詩人袁枚於乾隆八年至十年在沭陽任知縣期間,曾到虞姬廟瞻仰。離開沭陽后,到了古稀之年,又一次專程從南京來到沭陽,憑弔虞姬廟,並作了《題虞姬廟》詩一首。他詠道:為欠虞姬一首詩,白頭重到古靈祠。三軍巳散佳人在,六國空亡烈女誰?死竟成神重桑梓,魂猶舞革濕胭脂。座旁合塑烏騅像,好訪君王月下騎。
民國以後,虞姬廟被當地的小學借用,學生們耳濡目染虞姬參加抗秦的英勇事迹,激發了他們的愛國愛民的豪情。他們中有很多人後來成為人民革命的戰士,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勛。虞姬廟在抗日戰爭中毀於戰火,準備修建。
端午節扣絨線作為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中三個最隆重節日之一的端午節,風俗活動是比較多的,除了各地都有的吃粽子、喝雄黃酒、賽龍舟、掛菖蒲和艾草以外,在顏集,還有給小孩子的手腕、腳脖、手指和頸項上扣五彩絨線的習俗。
古時候,顏集地勢低洼,三年兩頭髮大水,好端端的莊稼地晝夜間變成了白茫茫一片水鄉澤國。那時天災人禍,盜匪四起,打家劫舍,無所不為。相傳有個張老漢,一家八口人,六口是十歲以下的孩子,窮得一年到頭靠吃糠咽菜度日子。這年端午節,他家和往年一樣,吃不起粽子,更喝不起雄黃酒。為了慶賀節日,他便拿只烏盆,到附近柴塘里去摸螺螺(螺螄),想讓孩子們開開葷。摸呀,摸呀,忽然眼前一亮,有根紅紅綠綠的絨線扣在前面的蘆柴上。他一驚:柴塘里哪來這五彩絨線呢?他解不開這個迷,想著想著,已近晌午,全家都等著吃螺螺肉呢。他顧不得多琢磨,又低下頭來繼續摸螺螺。忽然,他的雙手在扣著絨線的那根蘆柴根觸到一件硬梆梆的東西,捧出水面一看,是個沉甸甸的黑布口袋。打開口袋,他驚喜得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裡面裝的全是散金碎銀,約有三四斤重。張老漢望了望四周,四周都是茂密的蘆柴,不會有人看到。於是,他把散金碎銀倒在烏盆里,上面用螺螺遮蓋起來,再把黑布口袋裝上淤泥,仍舊放在那根扣著絨線的蘆柴根部。然後,他裝扮成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捧著烏盆,繞了個道,不慌不忙地回家去了。從這一年起,張老漢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來。來年開春,買了田產,蓋了瓦房。對此,人人都感到迷惑不解,只有張老漢心中有數。那年端午節后沒幾天,有人看見兩個土匪鬼鬼祟祟地潛入柴塘,直到天黑,才垂頭喪氣地走出來。又過了一個多月,聽說這兩個土匪因為把搶劫來的東西私吞掉,被土匪頭子殺了。過了很多年後,張老漢才敢對兒孫們講起此事的真相來,但還是再三叮囑兒孫們不準對外人講。他的兒子們都已成家立業,獨立門戶了。每年端午節時,為了紀念五彩絨線給他們這個大家庭帶來的好運氣,就喜氣洋洋地把絨線系在孩子們的脖頸上、手腕、腳脖以及手指上。
後來人們為企盼大吉大利、長命富貴,就在端午節這天給孩子們扣絨線。這樣一來,這個風俗就逐漸形成,並且世代相傳下來了。孩子們扣的絨線,一般要到農曆六月初六這一天方可解下來,並拋到自家的房頂上。據說,喜鵲看見房頂上的絨線,就會叼走,飛到天上去,待到七月初七這一天,用這些絨線在銀河上扯成一座彩虹橋,供牛郎、織女鵲橋相會。

特產美食

丁家湯包
“丁家湯包”麵皮薄、餡汁多,有著獨特的個性,不但製作絕,而且吃法奇。“丁家湯包”的湯是包在面里的,製作工序較繁,有三十八道之多。不僅尋常百姓不能製作,就是一般面點師也很難製作,在這方面,丁必柱先生及其先輩掌握了獨特的製作技法。蒸熟的“丁家湯包”雪白晶瑩,皮薄如紙,幾近透明,稍一動彈,便可看見裡面的湯汁在輕輕晃動,使人感到一種吹彈即破得柔嫩。不了解製作方法的人,還以為湯汁是用針筒注射進去的呢。據丁必柱先生介紹,製作“丁家湯包”的原料十分講究,要精選農村散養的草母雞、豬前腿精肉、鮮蝦仁等。採用上等的新鮮大骨和十二種上等的調味佐料熬制十二天,才能真正成為“湯清不膩、稠而不油、味道鮮美”的“丁家湯包”老湯。
五香大頭菜
五香大頭菜,赫然載入《中國名菜譜》中。此菜質地脆嫩,芳香撲鼻,五味兼備,佐餐特佳。大頭菜原產西域,學名芥菜,又稱辣疙瘩。東漢時期,張騫使西域,開闢了絲綢之路,爾後西域的大頭菜傳入中國,主要分佈在雲南、四川、山東南部、江蘇北部。蘇北土肥水豐,人勤技精。宿遷栽種的大頭菜,個頭圓潤,根細無筋,辛辣味濃,質地脆嫩,口嚼無渣,水份充足。在綠色蔬菜中,大頭萊的氨基酸含量較高,每百毫升含0.4毫克;同時,還富含維生素A、維生素C、胡蘿蔔素等。
乾隆貢酥
乾隆貢酥是葉家燒餅的別稱,得名於1757年,乾隆二下江南之時。其實葉家燒餅早在唐代就很有名氣,那時葉家爐內功夫已達頂級,可以製作出60多個品種的名點小吃,吃“一指餅”、“水磨鏡”等,享譽一時,葉家燒餅傳人曾被選入唐御膳房。后因戰亂疊起,朝代更替,葉家燒餅不再重返民間,但有許多爐內絕活已相繼失傳,唯“乾隆貢酥”流傳至今。
乾隆貢酥有四絕:香、脆、酥、透。所謂香,即餅香、油香、芝麻香三者合一。特別是芝麻香,據說芝麻皮苦且澀,芝麻仁才是真香,葉家用的全是上等的芝麻仁。所謂脆,即沾唇即碎,該餅需輕拿輕放,夏天放置3-5天香脆依舊,若是用塑料袋包裝,脆皮可保持2-3個月以上。所謂酥,就是鬆軟,不但皮酥,內里如一。所謂透,就是玲瓏剔透,外形美觀。剛出爐的燒餅白生生、黃澄澄,一顆顆晶瑩閃亮的芝麻仁鑲嵌期間,如精美的藝術,誘人食慾,卻又不忍下口。
蟹粉獅子頭
成品特點
肉爛肥而不膩,湯味鮮醇,清澈見底
保健作用
補虛益氣,清熱利水
製作方法
1、把肥瘦肉切成碎片,放入盆中,加入蛋清2個,鹽、味精、料酒、馬蹄丁、團成肉丸。
2、用蛋清和水及蟹粉調均湯汁,團到肉丸上,下入95度的清湯中煮,然後上籠蒸40分即可。
3、把湯用雞脯肉泥和一下,放入鹽、味精、料酒,把蒸好的湯丸子,放入焯好的菜心即可。
歷史淵源
該品種屬傳統豫菜,歷史名菜。

旅遊


著名建築

虞姬廟
虞姬溝畔,顏集鄉政府的西邊,有一座虞姬廟。虞姬廟原為一宅兩院,正門上有塊門匾,上書“虞姬廟”。前院穿過大廳,後院中央有一株高大的梧桐樹。后樓上,有虞姬全身座像。她一身戎裝,紅色戰袍,外加金黃色披風,身佩寶劍,腳穿戰靴。她雙手桉住寶輦扶手,目光凝視遠方。座像上方,是一個巨大的華蓋,重現了虞姬生時的英姿。據《沭陽縣誌》記載;“虞姬廟在治西四十里顏家集令案明崇禎十七年建乾隆三十六年邑人吳九齡重建中殿大殿四十年重修后樓光緒初宿遷葉祥麟重修。”
項王故里
項王故里,簡稱項里,又稱為梧桐巷,是秦末農民起義軍領袖,拔山蓋世英雄、西楚霸王項羽的出生地。它坐落於宿遷市宿城區南郊、古黃河與大運河之間,徐淮路東側。據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籍者,下項人也,字羽。下相縣,為秦漢時建置,后經歷朝代更迭,屢易其名,至唐代宗時由宿豫改稱宿遷。項王故里原來有坊,有廟,有僧人照管。歷史悠悠,歷經滄桑,至清初坊毀廟圮,僧人他去,僅剩庭院中斜立著大槐樹一棵和因它而得名"梧桐巷"的古桐樹數株。古槐樹相傳為項王幼年所植。據說原來的樹榦已死,這是從根部重發的,現在重發的樹榦已很龐大,須三、四個人方可合抱。古槐西北角有一石碑,高6尺,寬2尺,上面鐫刻"項王故里"四個大字,此碑為康熙四十年(1763年)知縣胡三俊所立。當地群眾傳說,立碑處即為項羽出生地。項家的門是向西的,因之石碑也面向西。
虞姬公園
虞姬公園位於沭陽城區公園路19號,京滬高速和205國道可達,是沭陽縣唯一一座縣級歷史名園,始建於1929年,因歷史名人虞姬故里而得名,屬自然風景旅遊區。
民國初年,民氣略開,民眾有建立公眾娛樂場所的願望。1929年,沭陽縣長董聖翰主持議建公園。首先是地點的選擇:沭陽城內偏北一塊地方,北部低洼,生長蘆葦、茭白之類;南部偏西處,有程氏、周氏、鮑氏、呂氏幾家祠堂。此處土地空曠,又有幾家祠堂和兩座節孝坊等古式建築可作點綴,被作為公園首選地址。
解放后,在沭陽縣人民政府的領導下,虞姬公園陸續增加建設。栽植樹木,整修荷塘,設置花房。特別是1986年,劉學東任中共沭陽縣委書記、鄭祥彩任縣長期間,在開鑿沭河航道的同時,調動幾個鄉的民工,開挖虞姬公園人工湖,並修築湖堤,使公園面積擴大一倍以上。而且大量增加設施和增植樹木、花草,使公園成為具有現代風貌的遊樂場所。
虞姬生態園
虞姬生態園位於沭陽縣城區東部,北依迎賓大道,南與縣行政中心隔路相望。虞姬生態園於2006年5月建成,景區面積312畝,在設計上突出“以綠為骨,以水為媒,以人為本”的理念,景點布置上追求“源於自然,高於自然”。設計模擬自然界中的洲、嶼、堤、河、山等現象,並形成了以植物造景為主的生態、園林景觀。在植物配置上,注重植物多樣性的應用,苗木品種繁多,既有沭陽鄉土樹種,如杏樹、椿樹、榆樹、槐樹、茶樹等;又有沭陽可以生長的南方樹種,如香樟、櫸樹、深山含笑、山茶等品種;果樹遍陳亦是虞姬生態園西區一大特色,在這裡游者可以充分地享受到春天繁花似錦,仲秋碩果累累的秀美風光。舉目四望,園內的綠化或粗壯挺拔,或枝繁葉茂,或樹影婆娑,凡此種種,不一而足,盡顯千姿百態,一道道美麗的風景線,讓游者目不暇接,從而由衷感嘆沭陽“苗都花鄉”的美譽真是名副其實。

人口民族


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顏集鎮總人口合計45511人,男性23246人,女性22265人,家庭戶戶數11890戶,家庭戶人口男性23245人,家庭戶人口女性22265人,分年齡人口0~14歲9113人,15~64歲31475人,65歲以上4923人,本地人口有43663人。

榮譽記錄

2018年7月3日,農業農村部公布“前六批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監測合格名單”,顏集鎮在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