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雲紋銅禁
春秋中期青銅器
春秋雲紋銅禁是春秋中期青銅器,1978年出土於河南淅川縣下寺春秋楚墓,現藏於河南博物院。通高28.8厘米,器身長103厘米,寬46厘米,重量95.5千克,呈長方形。整體用失蠟法鑄就,工藝精湛複雜,2002年被國家文物局列為首批64件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之一。
春秋雲紋銅禁
雲紋銅禁由禁體、12條龍形附獸、12條龍形座獸三部分組成。禁體由禁面及四周側壁組成,壁厚不足5厘米,中空。在銅禁不足5厘米的厚度中,有五層結構:第五層由特粗直銅梗組成口字型;第四層細銅梗,-端附著在第五層口字型銅梗上,平伸后彎曲向上或者向,上分叉后支撐第三層銅梗;第三層銅梗為較細直梗;第二層立於第三層銅梗上,,是逐漸變得更細的小圓立柱或者下面分叉的人字形立柱。這四層銅梗穿插連接,形成一一個長方形的框架,支撐著雲紋圖案,起到穩定及承重作用。第一層亦是最外面一層是雲紋,大多由C形紋、變形人字紋和X形紋組成,它們互相交錯但不交叉,形成透雕的雲紋平面。禁面中間由一塊長方形平面銅板組成,在銅板的背面有一根起加強作用的橫樑。
底座四角及禁下端承托銅禁的12個座獸的臀部上方有12個澆口,澆口處留有殘柱。在禁側底邊每兩個座獸的中間點有12個冒口痕迹。
禁的四周攀附著12條龍形怪獸,前後各四個,左右兩側各2個。附獸與禁體是卯榫結合,禁體上有12個榫頭,12個附獸的肚子上各有一個卯。足獸也是如此,禁底部有12個凸出的柱狀,足獸腰部有一個孔,可以穿插進去。
1977年夏末,河南省西南部的丹江水庫水位下降,一座深藏在水庫之下的千年古墓被沖開,大批的青銅器和玉器被衝出丹江,暴露在丹江的兩岸。當地的文物管理部門接到報告后,立刻趕赴現場,開始了收集散落文物和現場勘探的工作。經過一番探查,考古工作人員發現此處是一個墓葬密集的古墓群。但是由於當時雨季來臨,丹江水位上漲,發掘工作被迫中斷了。
第二年,文物部門立刻對這片墓地進行了搶救性挖掘,共發掘出了24座春秋時期的楚墓和一部分漢墓,出土了許多價值不菲的珍貴文物,其中2號墓出土了成套的青銅禮器,在出土的眾多精品中,雲紋銅禁就是其中之一。
南陽淅川下寺春秋楚墓南陽淅川縣位於河南省的西南部,西接陝西,南鄰湖北,北面和東邊連接伏牛山脈,丹江、淅水貫穿全境,丹江與淅水交匯的川地及丹江下游的順陽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是這一地區古人類主要生活集聚地。下寺,位於淅川縣城南五十公里丹江西岸的龍山腳下,東距丹江西岸六公里。此處是一座香火旺盛的佛教寺院,與西北方向的上寺遙相呼應,可惜自丹江水庫建成蓄水後下寺及龍山大部被水淹沒。
1977年秋,庫區水位下降,在原下寺北約一公里處的龍山南端一座古代墓葬里的青銅器、玉器等露出水面,引起了當地文物管理部門的重視。1978年3月浙川縣文物管理委員會派專業人員對該區域進行了深入細緻的調查,重點地區經考古鑽探發現了二十四座古代墓葬,遂將這一新情況上報南陽地區文化局和河南省文化局。河南省文化局會同南陽地區文化局抽調省、地、縣三級文物部門多名工作人員組成了丹江庫區文物考古發掘隊。自1979年3月至4月30日對淅川下寺墓地開展了科學發掘,共計清理出大中型墓五座,小型墓十五座,車馬坑五處等,出土珍貴文物一千餘件。
此禁整體呈長方形,構思非常奇特。銅禁的四周都裝飾有透雕的多層雲紋,在雲紋的下面,由數層粗細不同的銅梗組成錯綜複雜而又玲瓏剔透的花紋。內層以粗而直的銅梗做骨幹,中層銅梗稍細且從上而下向兩側伸出后再向,上彎曲,外層的銅梗則最細,呈相互獨立的卷草狀。內、中、外三層銅梗相互套結,但內層粗銅梗起主要支撐禁身作用。禁面中間留一長方形平整光亮的素麵。禁身的上部四周攀附有12條龍形怪獸,前後各4條,左右各2條,它們凹腰卷尾,探首吐舌,面向禁中心,形成群龍拱衛的場面,十分壯觀。禁的下部是12條虎形怪獸,兩長邊各3隻,四角及兩短邊各1隻,蹲在禁下作為足,支撐著器身。這種錯落有致的設計、奇巧的造型、精湛的鑄造工藝,使整件器物霸氣十足,形成了神秘而鮮明的藝術效果,嘆為觀止。
雲紋銅禁是中國發現的最早的失蠟法鑄件。失蠟法是中國古代發明的三大鑄造方法之一,它是利用蠟的可熔性,來鑄造結構複雜並且不易分離的部件的鑄造方法。
2002年1月18日,國家文物局印發《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規定64件(組)珍貴文物為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的文物,春秋雲紋銅禁為其中之一。
據文獻記載,中國最早使用失蠟法工藝的時間在唐初,而雲紋銅禁的出土,將中國失蠟法鑄造工藝的歷史向前推進了1100年。
2018年2月12日,春秋雲紋銅禁在北京故宮箭亭廣場的“《國家寶藏》特展”展出。
國家人事部學部委員會一級國畫藝委喬保同:雲紋銅禁整體用失蠟法鑄就。文獻所見中國最早用失蠟法工藝的時間在唐代初年,學界一般認為中國失蠟法工藝源自印度。但云紋銅禁的出土,將中國失蠟法鑄造工藝的歷史向前推進1100年。由此,學界認為失蠟法鑄造工藝至少在2500多年前的中國,就已相當成熟。(網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