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東岩群

膠東岩群

膠東岩群,為地層名稱,1950年郭文魁將膠東地區前寒武紀變質岩命名為膠東雜岩。

地層簡介


地層名稱:膠東岩群
地層名稱(英文): Jiaodong Gr
階代碼: Ar2
地區代碼: 17

命名過程


1950年郭文魁將膠東地區前寒武紀變質岩命名為膠東雜岩。

歷史沿革


1958—1961年長春地質學院和山東地質局組成的山東區測第二大隊改稱膠東群,命名剖面位於化山和旌旗山。先劃分為3個岩組,1961年進一步由下而上分為化山組和旌旗山組,歸入太古宙。1968年山東省地質局805隊在1:20萬煙台乳山幅區調中,將膠東群改稱膠東岩群,自下而上分為魯家夼岩組、馬格村岩組、王官莊岩組、棗園岩組4個岩組;在1:20萬蓬萊幅區調中則採用3分方案,自下而上分為蓬夼岩組、民山岩組和富陽岩組。1978年華東地區區域地層表山東分冊採用805 隊的劃分方案,去掉“岩”字,恢復膠東群,屬古元古—太古宙。1979年山東地質局第三地質隊將膠東群由下而上劃分為6個岩段,未進一步劃分岩組,時代歸太古宙。1986年山東地礦局區調隊在該區進行1:20萬地質圖重測,將膠東群重新釐定,自下而上劃分為唐家莊組、英庄夼組、齊山組、林家寨組和小庄組5個組,屬太古宙。1987年安郁宏在1:20萬萊陽濰坊、西留幅區調報告中改小庄組為小魏家組劃歸粉子山群,唐家莊組、英庄夼組、齊山組和林家寨組等4個岩組仍屬膠東群,各組之間均為整合接觸。1991年出版的《山東省區域地質志》未採用此方案,仍沿用了山東地質局原805隊蓬萊幅的三分方案。1993年,李兆龍、楊敏之將招遠棲霞和蓬萊地區的膠東群由下而上分為唐家莊組、英庄夼組和齊山組。最近山東省地質礦產局前寒武紀地層清理小組①。將膠東群恢復為膠東岩群並根據區調和科研的新資料,進一步確定英庄夼組主要是以變質變形的英雲閃長質片麻岩為主,不屬錶殼岩,為此,將英庄夼組從岩群中剔除,不再作地層處理。片麻岩中所含的少量錶殼岩歸入唐家莊組。將該岩群自下而上分為唐家莊組、齊山組和林家寨組,時代屬新太古代

岩群特徵


本岩群廣泛分佈於膠北隆起區的招遠、棲霞、蓬萊南部,萊陽萊西以北和萊州以南地區。本岩群按前述的3個岩組描述其特徵: 1.唐家莊組本組僅出露於萊西以北唐家莊一帶。代表性剖於萊西市夏家莊經唐家莊至代家院。岩石組合主要為黑雲斜長片麻岩、黑雲變粒岩和斜長角閃岩,夾有各種二輝麻粒岩包括磁鐵二輝麻粒岩,角閃二輝麻粒岩、石榴二輝麻粒岩及磁鐵紫蘇麻粒岩等。 2.齊山組是膠東岩群中分佈最廣的一個組,主要分佈於招遠齊山、大秦家,棲霞寺口、大柳家、萊陽譚各庄、西留、蓬萊徐家集,大辛店及萊州驛、神堂等地,在牟平萊山亦有分佈。岩石種類主要有黑雲變粒岩、斜長角閃岩,角閃黑雲變粒岩、黑雲斜長片麻岩等。按岩石組合可分為上、下兩段:下段主要為黑雲變粒岩、厚層斑點狀斜長角閃岩,黑雲斜長片麻岩;上段分佈局限,岩石主要為黑雲變粒岩及黑雲斜長片麻岩,局部夾少量的角閃黑雲變粒岩。 3.林家寨組主要分佈於棲霞—萊州一帶,代表性剖面見於棲霞松嵐頂—南十五里。岩石組合可分為上、下兩部分:下部為中厚層—薄層狀斜長角閃岩、黑雲變粒岩、角閃黑雲變粒岩互層,有時夾淺粒岩;上部為斜長角閃岩、黑雲變粒岩夾角閃黑雲變粒岩和含石墨夕線石榴雲母片岩、薄層鈣硅酸鹽岩以及薄層大理岩等。該岩群變質作用以中高溫區域變質作用的高角閃岩相為主,局部(下部)出現麻粒岩相混合岩化普遍;變形程度較強。膠東岩群的原岩建造下部為中酸性和中基性火山沉積建造;上部為粘土-半粘土質沉積岩建造。由下而上,從火山噴發沉積逐步過渡到陸源正常沉積環境。該岩群下未見底,其上被荊山群不整合(?)覆蓋。膠東岩群的主要岩石(特別是斜長角閃岩)中均有含金層位金,棲霞桃村十八盤一帶原稱為黑斜長片麻岩中鋯石一致線年齡為2675+17-10Ma(余漢茂,1983),安郁宏據此認為本群時代屬新太古代。伍家善等(1991) 在膠東棲霞老靈山獲得花崗岩中單顆粒鋯石的U-Pb年齡為2831Ma;最近山東區調隊測得膠東群片麻岩的U-Pb年齡為2817—2858 Ma。因此,伍家善等(1991)認為膠東岩群可能屬中太古代。本岩群可與華北地台的中太古代地層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