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碼頭
中山碼頭
中山碼頭位於中國江蘇省南京市鼓樓區中山北路北端,是一座輪渡碼頭,曾先後被稱為“津浦鐵路首都碼頭”“下關碼頭”“飛鴻碼頭”“澄平碼頭”。
中山碼頭始建於1925年。1928年8月8日,碼頭竣工,被定名為“津浦鐵路首都碼頭”。1929年5月28日更名為“中山碼頭“。1968年,南京長江大橋建成通車,輪渡的過江需求減少,中山碼頭的客流量迅速下降。
據2020年9月南京市輪渡公司官網信息顯示,中山碼頭開行至浦口碼頭的寧浦航線。
下關江面建設碼頭的歷史最早可以上溯至東晉時期,老虎山一帶建立的軍用碼頭白石步。時至南宋,建在此處的龍灣渡是當時長江六渡之一。明朝,寶船公園至挹江門一帶,就是當時的造船基地。
1910年,下關碼頭開始進行現代化輪渡運輸,當時的清政府自民間籌資開設了連接南京下關與浦口的“關浦線”客運輪渡。
1913年,津浦鐵路局成立輪埠事務所,接管輪渡,輪渡事業轉入國營。
1925年,孫中山在北平逝世。根據他生前葬於南京的遺願,國民政府決定,迎接孫中山靈柩回南京,在下關江邊建設碼頭。
1928年8月8日,碼頭竣工,被定名為“津浦鐵路首都碼頭”。
1929年5月28日,孫中山先生靈柩由北京遷葬至南京紫金山中山陵。由於碼頭為靈柩在長江南岸停靠的第一站,因此定名為“中山碼頭”。
1933年,南京鐵路局改建中山碼頭,建造了百米長的躉船一艘、鋼製棧橋3座,以及候船室;接著,又拓寬碼頭至挹江門的馬路,修建大型停車場。
1936年3月15日,改建后的中山碼頭投入營運,附屬候船室及公交車站啟用。
抗日戰爭期間,南京淪陷,中山碼頭成為日本海軍碼頭,並改日本名“安宅棧橋”。
抗戰勝利后,碼頭恢復原名。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軍渡江部隊在中山碼頭一帶登陸,由挹江門進入南京城,解放南京。
南京解放后,中山碼頭歷經多次擴建。
1958年,中山碼頭的火車輪渡運力達到每日100渡。
1967年1月3日,“文革”武鬥引發南京交通中斷,中山碼頭輪渡停開。
1968年,南京長江大橋建成通車,輪渡的過江需求減少,中山碼頭的客流量迅速下降。
1992年,中山碼頭候船大廳重建。同年5月9日,中山碼頭新候船室啟用。
中山碼頭
● 位置境域
● 建築結構
中山碼頭主體建築呈現中間高,兩端偏低的結構形態,兩側為二層,中間主樓為三層,外部總體的風格為民國風格,渡口位於外立面內側。右側的二層樓為輪渡售票處以及夜遊售票口等,中間部分閑置。
截至2021年7月,開放時間為6:00-21:00(遇到惡劣天氣會關閉)。
據2020年9月南京市輪渡公司官網信息顯示,中山碼頭開行至浦口碼頭的寧浦航線,航線長度2.8千米。
截至2012年6月,寧浦航線輪渡航程約15分鐘,單程票價2元,使用南京“金陵通”公交卡可享受1元票價優惠。
中山碼頭由南京市輪渡公司客運一分公司運營。
中山碼頭在歷史上高峰期的日輪渡航班約150班次,能運十幾萬人過江。
截至2015年6月,中山碼頭一天的輪渡運客量不到萬人。
截至2013年7月,途經中山碼頭公交線路包括南京公交10路、南京公交31路、南京公交34路、南京公交54路、南京公交150路、南京公交172路、南京公交302路、南京公交307路等線路。
● 文物保護
中山碼頭候船大廳位於南京市鼓樓區江邊路21號,屬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江邊路21號建築),為鼓樓區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1918年,北上求學的朱自清正是和父親一起從下關碼頭坐輪渡前往浦口火車站,才有了後來的散文名篇——《背影》。
● 毛澤東主席首次視察南京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毛澤東主席首次視察南京便是乘海軍長江艦在此上岸。
中山碼頭
百年驛站之繁華逝去的“外灘”——中山碼頭。(新華日報文體部 龔倩 評)
3公裡外的南京長江大橋建成前,中山碼頭是兩岸客貨運輸的必經之地,在辛亥革命以後,中山碼頭就已經與浦口為終點的津浦鐵路線、下關為終點的滬寧線,連成一條縱貫南北的交通要道。(新華日報文體部 龔倩 評)
中山碼頭已成了慢生活的標籤,除了單程10分鐘的擺渡,它還運營著多條文化旅遊線路,加上新築的復古主樓,儼然成為新長江風景帶的點睛之筆。